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近年来,广州市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要求,在巩固试点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目前,全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3063个,开展各类活动7万多场(次),惠及群众近1300万人次,构筑起“全市覆盖、出户可及、群众便利”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花城处处展现精神文明美景。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 通讯员穗文明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思想引领,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广州充分利用各类实践阵地资源,秉持“群众在哪里,宣讲到哪里”的理念,创新开展理论宣传宣讲。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等重要会议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等重要著作精心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宣讲活动,把文明实践阵地打造成传播科学理论的大讲台。
200多支由专家学者、思政教师、基层百姓、青年先锋组建的“四个100”宣讲队伍,发挥英雄人物、革命军人、道德模范等先进群体作用,每天穿街过巷,讲党史、讲新中国史、讲改革开放史、讲社会主义发展史,开展“我的入党故事”“光荣在党五十年”宣传活动,形成“乡村大喇叭”“大榕树下”“马院结对共建”等宣讲品牌。去年以来超过1.8万场次宣讲,让党的理论传遍基层社区、田间地头。
讲故事,要用听众爱听的形式。广州运用口袋书、短视频、云直播等“短平快”方式,传播科学理论,组织编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十讲》《学习金句》等文明实践系列读本40多种、216万余册,并运用AR、VR等科技手段打造红色革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展馆”。全市借助各类媒体平台,聚焦党的理论、乡村振兴等重大主题,已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网上系列直播活动423场,累计在线观看8059万人次。
在海珠区阅江路碧道示范段的新时代驿站,智慧党建、便民服务、政务服务等功能区一应俱全。放眼全市,500台文明实践学习机分布在各个文明实践阵地,推进线上线下学习实践有机结合。2021年4月,全国首辆结合党史学习和为民服务的主题专车——“学习实践大篷车”在广州上路,将“红色移动课堂”驶入各级文明实践阵地,一场场线下移动巡展和党员群众精彩互动持续开展中。
◉机制保障,思想政治的坚强阵地
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100%全覆盖,这是中央部署在广州的落地成果。
通过制定出台文明实践行动方案、分工方案、挂点联系制度等政策文件,推动形成带头抓、齐落实的工作态势。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效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纳入市精神文明建设绩效考核,确保常抓不懈、常态长效。以从化区成立的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为例,配备10名专职人员,做到定岗、定人、定责、定时、定制度,花都区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和运营经费”,共筹资金近3000万元用于文明实践所(站)建设。
构建“一站多点”网络体系。广州出台《广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基本标准(试行)》,明确区级、镇街、村居、特色文明实践阵地的软、硬件建设基本标准,按照“四个统一”(统一规格、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配置)要求分类建设。拓展公共文化设施、景区景点、窗口单位、便民服务点等文明实践特色阵地建设,在广州火车站、白云国际机场等交通枢纽,白云山风景区、珠江碧道等景区景点,广州塔等地标性建筑物建立文明实践站点25个和志愿服务驿站112个,构建起点多面广、功能完备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
线上,依托“新花城”融媒体产品,广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上线运作,与11个融媒体中心、新花城APP 、微社区e家通融通,建立电子地图,实时发布文明实践阵地开放、使用情况,指引市民群众就近就便参加文明实践活动;线下,实施微社区e家通项目,全市每个乡镇(街道)文明实践所配备1名负责人、1名专业社工、1名微社区e家通工作人员,并发挥驻街(镇)记者优势,200多名记者常驻132个街镇,发表报道近4万篇,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难事5800多件,微社区e家通直接用户数超过280万。阵地、队伍、载体、项目的有机整合,推动网上网下同频共振。
◉成风化人,弘扬新风的精神家园
根据不同群体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求,广州推动文明实践活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是课堂、是家园、也是坚强堡垒,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为文明风尚的大展台。
以“家门口的红色学堂”为重要抓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制定《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广州市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行动计划》,推进实践阵地与全市1628所中小学和红色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结对共建。实践阵地成为红色文化的课堂。
依托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宣传栏、显示屏、文明实践学习机和文明实践云平台,结合群众需求,设计融党味、鲜味、趣味于一体的党史知识问答、革命歌曲传唱等活动,让群众在切身体验中感受党的百年历程变化;定期举办“百名艺术家进中心”、亲民学堂、科技进社区等富有特色的主题课堂,不断丰富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和群众性文化生活。从化区作为全国婚俗改革试点,以新事新办、喜事简办方式倡导正确的价值导向。实践阵地成为涵育新风的家园。
以“主题月+实践日”活动模式,广泛开展“文明交通”“百名书法家送春联”“敬老孝亲”等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月活动,充分调动各区各线口更多优质资源向文明实践阵地集聚;同时,每月第一周的周末定为“新时代文明实践行动日”,集中开展弘扬红色文化、文明引导、环境卫生等文明实践活动。实践阵地成为文明创建的坚强堡垒。
◉服务群众,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是志愿服务。广州精心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拓宽与群众联系渠道,把文明实践阵地打造成为民服务的志愿大舞台。
健全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广州成立市志愿服务发展中心,组建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联盟,设立区一级志愿服务总队,下辖配置“8+N”——“8”指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贫帮困8类常备队伍;“N”指具有自身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两新”组织成立志愿服务队伍,探索实施“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服务模式,让市民群众在亲身参与中优化完善实践中心建设。
如今,2300余名公共文明引导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每天常态化开展文明交通、环境卫生整治、平安联防志愿服务。去年疫情期间,全市组织超20万人次志愿者深入街头巷尾开展应急志愿服务。
打造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广州举办“种志计划”——广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征集活动,开展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暨志愿服务现场交流培训,挖掘出“绿豆丁爱地球”“咫尺青绿”等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志愿服务项目,并加以重点扶持和培育。目前已培育形成了“长者心声热线”“无障碍爱心地图”等一批可复制、能持续、见实效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在南沙区,有全国首个区级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吸引着大批港澳青年投身志愿服务。
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实事,是志愿服务初心和动力。广州依托文明实践阵地开展“您的心愿、我的志愿”——党组织、党员为群众办实事“双微”行动,在全市共征集微心愿4万多个、微项目4600多个,实现群众心愿与党组织、党员资源有效对接。此外,全市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1.65万场次,以实际行动解民忧、纾民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