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把握“三稳”要义,聚焦高质量发展

谢鲁江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张 旭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秘书长
许晶华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理论圆桌会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十分关键。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广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广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相继召开,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本期《理论周刊》特邀国内三位专家学者,结合2023年经济工作热点,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展开解读。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冬梅、杨博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迎接机遇和挑战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应当如何看待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谢鲁江:从国内看,三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正向深层次延伸,同时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这意味着,经济运行更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一些欧美国家制造新的冲突点、矛盾点,进一步影响了世界经济稳定。总体上,我国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所以现在要创造各种条件,集中精力抓经济。

  同时要看到,我国优势比较明显,应有充分的发展信心。要看到稳经济、稳增长的有利因素,如基础条件好,发展空间足,经济回旋余地大、韧性强。多年来,通过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不断累积优势,效应正在显现。政策持续助力,如“六稳”“六保”,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再叠加如今的新政策、新措施——“稳”的基础不断巩固,“进”的力量不断凝聚。市场主体积极作为,从宏观调控到微观运行,上下一致、共促发展,为经济注入活力和动力。因此,对于2023年经济前景,我们应该有信心、有期待。

  张旭:今年我国的经济运行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但也有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这是中央对2023年经济工作面临压力的总体研判。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国际社会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国际金融论坛(IFF)发布的《IFF2022年全球金融与发展报告》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2.8%,中国经济有望增长4.6%。其基本依据就是中国政府实施的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组合拳”的有效性。

  把握稳的重点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延续2022年经济工作的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谢鲁江: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依然强调“稳”。虽然“稳”字没变,但“稳”的内涵和内容是有变化的。具体来说,不同于过去把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区间的区间调控,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说的“稳”,一是强调保持经济正增长趋势,让经济运行向上循环、稳步回升;二是蕴含保持战略定力、避免急于求成的内在要求,充分认识困难,采取得力措施解决困难;三是在保持经济稳定的同时,对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作出要求;四是体现长短结合的思路,既要稳住当前经济增长、经济运行,也要与稳步推进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张旭:“稳中求进”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是指导方针,是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历史发展表明,什么时候贯彻了稳中求进,我们的事业就会比较顺利地推进。稳中求进需要政策具有预见性,强化事前调控,核心要义是“稳健有效”。只有确保经济运行基本面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够实现稳中求进、行稳致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社会政策不仅要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更要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在外资外贸领域,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等等。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激荡,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一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在“稳”和“进”的辩证统一中,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扎实推动中央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的关键是什么?

  谢鲁江:“三稳”的关键在于稳增长。稳增长,既能带来需求增加,也能促进供给改善,进而推进稳就业、稳物价,促使整个经济运行畅通。一般来说,只要增长是稳定的,那么社会财富就会不断增加,社会供给也持续不断,就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多收入,物价就会稳定下来。总体上,我们看经济形势主要看4个指标: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和进出口。进出口因为受国际经济影响波动大,而把其余3个指标纳入“三稳”,应该说总体上就是要全面稳住经济。而这4个指标合起来就是一个总的经济增长的概念。所以,我认为关键还是稳增长。把稳增长的问题解决好,有利于带动其他方面好转,进而促进经济整体回升。

  张旭:稳增长、稳就业和稳物价是辩证统一的。我国经济体量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没有稳定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没有充分的就业,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的持续;而没有稳定的物价,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成果就会被大大抵销。当前,增长、就业和物价是经济发展所有问题中最重要的方面,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必须尽力保持三者的平衡。这就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地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而增加更多的就业,确保物价运行在合理区间。

  形成发展合力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并部署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五大政策。对其内涵,应当如何全面准确把握?

  谢鲁江:其核心有两点:一是加大力度,二是形成合力。虽然五个方面政策内容涉及广泛,但仍是围绕稳增长这个核心展开的。一方面,立足实际,在宏观调控上进一步加大力度,让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另一方面,各方面政策要围绕稳增长发力聚力、发挥综合效应。政策配套打出“组合拳”,不仅力度更大,效果也会更好。还要看到,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各领域各方面不能割裂开看,而要联系起来看。这就要求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中心、统筹协调,把各方面问题解决好,最终共同作用于稳定经济增长、改善经济运行。

  许晶华:纵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民富国强的国家,必须建立一套现代社会福利体系,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地区差距、群体差距。如,英国1942年的《贝弗里奇报告》开启了现代化国家的福利体系建设,重点聚焦医疗、教育和养老保险三个领域。这是扩大内需、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投身创新创业的必由之路。我国经过多年的民生建设,建起覆盖城乡居民、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未来应进一步加厚筑牢,为共同富裕铺平道路。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如何认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方面重要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谢鲁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扩大国内需求,这是重中之重;二是着力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三是统筹好发展与安全。这些既是直接推动稳增长的有力措施,同时也是保障稳增长的必要措施。

  第一,狠抓扩大需求特别是国内需求。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市场庞大、潜力巨大。从需求方面加大推动力度,把扩大内需摆在优先位置,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符合实际的选择。这不仅是短期刺激的问题,更是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从中可以看到,短期内推动经济运行好转,中长期内形成稳定的经济增长空间,和围绕现代化建设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有机结合、一脉相承的。第二,在增强市场动力方面,包括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都蕴含了充分释放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发展要求。而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一靠市场,二靠市场主体。为此,国企、民企、外企以及政府等主体都要敢作敢为、善作善为,共同推动经济稳步增长。第三,统筹发展与安全是稳增长的内在要求,既要重视内部风险,也要防范外部风险。包括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等,营造安全稳定环境,为经济稳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并要求“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则特别强调“四个敢”。这些为全社会释放出了什么重要信号?

  谢鲁江:当前经济形势依旧复杂严峻,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安全性因素增加,在此背景下稳定经济增长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总的来说,我认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体现出一个明确导向,就是从中央到地方、从宏观到微观、从政府到企业,集中精力、汇集众力去拼经济。

  一方面,强调“敢”体现出中央的积极态度。特别是在预期转弱的压力下,这有助于提振信心、坚定决心,鼓励大家共同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另一方面,强调“敢”也意在进一步解放思想、释放社会活力。从整个社会层面营造良好环境、宽松氛围,激发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增强市场活力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让各方力量放开手脚、敢干敢拼,进而迸发出强大发展合力,促进“三稳”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许晶华:我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文化多元而且已进入中等收入行列的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千差万别,这是实现共同富裕宏伟目标的最大障碍。因此,我们仍然需要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敢想、敢闯、敢试、敢干,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久久为功、决不放松。这种实干的精神是科学理性的巧干,不仅要靠勤劳汗水的积累,还要靠科学技术和国家治理的伟大创新。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迎接广州两会·代表委员履职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都市新闻
   第A9版:理论周刊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深锐周刊
   第A12版:深锐周刊
   第A13版:生活周刊·汽车
   第A14版:生活周刊·汽车
   第A15版:生活周刊·汽车
   第A16版:文化·闲情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把握“三稳”要义,聚焦高质量发展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纵深推进香港科技创新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以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