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州博物馆策划主办的“‘读懂广州’系列文物展:百件文物读广州”日前在镇海楼展区专题展厅推出。
此次展览展出的101件/套馆藏文物,诠释广州四大文化品牌(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红色文化)的内涵,引导观众感悟历史,启迪未来,一起读懂广州。
即日起,由广州博物馆和广州日报共同发起“‘读懂广州’系列文物展:百件文物读广州”文创设计大赛,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与此次展出的101件/套馆藏文物相关的文创设计理念。通过一件文创产品,或是一个文创概念,对馆藏文物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和呈现,让文物“活起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宣
通讯员:刘颖颖
“千中选一”的文物瑰宝邀你大开脑洞
“‘读懂广州’系列文物展:百件文物读广州”是广州博物馆精心策划的“读懂广州”系列展的首展,提纲挈领地将2200多年的广州历史浓缩归纳,借由百件文物,辅以图文史料加以讲述说明。
展览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多元融合的岭南文化;第二部分:开放互鉴的海丝文化,展示广州本土发现的海路贸易相关文物、遗存;第三部分:奋进开拓的创新文化,以清代广州工艺为例,重点展现广作匠人如何继承传统、融会中外,创百艺新风,不断生产出兼具广州特色和技艺领先的广作精品;第四部分:赓续相传的红色文化,深刻诠释广州这座英雄城市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
广州博物馆馆长吴凌云介绍,本次展览共展出广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最能代表本地历史文化的文物百余件,包括珍贵文物43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6件/套,是近年来该馆原创专题展中展出馆藏一级文物数量最多的一次,展览中有33件/套文物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在展览里,大家可以看到秦“十四年属邦”铭文铜戈、“蕃禺”漆盒以及南越国“食官第一”陶鼎、晋“永嘉”铭文砖、南北朝“凤鸟蛙形金饰片”、南朝六面铜印、目前所见出土时间最早最完整的唐代端砚、宋代“水军修城砖”、陈献章旧藏的寒涛琴、陈恭尹撰《镇海楼赋》卷……精品不胜枚举。广州博物馆目前馆藏13.5万件/套文物,在这庞大的馆藏中精选出的101件/套文物,可谓千中选一的瑰宝。
重视“大文创”,“物质”“非物质”作品都受欢迎
配合这个展览,广州博物馆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广播剧连播,唐代胡人俑、南汉铁花盆、宋代西村窑凤首持壶、清代“百子桥”贝雕等展品陆续以主角身份在各集登场,为大家展开一幅又一幅不同时代的广州城乡生活画卷。而讲座《明代越秀山与广州城的建设》等活动,也让展览中的清代陈璞所绘《观音山》图等展品变得“立体”起来。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告诉记者,此次展览的展品可以让大家从非常多的角度去了解和理解广州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人文精神,也能读出许多有趣的历史小细节。这些都可以成为文创设计的灵感来源,而文创实际上也是一次公众对自己心目中“广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再表达,非常期待在这个过程中能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朱晓秋说,此次文创大赛征集的作品概念非常宽泛,分为“物质类”和“非物质类”,是一种“大文创”的概念。除了各种好玩、好看、好用的“伴手礼”,它们还可以是“剧本杀”的剧本或者创作概念、沉浸式表演、研学课程设计、公众活动创意等。这也是广邀公众参与博物馆服务设计的一种尝试,公众的好点子很可能成为未来博物馆日常服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从广博之前在“大文创”方面的探索如“消失的名菜”“消失的点心”“消失的月饼”系列来看,那种不是在文物或者镇海楼、越秀山等广州博物馆主题性元素上简单嫁接,而是更富有新思维、新视野、新发现的作品,往往具有更强的传播效能,也更受市场欢迎。因此,这次展出的文物只是给大家提供一大串打开广州文化万花筒的钥匙,大家并不用拘泥于这套“钥匙”本身,而是应该更多地发掘它们所折射出来的历史风云、社会万象,并且用巧妙、精彩的当代表达将之产品化。
链接
“‘读懂广州’系列文物展:百件文物读广州”文创设计大赛
一、征集时间
即日~11月30日。
二、征集对象
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
三、作品要求
(一)投稿作品无形式限制,根据展览主题可以是由文物衍生设计的文创实物,也可以是主题活动方案、短片、视频、舞台剧剧本、剧本杀策划等。形式不限,各位投稿人可自由发挥。
(二)作品内容必须符合展览主题,且根据展览展出的文物进行创作,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
(三)作品必须原创,从未发表过。不得侵犯任何知识产权,如有抄袭,一经发现,立即取消投稿人的参赛资格,并追究所造成的损失。凡因抄袭、借用构成侵权的,由投稿人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四)如作品出现重复情况,以最早参与投稿的作品为准。
(五)最终评选结果将在广州博物馆官方微信、广州日报APP、新花城APP公布。
四、奖项设置(实物类、非实物类)
最佳创意金奖2名。
最佳创意银奖4名。
最佳创意铜奖6名。
最佳人气奖(3名)、最佳组织奖(4个单位)。
获奖作品根据实际情况,可获相应启动资金。
五、参与方式
1.请参与本次活动的投稿人将作品以邮件的形式发至邮箱gzbwg2022@163.com。邮件命名格式为“作品名称+作者姓名+联系电话”。
2.作品提交要求:①作品详细介绍(不少于300字)②非实物参赛作品均以电子版形式投稿(文件格式word、ppt或pdf格式);实物类参赛作品提供设计效果图(包括整体效果图、基本外观尺寸、细节及结构图等)不少于4张(文件精度200dpi以上、JPEG、TIFF或PDF格式)。
【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应征作品一经获奖,即视为投稿人已明确同意主办方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的该作品的著作权,主办方有权发表、复制、使用、修改该作品,不再另付任何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