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疫”线直击,我们逆风前行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广州日报各采编部门坚守岗位、勇毅前行,奋战在战疫报道第一线,记录着这座城市战疫中的温暖和感动,诠释了全媒体时代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

  11月8日,在第23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我们将“镜头”对准奋战在疫情防控报道最前方的新闻人,展现他们在大战大考中不断磨炼的风采。

  全媒体时政部记者吴城华

  动静之间 共同守护城市最美烟火

  当前,广州正面临疫情发生以来最大的一次考验,这既是整个城市的一次“大考”,也是我们每一个市民的一次“大考”。本轮疫情发生后,广大医务工作者、村居工作者、公安民警、志愿者、下沉党员干部等闻令而动、冲锋在前,有的连续数日星夜无眠,有的带病奋战不下“火线”,流调、追阳、转运、核酸检测、服务保障等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疫情之下,市民的生活慢下来、静下来,但大家仍以极大的信心和耐心支持防控工作,主动报备、主动核酸检测、主动配合流调、主动做好健康管理。

  风雨坚守,只为“疫”后彩虹。正是有无数平凡“小我”的涓涓之力,才汇聚成整个社会“大我”的磅礴合力。现在疫情防控处于最吃劲、最关键的时期,唯有团结一心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才能以最快速度把疫情控制住,共同守护城市最美烟火!

  心中有温度,肩上有担当,笔下有力量。

  全媒体健康教育部记者伍仞

  广州疾控人员的精神 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作为医疗卫生线记者,我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广州的疾控人员,也和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了朋友。

  今年以来,奥密克戎对广州疫情防线发起的冲击更加频密,我多次到流调中心采访。从春天到夏天,夏天到秋天,我认识的许多疾控人就在流调中心里度过了季节的转换;从南沙到花都,白云到海珠,哪里有疫情,疾控“铁军”就出现在哪里,面对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的病毒,依然“顶硬上”。

  尤其是10月2日以来,广州疫情多点多源多链发生,他们辗转市内多区连续作战,纵有疲惫,未曾懈怠,只要“警报”一响,就能快速、专业、忘我地投入战斗。他们不仅是我的采访对象,也是我的学习对象——他们身上这种闪亮的职业精神让我钦佩、感动,也激励着我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保持激情、不断前行。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全媒体健康教育部记者曾俊

  凡人微光传递温暖力量

  11月5日至6日,成人高考如期而至。我在考场采访了解到,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几十位老师连夜打电话给考生,临时增派十几个老师参与考务工作,没有一个人抱怨。特殊考生专用通道、免费午点、休息场所、核酸检测等新增服务让人“贴心”,考试结束后,几辆大巴等在校门口提供接驳服务。

  小到一场考试的组织,大到一座城市的运转,表面上的运转如常,背后都是无数人在负重前行。11月4日举行的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透露,广州将适时启动方舱医院,当晚我和同事探访了位于广交会展馆的琶洲方舱医院,实地了解有关准备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凡人微光汇聚磅礴力量,这些普通人的用心和用情,散发出的光芒教人印象深刻,传递着一座城市的温暖力量,催人奋进。

  牢记职业理想,关键时刻我要上!

  全媒体经济部记者文静

  沉浸蹲点滚动发布 做好一线保供报道

  “我住的那栋楼还能点外卖吗?”“买菜平台显示繁忙,今天能配送吗?”作为跑线记者,每当广州疫情出现变化,防控政策调整,我就第一时间直击现场,同时多渠道获得第一手信息,务求解答广大市民最关切的生活保供问题。

  跟着骑手跑外卖、凌晨探营生鲜冷库入货、连夜滚动最新外卖保供消息……这都是疫情时期,我工作的日常。11月4日晚海珠区发布7号通告,决定利用三天时间强化社会面疫情防控措施。5日凌晨1点28分,我就滚动发布海珠区部分区域市民线上买蔬买肉的最新状况。

  正是这些一线走访、蹲点,让我深刻感受到,外卖骑手、配送员、超市员工,这群“平凡”的劳动者在疫情中的“不平凡”。广州人常说的一句话:行动最实际。我也要用最切实的执行力,做好一线保供报道,为广州抗疫出一份力。

