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三年来复杂多变的疫情,广州市上下戮力同心、守望相助,广州市上下众志成城、苦战鏖战, 广州市上下坚定信心、保持韧劲,与病毒赛跑、与病魔较量,凝聚起众志成城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
为此,广州日报记者始终行走在一线,向险而行,多次深入高风险区,关注每场疫情防控有关的新闻发布会,传播权威防疫科普知识……广州日报记者记录着一个个无私奉献、共克时艰的温暖瞬间,记录着抗疫路上平凡人绽放的点点微光,记录着照亮前方、温暖内心的奋进力量。
疫情面前每个人都是英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靖文
作为海珠区跑线记者,从10月下旬到12月上旬,我都在疫情防控一线采访。疫情面前,一个个普通人站到一起,彼此可能素不相识,却怀着共同愿望:用自己的行动为广州抗疫出力,用自己的付出给身边人以温暖。
及时回应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守护最需要关怀的人,这是我们疫情防控工作的出发点,我回忆起几个片段:平安生产抱着宝宝回家坐月子的产妇夫妇的笑脸、聋哑居民微信发来对志愿者每天送上盒饭的感谢、警医联手6分钟处置3岁小孩纽扣塞鼻孔的果断、桂田片区每天送医送药白色小电炉的“旋风”……还有工作人员(包括我自己)每天19小时电话、信息不停的手机。每个凌晨,望着点点灯光,我心里都由衷感谢无数群众的忍耐和各个岗位人员的坚守。
互助,是本轮疫情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关键词。10月下旬,我采访了海珠区嘉仕社区管控区300多名党员和居民志愿者主动参与、齐心协力守望相助的故事。此后的一个半月,广州无数社区都涌现了这样的故事,广大党员群众扭成一股绳。旧市头村的居民向我展示了房东主动减租200元的暖心收据,还有素不相识的邻居互赠厨具食物;雨夜里,江贝村的村民组成护卫队冒雨巡逻,房东给租户送上关心和帮助……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从穿梭城中村的村民护卫队到开着小电驴风驰电掣的送药医护,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广州这座英雄城市,每一个挺身而出的普通人都是抗击疫情的真心英雄。一个半月里,有焦急,有难过,更多的是感动、致敬,那些风雨中的平凡人,我们一起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当前,防疫工作进入新阶段。在疫情一线与我并肩而战的伙伴们一刻不停地回到各自岗位上,投入诊疗服务、疫苗接种、复工复产……在各自岗位上,我们持续做好自己分内事,同时担负起护卫自身健康、家人健康的责任。
有令必行 使命必达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俊
深入疫情防控核心区意味着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在这场战斗中,党员干部是一支关键的力量。在那半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都能看到背上写有广州各大国企名字的“大白”穿行疫情一线。他们分片包干、连续作战,迈着坚毅的步伐,向最难处、最险处行进,用大喇叭喊楼搞核酸采样、爬楼送物资包、协助转运阳性人员和密切接触者等,担负起艰巨任务。
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有一位来自广州工控的战士。他叫夏友辉,今年50岁,组织吹响“集结号”的那一刻,他没有觉得“那只是青年人该干的事”,而是果断地挺身而出。康鹭片区第16网格的情况,比他预想中的还要复杂:高度密集的居住环境与同乡聚集的环境,为病毒快速、隐匿传播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必须尽快转运!这项工作是严峻的挑战,况且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干,他也坦言感到懵。不过,只过了3天,他就克服了紧张以至于“熟能生巧”。无数个夜晚,他带领转运小组活跃在上门登记、通知转运、护送上车各个工作现场,熬通宵是常事。当等待的人不再喧嚣,当老人小孩逐一上车,当最后一车开走时,他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换位思考,如果我的亲人被困在这里,也一定希望尽快出去,大家的目标一致,虽然转运不容易,但是我们的心都连在了一起。”夏友辉说。
