高质量发展 广州挑大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贾政、申卉、罗磊、王楚涵、黄岚
制造业,是国之命脉所系,也是一座城市安身立命之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和广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相继提出要突出“制造业当家”,明确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推动制造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
从去年将“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首次写入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到今年这项任务再度占据“C位”,成为十项重要任务之首。分量之重,足以看出广州将大力发展制造业作为面向世界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基石。
回望2022年,“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这篇文章不断在广州743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展望2023年,狠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项目建设快马加鞭,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广州坚持制造业立市,立得更加名副其实、底气十足。
项目落地 制造业投资 提速稳经济
在“制造业立市”路线图的牵引下,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项目纷纷在广州落地开花。
2022年12月20日,广汽丰田第五生产线在南沙小虎岛投产,这个年产能规模达到20万辆汽车的智慧工厂总投资63.42亿元。从2020年8月打下第一根桩到生产线第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仅用了短短2年。而关于时间和速度的故事,去年9月投产的TCL华星T9项目似乎更有发言权,这个项目是业内最快封顶、最快搬入、最快点亮、最快量产的液晶面板生产线——从签约到工地打下第一根桩仅用了21天,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18个月。
这样的故事仅仅是广州加速制造业重大项目落地的冰山一角。根据广州市工信局出台的《广州市加快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建设的若干措施》,广州不但对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项目由市级财政给予1:1的配套扶持,还对重点产业链中强链、补链的重大项目按照“一事一议”原则支持项目的落地,有效推动制造业重大项目加快投资建设。统计显示,去年1~11月,全市制造业投资完成874.6亿元,同比增长22.1%,占工业投资比重80.4%,比2021年同期提高6.9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维信诺模组、粤芯二期等重大项目相继投产,广芯半导体、兴森半导体等一批50亿级以上项目和增芯、因湃电池、粤芯三期等一批百亿级项目纷纷开工建设。
当好店小二,加速制造业项目落地,为制造业企业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无疑极大地提振了广大企业的发展信心。而一个个真实的数字,则是制造业企业用脚投票的结果。2022年,广州市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4%以上,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1230亿元,增长11%,连续4年稳定在千亿元以上,其中制造业投资968亿元,增长20%。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今年广州市将围绕“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重大战略部署,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链集群发展,大力实施“强芯”“亮屏”“融网”“智车”等工程,在产业领域全年安排项目超800个,让制造业立市立得名副其实,让制造业当家当得底气十足。
“链主”发力 优势产业孕育新动能
提到广州的制造业,不得不提广州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制造业。2022年,广州汽车产量突破300万辆,连续4年稳居全国第一。得益于完备的汽车制造业体系和持续推动转型升级,以广州汽车产业“链主”企业广汽集团为代表的传统汽车整车企业,也开始挑战新能源赛道。
走进广汽埃安智能生态总装工厂,偌大的厂房里,智能化的柔性生产线马力全开,庞大却灵巧的机械臂马不停蹄地完成各道工序,经过焊接、冲压、涂装、总成等车间,完成检验程序的一辆辆AIONS正缓缓驶下生产线。
作为广汽集团旗下的“自主双子星”之一,广汽埃安去年发展按下快进键——混改加速、百万超跑两线、提前两个月完成产销目标、已超千亿元的估值成为广州第一家“超级独角兽”、自建电池工厂因湃电池填补了广州汽车电池产业链空白……广汽埃安的迅速发展成为广州乃至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的一个缩影。“广汽埃安是广汽集团发展电动汽车事业的核心载体,更是广汽集团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表示。
当前,广州正抓紧智能化、电动化机遇,依托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不断发力,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助力广州发力从“汽车之城”迈向万亿级“智车之城”。
而在连续4年蝉联第一的成绩和万亿级“智车之城”目标的背后,是汽车制造业上下游产业在广州的加速集聚,一条条庞大的、看不到的产业链供应链,则是广州汽车制造业得以独占鳌头的最大优势。
曾庆洪表示,在主要整车厂带动下,广州市拥有零部件企业500多家,但当前广州整车零部件产值偏低。为了实现整车和零部件协同发展,“链主”广汽将投资重点落子产业链,“十四五”期间将投入850亿~1000亿元,掌握一批智能网联和新能源关键核心技术,将以引领建设大湾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群为目标,制定广汽集团中长期产业链供应链补强清单,通过自主研发、合资合作,投资并购等完善集团智能网联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布局。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在事关汽车产业安全和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上,广州加快强链补链:总投资109亿元的因湃电池项目动工,填补了广州市研产一体化电池产业的空白,成为广州构建更加先进自主、稳定可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保障新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世界财富500强采埃孚集团在花都新建汽车电子工厂,持续提升自动驾驶、摄像头、传感器、制动电子等领域产品的产能,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打造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全球标杆工厂……仅在2022年12月31日开幕的第二十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就有34个汽车产业链重点项目现场签约,涵盖研发、设计、材料、装备、充换电领域,总投资达332亿元。广州这片造车热土,正朝着万亿级“智车之城”的目标冲刺。
