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高质量发展,广州全力以赴!

闯关夺隘拼发展 大战大考这一年
俯瞰明珠湾大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通讯员南宣摄

  (一)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高质量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二)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坚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质量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四)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市,高质量推进法治广州建设。

  (七)坚持文化自信自强,高质量增强城市文化综合实力。

  (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高质量促进共同富裕。

  (九)坚持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州。

  (十)坚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高质量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摘自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决议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

  2022年即将收官。这一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广州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为不易的一年。

  刚刚闭幕的中共广州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的首要政治任务和全部工作的重心。按照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部署,广州将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高质量完成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州的使命任务,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

  实现现代化,除了高质量发展别无他途。坚定不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总抓手,全会报告一连用了十个“高质量”,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体现在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

  高质量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质量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推进法治广州建设,高质量增强城市文化综合实力,高质量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州,高质量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字字铿锵、掷地有声,成为广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书和工程图。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吴城华、贾政

  改革开放再向前,敢闯敢试天下先

  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促进者,也是受益者。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州过去的辉煌得益于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更要靠改革开放。

  紧紧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以推进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为牵引,高标准推动《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简称《南沙方案》)落地落实,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携手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推进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攻坚……广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之路,已愈发明朗。

  12月14日,在《南沙方案》出台半年之际,南沙面向香港举办了今年第三次政策推介活动。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分别发表视频致辞,香港智库、行业协会、外国驻港机构等代表共350人参加,反响十分热烈。

  细数这半年来,《南沙方案》带来的红利不断释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民心港人子弟学校顺利开学,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双15%”税收优惠政策逐步落地,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投入运行、打通南沙和深圳前海的深江铁路全线开工、连接万顷沙和龙穴岛的万龙大桥正式动工,各自创下相关工程领域的“世界之最”……一条条重大政策,一个个重大项目,《南沙方案》擘画的宏伟蓝图正在令人欣喜地一步步实现。与此同时,南沙以深化制度型开放为牵引,探索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卢一先表示,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好省委和市委全会部署要求,自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审视和谋划南沙发展,抢抓难得历史机遇,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全力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将南沙建设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新征程上再出发,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广州依然有着“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底气、“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迫感。

  这股内生之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必将为改革开放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做强“标杆项目”,挺起制造业“强脊梁”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

  今年年初,当“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出现在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之中,许多人都为之振奋。

  “制造业立市”,如何“挺立”?

  广州用实际行动作出回答: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成为国内首条专门生产高端IT产品及专业显示的液晶面板高世代产线。广汽埃安旗下总投资109亿元的因湃电池动工,填补了广州研产一体化汽车电池产业的空白。世界500强企业采埃孚集团的汽车电子工厂项目落户花都,将建设百亿级全国标杆工厂……今年以来,一大批规模大、能级高、带动力强的项目实现了关键突破。以第四季度为例,全市开工、竣工、签约重大项目共454个,总投资超7700亿元。在这批项目中,产业建设项目占比最高,尤其制造业项目表现亮眼,不少填补产业空白的重大项目彰显出广州制造业投资越发强劲活跃的良好势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省委全会要求坚持制造业当家,在新的高度上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市委全会指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狠抓产业平台提质增效、项目培育引进、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支持企业发展壮大,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专业化发展,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提升,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强市,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对广州而言,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就必须狠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一直以来,广州着力发展的产业项目并非“来者不拒”,而是针对城市的发展特点,瞄准最前沿、最尖端的产业技术,以及对产业链最具控制力的核心环节进行布局,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像增芯、广石化升级改造、因湃电池、粤芯三期、融捷能源锂离子电池等一批50亿级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产业牵引性好、配套性强,让广州的“制造业立市”更加有底气。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市大湾区办主任李海洲告诉记者,广州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加快发展壮大“3+5”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加快集聚成势,今年又推动了粤芯三期、增芯、小鹏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关键突破。“我们将加强统筹引导,以单产业链上下游贯通和跨链融合为目标,以园区化集群化发展为导向,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互促共进、做大做强。”

  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支撑,新动能新优势加速形成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布局中突出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发出了以更大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烈信号。广州正围绕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教育强则城市强。今年以来,广州深入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和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新增公办学位14.5万个、基础教育集团27个,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提前实现国家“十四五”学前教育“5080”目标。不断深化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建设。持续巩固职业教育优势,广州科教城首批2所职业院校入驻。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更应在科技创新中作出更大贡献。近年来,广州聚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入轨,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两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全面提速,“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跃居全球第十。

  人才兴则城市兴。广州坚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持续深化中央和省人才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发挥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等作用,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目前,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和发达国家院士达120人,认定高层次人才438人,发放人才绿卡1650张,引进人才入户6.29万人。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市能级持续跃升

