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山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这是中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决策部署的一次全面动员,为中山加快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指明了路径方向,确立了“施工图”和“任务书”。会议审议了《中共中山市委关于坚持制造业当家 坚决打赢打好低效工业园改造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的决定(讨论稿)》。
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打赢打好低效工业园改造攻坚战,重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空间。要在今年拆除整理1.3万多亩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啃下低效工业园改造“硬骨头”。要把低效工业园改造与打造现代主题产业园、水污染治理、农村高质量发展等结合起来,把握重点、有序推进。要制定政策鼓励房地产用地转为工业用地,严格限制“工改商住”。要着眼于降低工业成本、连片改造、招引大项目,大胆探索“工改”新模式新路径。
2022年1月4日,在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山市高规格召开村镇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工作动员大会,正式吹响全市村镇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号角。当天下午,中山超20个镇街同步举办低效工业用地拆除动工仪式。
如今中山“工改”即将满一周年,全市拆除整理低效土地1.3万多亩,预计推动新增投资总额超500亿元,涌现出一批先进经验做法,在全社会形成了解、支持、参与“工改”的良好氛围。
文、图/张翔宇、钟轩
规划先行 谋划好“工改”方向和路径
为打好打赢“工改”攻坚战,中山市委、市政府坚持高处谋划,划定总面积为183.53平方公里的十大主题产业园,编制了《中山市主题产业园布局和发展规划》,明确园区定位,重点推动十大主题产业园内低效用地改造升级,推动“工改”总体规划与大型产业集聚区、十大主题产业园规划充分衔接。其中,北部智能家电产业园和西部智能制造产业园计划采取“属地镇街+工改+园区开发公司”模式建设。
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项目是全市低效工业园改造千亩连片重点项目,是中山“工改”中最大面积、最为复杂的一个政府收储的连片改造项目。该项目以“工改工”为主方向,将建成全市重点布局的“十大产业园”之一——中山智能家电主题产业园。通过工改牵引,园区也将实现产值倍增。片区原有企业多以小散企业为主,亿元企业仅2家,产值约3.6亿元,税收1045万元;改造后,计划引入亿元企业约6家,产值提升500%,税收预计达6000万元。
同时初步编制完成《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空间与产业规划》,结合当前产业现状,确定产业空间分布和规模,将产业布局与“工改”总体工作充分衔接,为后续的产业项目导入提供指引。此外,中山“工改”推行连片改造,选定地块面积相对较大、产权相对集中、整备相对容易的区域,布局21个百亩以上连片“工改”项目,其中面积300亩以上的共5个,为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储备好空间。
改革创新 攻坚“工改”痛点难点问题
中山持续推进“工改”近一年来,面对痛点难点问题,坚持以改革创新开路,深入推进“工改”。首先通过密集出台政策,释放制度红利。当前中山“工改”已初步形成“1+1+N”的政策体系,印发了64项“工改”政策,涵盖空间规划、土地整备、审批服务、资金保障、园区建设和产业准入等各方面,目前正在抓紧制定低效用地再开发实施方案、项目增量税收激励操作指引、亩均贡献阶梯式奖励实施细则等。
何为“1+1+N”政策体系?简而言之,即围绕“1”项行动方案、“1”项措施政策,形成“N”项配套政策。
2022年1月和4月,中山先后发布《关于促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的若干措施》和《中山市全面打响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对中山“工改”的总体布局与具体实施措施形成了白纸黑字的方案,成为后续“工改”政策的核心依据。
两大核心“工改”政策,指出了连片改造、以“工改工”为主、分类施策、蹄疾步稳的“工改”主旋律,每招每式都针对中山各地“工改”的实际情况出手。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少镇街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工改”模式,诸如创造性探索实践“单一主体归宗”“政府挂账收储”“村企合作”“连改带征”及以“工改住”反哺“工改工”等改造模式,有效激发市场主体参改动力,打造了多个全市首宗标杆项目,为中山“工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和经验参考。
同时拓宽融资路径,破解资金难题。支持南区、横栏、黄圃、小榄等5个项目周转性扶持资金总额度6.7亿元,预计全年完成政府征收收回面积超过1800亩,创新以周转性扶持资金作为资本金撬动银行融资杠杆,推行企业长租统管、全要素资源统筹一体化、专项债等融资模式。
项目为王 推动项目落地提速增效
11月15日上午,在中山市第五批“工改”项目集中动工拆除活动板芙镇会场,中山市“工改”指挥部副总指挥陈晖东表示,中山“工改”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未来的任务将会更加艰巨繁重,工作重心也将由拆除整理为主,变成拆、建、招并举。
拆除整理工作有声有势,“工改”项目落地也开始蓄力。
为推动项目落地提速增效,中山“工改”主动靠前服务,破解“一线”难题。成立8个跟踪服务组挂点对接镇街“工改”项目,先后赴镇街调研近百次,适时召开片区工作调度会,现场破解“工改”难题,集中研究解决项目落地各类问题138个。定期跟踪督促全市拆除整理进度,详细了解各镇街拆除整理完成情况、存在困难及推进计划,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同时加快审批改革,提升审批效率。充分发挥市工改指挥部联席会议跨部门联审、会审平台作用,先后组织召开联席会议7次,共有7个镇街10个项目前期策划方案通过联席会议审议。出台《中山市“工改”项目审批提速实施方案》,审批从12个步骤压缩至6个,推进规划调整等8类17个分项流程再造,将规划报建等6个环节前置,实行容缺受理、同步预审,实现“拿地即动工”。将改造方案审批等部分事权下放至镇街,让审批紧贴“工改”一线。至12月23日,全市拆除整理地块共227个,上报改造方案并获批复的43个项目中,已动工项目共14个,涉及用地面积770亩、投资额约41亿元;拆除后直接报建(不做改造方案)项目106个,其中已动工项目51个,涉及用地面积893亩、投资额约70亿元。
强化招商协同,推动转型升级。今年8月,中山市投资促进局正式挂牌成立,同时构建起全市“一盘棋”的招商体系:高规格成立招商引资工作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指挥,聚合发改、工信、自然资源、商务等相关职能部门作为骨干力量,统筹各镇街资源,形成了市镇一体、统一作战的“集团军”,构建了最高效决策、最高效协调的体制机制,服务投资项目的洽谈、决策、落地全流程。
至12月23日,全市“工改”项目新落户企业68家,服务本土企业增资扩产107家,投资总额超500亿元。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