开展风险区域内人员疏解时,就职于越秀集团的刘兆琪在人群中看到一个50多岁的男人背着80多岁的老母亲往前挪,他迅速站起来背着老人就冲到了倒数第一个关口。最后,网格警长也跟着加入,老人朝他们竖起一个大大的拇指。“把好事做好,让他们平安回家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他这样说。
这些党员干部低调务实、有令必行、使命必达,他们教会了我:人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坚韧、团结,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贡献一点点。只有这样,这座城市才永远充满希望。
巍巍南山 定海神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
12月9日上午,在广州市新闻发布厅,钟南山再一次为全国人民带来令人振奋的预判——“什么时候恢复到2019年以前的生活?我的看法是在明年上半年,3月份左右。”这段重磅发声,是此刻人们最需要的“定心丸”。
尽管20年前还小,但作为经历过“非典”的广州人,我对“钟南山”这个名字有种发自内心的信任感,尤其是在成为记者之后,在2020年面对突然其来的疫情之后,在先后8次在广州新闻发布场合采访报道他及其团队之后。
我看到,钟院士从来不念稿,没有一句套话,各项数据脱口而出。他总是在发言前脱下口罩,包括在这场几乎所有与会者都戴着N95口罩的见面会上,让每个人都能从这张熟悉的、坚毅的、甚至有点冷峻的脸上感受到力量——有您在,我不怕!
“不怕”,来自于对科学的信仰。与很多市民一样,我是在钟院士和众多科学家的发言中第一次了解到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的不同,了解到异源接种相较于完全接种灭活疫苗的优势,了解到拗口的Rt值、R0值、Ct值。科学自有力量。正如在2020年初,他与团队提出“有信心四月底控制疫情”,后来被证实,这一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预判被证实是准确的。
“不怕”,来自于对他“敢说真话”品格的信任。“肯定人传人”“已有医务人员感染”“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钟南山推崇讲真话,把“一个人要说真话,做实事”视为用一生践行的家风。他总在关键时刻告诉公众事实,以科学家的专业判断,最大程度地帮助人们稳定情绪、科学有效防控。
“百姓知情,天下太平”,这是广州日报在“非典”战疫报道中提出的朴素理念。20年之后,依然是人们对新闻发布的真挚期许,亦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矢志不渝的追求。
我们曾携手闯过那样一场风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钟达文
管控区内,水马和铁栏有序围拢、大白和小蓝来回奔忙;指挥部内,人们面色紧张、脚步匆匆……尽管没有硝烟,但这分明就是一个“战场”。有一群人,他们的工作比我们记者辛苦和危险成百上千倍,他们就是来自全市支援以及当地村民就地“变身”的志愿者们。
“怕不怕危险?危险也要做!”一位龙潭村的村民大妈在给片区居民送药的时候“大吼大叫”地回答记者的提问。但当她把药品送到居民家门口的时候,却忽然变得跟“母亲”一样温柔体贴,无论跑了多少户人家,她都像“复读机”送上一连串最“啰嗦”的叮嘱:“不需要开门!我给你们送药的,另外还拿了一些连花清瘟、粤抗,你们一定要记得吃药……”
“送物资送慢了、送错了,村民会不会骂?当然会啦!被骂了我会不会生气?废话!当然会啦!”送药结束后,面对记者,大妈又恢复了“呼呼喝喝”。
我们还记录了10位连续一周住在简陋帐篷里的“尖刀班”志愿者的故事,他们直接住进了龙潭片区疫情最严重的第3网格和第4网格中间,几张简易折叠床、几片蚊香、一盏节能灯和一把大风扇,几乎就是他们在管控区临时帐篷里的全部“家当”。但就是这10位队员,一天就完成了1896人的上门核酸采集,高效得让人惊讶。
对于抗疫的种种,对于大白们的辛劳,居民们会懂得、记得,“谢谢”和“辛苦了”是我们跟随志愿者们采访时听到最多的话语,一些居民还会主动帮队员们喷酒精消毒。这些片段构成了一线抗疫工作人员和管控区居民“同心抗疫”的完整图景。这些片段,真实得就像送药大妈那些“大吼大叫”,也真诚得就像她那些啰嗦的叮嘱。
而我们记者的工作,就是把这些都记录下来,让广州人记得,我们曾经一起经受了这样一场大考,闯过了那样一场风雨。
