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千疮百孔的书画,一堆破碎的瓷片,经过修补、装裱,得以重获新生,再现风华,这是艺术修复的神奇,也是文物艺术品修复师的日常。事实上,我们在美术馆、博物馆里看到的很多名画都离不开历代修复师的精雕细琢,《蒙娜丽莎》就修复过70多次。围绕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美术教育家胡一川的代表性油画作品《挖地道》的修复研究展于近日亮相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暂不对外开放)。借此展览,我们走近修复师的日常,看看他们如何以“妙手匠心”补上时间的缺口,让艺术品重新焕发光彩夺目的魅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巧蓉
图片来源/受访者
第一部分:《挖地道》背后20余年的保护修复史
《挖地道》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此次展览的亮点在于只展出《挖地道》这一件作品,呈现了《挖地道》背后长达20余年的修复过程和修复技艺。
“对胡一川绘画作品的保护研究和修复自1999年开始,历经20多年,像《挖地道》在这期间就前后历经三次保护和修复。”广东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主任、广州美术学院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主任许炀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道。
“这幅《挖地道》是胡一川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属于损伤程度高、残损类型多的典型作品,主要病症是画面严重发黄,颜料层龟裂、剥落、雾白,支撑体变形,画幅霉变。加之存在大量隐性的病害,因此修复难度较高。”许炀介绍道,“在修复的时候,我们的原则是在保证安全性及可逆性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油画作品的艺术信息留存。修复画幅上面那条裂缝是我们攻关的一个难点,这是一条因外力造成的,画布、基底、颜料层完全破裂的裂口,并且由于前人修复不当,作品上存留了修复材料,画面出现明显凸起,所有的残损和修复信息已经不可考证。最后,我们用手工接线闭合辅以当代材料黏合的方法进行修复”。
第二部分:艺术品修复远不止于“修复”
《挖地道》的修复由许炀所在的“广州美术学院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完成,该工作室位于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创立于1999年,是国内高校首个油画修复专业单位,油画修复的综合实力一直保持在国内前列,也是“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所在地。
在工作室内,摆放着许多专业仪器和工具,显微镜、色度仪、切片机、恒温恒湿保险柜、新风系统,以及几大柜的试剂瓶罐和挂满一墙的刀剪扳锤钳……工作区间窗户使用防紫外线隔音玻璃,当然,还有待修复和修复中的艺术作品。许炀说:“这些设备和工具让我们的修复研究室有点像‘医疗实验室’,又有点像‘画室’,很多人将我们称为艺术品‘医生’。”
而“修复”二字,说来容易,背后却要经历一道道繁复的工序。了解画作是修复的第一个重要步骤。许炀介绍,修复工作重点是依靠人的专业知识和手工技巧,但是也应在必要的时候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器材,利用常规光线、紫外线、红外线、X光和显微镜拍摄取证。所以,在每件艺术作品修复前,都会接受一系列的拍摄和记录,还有取样分析和耐受测试等科学检测,被修复的艺术品都有厚厚的“病历本”。
“文物艺术品修复其实远不止于‘修复’,从前期对艺术品‘症状’的‘诊断’,到对修复所使用的不同材料、试剂在微小局部进行尝试,到论证方案,再到修复档案的建立,都是艺术品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许炀说道,我们在大力倡导和推动文物艺术品修复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第三部分:当代理念修复民间“非遗”
修复潮州金漆木雕,也是该修复研究室近年来的重要项目之一。
潮州木雕是广东潮州地区的一项民间艺术,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修复一批馆藏的潮州金漆木雕,广州美术学院组织了一个潮州金漆木雕修复组,由许炀负责,他透露:“这批木雕经过修复后,曾经在几年前的‘乾坤戏场——广州美术学院明清潮州金漆木雕藏品研究展’中亮相,展出后,这批木雕的修复研究现在仍在继续进行。”
据介绍,潮州金漆木雕修复难度很大,它是通雕,一些作品的通雕可达到七层。“金漆木雕的修复涉及许多不同的工艺领域,我们希望探索在当代艺术品修复理念指导下的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品修复方法,因为民间传统技艺在修复木雕时往往采用的是不可逆的材料,也追求视觉完美,但与之相反,我们用可逆的材料进行修复,也探索视觉上可识别、但是审美又平衡的方法。”许炀说道。
第四部分:古陶瓷修复里的精细“手术”
位于广州白云区的弘粹文化艺术品修复中心是岭南地区鲜有的专攻器物修复的机构,走进工作室,可见工作台上堆满了修复用的器具、材料和颜料,架上堆满修复完成或修复中的陶瓷器物,清洗用的水槽、控温用的烤箱等设备则在另一侧的工作间中。
该机构负责人之一、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品鉴与保护专业的谢奕刚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对于古陶瓷,我们进行的是“无痕修复”,修复技艺主要包括清洗、黏接、补缺、打磨、着色五大步骤。清洗干净之后,我们会用慢干的材料做黏接。在这之后,我们会有一个“补缺”,比如会用树脂和矿物质色粉做填充材料,把缺损的部分补上。有时候也会用3D打印技术直接打印一个缺损的残片或者配件。下一步是打磨,要达到像划过玻璃一样的平整度。到了“着色”步骤,则需要深厚的绘画功底和细致的观察力,尤其是器物上图案缺失的地方,需要搜索不少相关资料,通过对比与推断,把缺失的花纹通过专业的修复技巧给“描画”上,修复之后几乎看不出有色差或者修补的痕迹。“具体到每件器物,修复时的微调技法还是要靠自己琢磨,这个需要经验的积累。”
记者在工作室现场看到,一件清朝时期的瓷碗在修复前是十几块大小不一的碎片,经过一年的修复得以“重生”,肉眼几乎看不出修复的痕迹。“古陶瓷修复技艺是一项中国古老的传统技艺,修复古陶瓷器需严格遵守文物修复原则,在实施修复中必须忠于实物的历史原貌,要‘整坏为好,整旧如旧’。”谢奕刚说道。
过去几年,弘粹文化艺术品修复中心成功修复了数百件物品,例如粉彩花卉缠枝扁方瓶、豆青釉八仙人物双耳瓶等,其中不乏一些海外藏家送来修复的瓷器。“古陶瓷是中国特有的产物,在修复一些海外西洋古董瓷器的过程中,可以一窥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谢奕刚说道。
第五部分:广东“上新”首届艺术品修复方向研究生
修复一幅书画或一件瓷器,急不得,但行业上对修复人才的渴求很“急”。弘粹文化艺术品修复中心相关负责人刘建东告诉记者,公司一直在招聘陶瓷修复师,没有招到合适的人选,只能由老师傅带着新学徒慢慢培养。
修复师并不容易做,许炀说,艺术品修复是一门跨界学科,“所以,需要多方联动培养新一代艺术品修复师,这个领域一贯的师徒传承、手口相授的‘传帮带’方式,有其很好的一面,但需要进一步发展。”
2022年,广东省首届艺术品修复与鉴藏方向的研究生正式毕业,为修复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血液”。
据悉,在2019年,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联合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等机构和专家,集结了广东省保存修复和美术专业的最精干师资和科研力量,开设自成体系的课程,开启了广东省首届艺术品修复方向研究生教学,有力推动广东省修复师的人才队伍建设。
“文物艺术品修复就是为了将珍贵的文物和艺术作品更好地保存下来,一位又一位修复师前赴后继,使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让文化根脉得以延续。失去任何一件作品,失去的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随之消逝的很可能是一段文化与历史,这也是我们今天强调保护修复传承的意义所在。”许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