“专精特新” 瞄准缝隙市场闯新路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纵深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被称为“小巨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是“专精特新”企业中的“排头兵”,更是解决制造业“卡脖子”问题的“主攻手”。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落地生根,广州的“专精特新”企业同样卧虎藏龙。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广州新增了8家国家制造业的单项冠军,1家全球灯塔工厂。“这两个指标是我们衡量先进制造业的时候,非常关注的专业指标,这代表了广州先进制造业已经达到了全球领先的水平。”看似普通的两个数字,在广州市人大代表、普华永道广州分所负责人王斌眼中,却是广州在工业数字化转型中完成的悄然蜕变。
从城市分布来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城市分布数量与城市GDP呈现高度正相关态势,GDP过万亿元的城市依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主要集中地。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副院长谭国戬指出,广州在产业规划的高度上,在细分行业和领域培育出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领军企业,带动广州的民营企业再迈上一个新台阶,通过推进广州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助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走出一条适合广州的“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来。
根据《广州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政策措施》,广州市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量身打造”了15条措施,包括重点产业链数字化协同,传统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产业园区网络改造建设等,最高将给予单个项目500万元补助。
2023年,广州将继续落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开展项目、技术和供需对接,建设一批典型场景和示范园区,推动31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市人大代表冯兴亚:
广州将“重仓”新能源汽车赛道
汽车工业是广州市支柱产业之一。根据广州“十四五”规划,广州将“重仓”新能源汽车赛道,全力建设全球领先的“智车之城”。着眼于推动广州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广州市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建议,要促进广州市新能源汽车消费,完善广州市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统筹引导力度、促进广州汽车产业稳链强链,以及推动智能驾驶地方立法。
近年来,广州市新能源汽车综合性补贴政策的出台,对促进汽车消费起到了明显效果,有效增强了广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新能源汽车国补地补于2022年底全面到期,针对此现状,冯兴亚建议广州市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含节能车)消费补贴规划,尽快出台新一轮补贴政策,稳定汽车消费市场,同时同步完善其他配套政策,释放良好的汽车消费信号,助力广州实现“制造业立市”以及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冯兴亚认为,广州市应把握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变革的战略窗口期和机遇期,将智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找准关键、画好蓝图、精准施策、筑巢引凤,快速提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发展水平,多措并举促进广州汽车产业稳链强链。一要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从三个方面深耕细挖加快链条补强,包括构建“链生链”的模式,带动产业链内部纵深扩展;充分重视并积极引导以研发为核心的产业园区建设;精准发挥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的导向作用等。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措施激发链条的活力、立足扶持和培育本土零部件明星企业,以点带面激活广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园区,并且针对智能网联、新能源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设置更优厚的政策条件。
市人大代表李志坚:
引导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资源要素的有效支撑。近年来,广州针对要素供给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在市人大代表、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看来,要实现“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必须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引导土地、资金、金融等各类要素向制造业集聚,支撑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
他建议,广州要突出“企业所盼、广州所优”,着力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总量充足、结构合理、成本可控的技术、资金、用地和人才等要素保障,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综合成本,努力形成崇尚实业的良好氛围。
如何提供这些要素保障?李志坚说,要支持打造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利益共同体。“我们可以支持在穗企业主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对接,共同组建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基地、技术创新同盟,研究突破制造业共性关键基础问题,避免大量的重复研发与资源浪费。”有了这样的创新立意共同体,还可进一步深入实施“以投促引”“以投促产”,发挥国有资本“以投促引”作用,撬动民间资本专注投早、投小、投科技,有针对性布局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用有效投资吸引优质项目落户,共同承担风险、共享投资收益。此外,通过提升产业园区等平台的承载力和聚集度,推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持续推进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优先保障重点产业园区项目用地需求。“广州一方面要加大土地收储、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做到‘地等项目’;另一方面鼓励园区平台通过新建、购买和统租等方式筹建一批低成本、高品质、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优质产业标准厂房,推广‘园区上楼’,变‘以地招商’为‘以房招商’。”李志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