无私抗疫者值得被记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凯珅
我11月15日-11月28日进入广州市海珠区大塘片区一线做视频采访报道,历时14天,感慨良多。这段难忘的采访经历中,我见到了太多为疫情防控奉献的人,志愿者、医护人员、警务人员……疫情防护的“大山”,由一个个“他”扛起。因此,我将镜头对准抗疫者,以他们为核心进行报道。
疫情进入第三年,在无数次抗疫较量中,涌现出越来越多无私和务实的抗疫者。他们的无私奉献,让人感叹、让人钦佩、让人心疼、让人温暖……采访中,无论是跟着江海街道老兵服务队,深入高风险区为困难居民输送物资,还是见证聚德花苑居民自发成立互助小组高效有序测核酸,或是随着“慢性病”送药二人组,体验他们“核心区送药日常”,我发现一种无形的“共性”体现在他们身上,即:务实无私,积极奉献。
说到务实,他们实事求是,根据自身特点和擅长领域投身抗疫一线,不退缩。心理疏导志愿者吴姐,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她每天接打几十个电话,为隔离在家的居民提供心理健康疏导。
讲到无私,他们不是超人,会疲惫会抱怨,却又极有韧性。有一次,我们要去南洲街道领取防疫物资,熟络的后勤“总管”李姐在电话里说,她要去支援方舱了,连续在南洲街道奋战一个多月后她毅然奔赴新的战场。
谈到奉献,来江海街道支援的两位90后志愿者姑娘,平时主要负责后勤,每天忙到凌晨才能休息。但她们白天依然会挤出时间、穿上“大白”进入高风险区,挨个上门为离家居民们照料宠物。
这就是我们镜头下最真实的抗疫写照。抗疫者们的无私务实带给我许多力量,让我在核心区采访前行的每一步都踏实地落下。这也像极了广州这座城市,人们本着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许多行之有效的“小经验”,经过积累,最终也会汇聚成抵抗疫情的“大力量”。
健康教育 我们责无旁贷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
进入11月以后,随着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二十条”“新十条”优化疫情防控措施陆续出台,疫情防控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个人防护的要求没有放松,反而更高了。多项疫情防控指引也进入了密集更新期。可想而知,防控措施优化、防控工作重点从防控感染转移到医疗救治能否平稳“过渡”,面向大众的健康教育是否到位十分关键。
作为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对此责无旁贷,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在市委宣传部、市卫健委和市教育局的指导下,20多位资深采编人员以最快速度集结,在10多位来自不同领域公共卫生专家的协助下,短短48小时即编撰、推出了《新冠病毒个人防护与健康手册》的电子版,内容紧贴 “二十条”、“新十条”等最新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以及指引,以受众便于阅读、理解的方式,提炼出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片,围绕老百姓最想知道、最需要知道的篇章展开,迅速刷屏朋友圈,并在社区居民群中广泛转发,创下了百万级的传播量,并即将出版。
作为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工作室的记者,更应该扛起健康科普报道的大旗。除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工作室的同事们兵分多路,纷纷从自己线口约访权威医学专家,并与后方编辑紧密合作,通过文图、问答、短视频、海报、一图读懂等方式,刊发权威科普,尤其关注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孕产妇等特殊人群感染后的医疗救治问题。近日,我们还结合健康有约的拳头项目“实力中青年医生”,推出“实力医生讲科普·我是健康第一责任人”栏目,特邀实力医生们共同就市民关心的新冠救治问题进行科普,通过短小精悍的视频产品进行传播,在市民中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对于我们来说,这场战“疫”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