  考量高质量发展,破除“速度焦虑”迷思,广州将目光看得更加长远,更加注重质量、韧性与协调发展。作为一座向海而生、依港而兴的城市,广州自秦汉时期开始与海外开展频繁的通商活动,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城市的持久繁荣,离不开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而引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又是全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义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为更好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省委提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广州作为一座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过2200万、流动人口超过1000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的超大城市,始终坚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全面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着力建设有温度、有气象、有格局的现代化城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是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路径。建城2200多年来,广州中心城区一直围绕“云山珠水”延伸发展,塑造了广州的城市基地和脉络。从2000年提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空间发展战略,到2009年开展新一轮城市战略规划编制,再到当前正抓紧编制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也在显著提升。

  枢纽是城市的血脉,是城市能级提升的重要砝码。广州着力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国际信息枢纽,加快建设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南沙港区五期、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等项目,扎实推进国铁、城际、地铁、高快速路、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建设,海陆空各种交通方式联动融合发展格局已然形成。

  城市越大,结构性治理的要求就越高。广州坚持以城中村综合治理改造为突破,全面改善提升城市面貌。同时,聚焦超大城市治理需求和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提高地方立法质效,扎实建设全国法治城市标杆。始终绷紧安全弦、织密安全网、拧紧安全阀,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州。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城市能级的重要体现。广州坚决落实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部署,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持续深化“放权强区”,全力打造强区促镇带村的区域强劲增长极。

  千年古城继往开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思想政治引领“强”起来,社会道德风尚“美”起来,传统文化底蕴“活”起来,公共文化服务“优”起来,文创产业发展“快”起来,城市形象品牌“亮”起来……2200年古城的今昔巨变、岭南文化的继往开来,就记载在这一笔一画间。

  “欲事立,须是心立。”广州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用思想理论坚定信仰信心,用理论宣传凝聚党心民心,用党史学习教育增进奋发的同心。宣讲舞台就在市民身边,社区里、榕树下、车间中……近10万场互动化宣讲,让2000多万市民群众汲取智慧力量。年均召开100余场新闻发布会,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广州故事。透过一件件具有中国气派、岭南特色、时代魅力的作品,让艺术真正走向人民,走进人心,在广州,40余部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奖项,羊城文艺园地近年盛开繁花似锦。从2012年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到如今广州176个镇街均设立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分馆),以人民为中心,绘就的“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文化惠民蓝图正在一步步实现。从融合了现代与传统、人文与自然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文沁阁”到永庆坊、荔枝湾等焕发着时代活力的历史文化街区,广州这座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走出一条具有保护有力、传承有序、管理有规、融合有度的文化保育之路。

  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广州将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深入实施文化强市建设“八大行动”,擦亮“四大文化”品牌,推动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奋力开创文化强市建设新局面,全力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织牢织紧民生“保障网”,铺好“共同富裕”阳光道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高质量促进共同富裕,是广州践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必然要求。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份工作背后,是一个家庭的幸福生活。今年以来,广州保持了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就业规模稳中有进,重点群体就业目标完成良好。1-10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7.59万人,促进创业4.31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0.28万人。广州稳住了就业饭碗,也稳住了民心。

  养老,同样是关系着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广州因地制宜办好养老事业,截至今年10月,全市已建成长者饭堂1094个、颐康中心178个,实现街镇全覆盖;设立家庭养老床位1.6万户,资助1.7万户老年人家庭、77个居住区适老化改造,为44.5万失能、高龄等老年人提供助餐配餐、医养康养、家政养老等基本养老服务。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也是当下全市人民最关注的民生实事。广州将持续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夯实社区(村居)卫生服务功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升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加强老年人、儿童、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孕产妇等脆弱群体保护,切实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广州也必将继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高质量促进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让老百姓的生活步步高、喜洋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就要以更大力度补齐民生短板。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育儿、交通、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广州将通过“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解决市民群众方方面面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市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弱有所伏,切实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织牢织紧民生“保障网”,铺好“共同富裕”阳光道。

  留住“绿水青山”,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珠水碧玉,云山翠滴。

  一幅大美生态画卷,正在广州大地上渐次铺开:被誉为“中国南方绿宝石”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正朝着世界一流植物园迈进,为花城丰厚的生态家底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广州的新中轴线上,国内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湿地,在朝霞中为城市送来清风;广州的“绿肺”白云山,四季有花、四季皆景,市民不出城郭,也能在山水间一探野趣;而身边的一座座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一条条绿道、碧道,让市民出门见绿、开窗见景,“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愿景正照进现实。

  园林在侧,满目绿色的背后,离不开环境污染防治。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广州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让广州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广州必将坚持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州。

  而绿色发展,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改善环境、污染防治,更是要把绿色低碳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绿色化生态化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累计建成加氢站50座以上、满足6000辆以上氢燃料电池车运行用氢需求……”是广州为氢能这种绿色清洁能布局的路线图;依托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广州将开发林业碳汇产品,让树木森林变成“碳汇宝库”;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与国际碳交易业务……深入推动能源革命中,广州将稳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让绿色成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标题导航
~~~闯关夺隘拼发展 大战大考这一年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第A3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第A4版:要闻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天方夜谭 卡塔尔世界杯专辑
   第A8版:天方夜谭 卡塔尔世界杯专辑·文娱
高质量发展,广州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