  时刻保持新闻的敏锐与热情。

  全媒体城事部记者全杰

  为打赢这场疫情 做出自己的贡献

  战疫,也是新闻的“战场”。这次我深入社区,不仅是一名党员志愿者,更是一名一线记者。身份的不同,但使命一致,都是为打赢疫情这场硬仗,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午6时开始,我走访垃圾站,看环卫工人的分类清运;来到社区出入口,看送菜小哥的每件必至;来到社区,观察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温暖服务……疫情之下,每个人都在努力付出,默默坚守,无论身处何地,人心温暖,始终如一。

  当完成采访任务,我就尽快投入海幢街宝贤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工作。我发现,社区党员微信群里,每天报名参加服务的党员都很多,每次服务通告发出,很快就会报满。有的党员临时有事不能参加,立即就有别的党员补上。大家都不畏惧困难,因为大家都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感受到彼此的温暖。

  无论是身为记者,还是社区党员志愿者,我都要为战胜疫情作出自己的贡献。

  全媒体生活服务部记者曾繁莹

  直击“今晨,菜香如常”

  11月5日0时开始,海珠区全域实行强化社会面疫情防控措施。11月4日深夜至5日上午,在部门统筹下,我和同事一直在紧张细致地采访、写稿。我们体验了相关区域的早餐外卖、线上线下商超购物,实证市面物资供应稳定,商超、菜市场正常开市,保证区内市民生活需求。5日上午,我们及时推送了稿件《海珠今晨,菜香如常》。

  温馨安心的标题,如同清晨亲切的问候,竟让很多朋友有眼眶温润之感。“今晨菜香如常”,既让群众提振精神、安心防疫,也彰显大家齐心协力做好防控疫情工作,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更是工作的重要价值所在。

  抗疫中的餐饮保供工作责任重大,在部门指挥下,我努力通过实地采访与深入调研,多方收集实际信息,也及时把基层创造的经验反映出来,增强市民群众信心,助力广州防控疫情工作。

  希望大家天天“菜香如常”。

  全媒体区街部记者廖靖文

  最大的欣慰是以新闻记录历史

  11月1日开始,我和同事进入到海珠区的高风险区里采访,至今已七天。作为一名老记者,我很珍惜这个采访机会,无论什么年代,记者离现场越近,新闻离真实越近。

  从2020年除夕凌晨起,我就奋战在疫情防控报道一线,亲历西湖花市提前收市;跟随广东省首个社区“三人小组”上门走访;年初三走进康乐鹭江见证静下来的街巷,独家报道59个专业市场推迟开市;最早进入病例社区采访;近三年来,瑶台、登峰、建六、江南西、琶洲会展、南洲……一个个市民关注但又惶恐靠近会“黄码”的地点,我和同事逆行而上想方设法深入,就是为了离现场更近,了解群众的关切。做记者能发出独家报道固然开心,最大的欣慰是以新闻记录历史、用报道服务市民,这也是我成为记者的初心。

  在现场,客观记录,辩证思考。

  全媒体区街部记者汤南

  做好连接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

  面对本轮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名记者,我再次以独特方式奋战在抗疫一线。在社区居委会,目睹工作人员废寝忘食反复排查住户数据,为后续精准服务打下基础;在风险区内,采访基层工作人员日行楼梯逾千级,为老旧楼梯楼住户配送各类物资,全力做好生活保障;在定点救治医院隔离病区,等候来自风险区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体验“点对点”闭环服务风险区孕产妇的安全与安心……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奔忙在一个个疫情防控的新闻现场,积极宣传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和服务,认真了解市民街坊的需求和关切,做好连接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用镜头记录事件,用文字传递温暖。用一篇篇有温度、有情怀的新闻报道,坚定市民群众心手相牵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为广州众志成城守护家园凝心聚力,践行了媒体人的责任和担当。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战疫有我。

  全媒体湾区部记者陈治家

  我的另类逆行

  今年10月,我刚刚接手莞惠全媒体传播中心管理工作,工作千头万绪。10月底的周末,正好碰上女儿15岁生日。我原本打算从东莞赶回广州家里,陪女儿好好过个生日并拿些换洗衣服去珠海准备采访航展。10月30日一觉醒来,海珠区疫情防控升级,想到航展,心里发怵,“千万不能因疫情去不了”,一大早便跟妻子说,“不陪你们吃饭了,赶紧叫蛋糕店把蛋糕送来,陪女儿吃了生日蛋糕我便走。”

  为了航展采访能安心进场,一到珠海,我便立即主动申报,有海珠区旅居史的五天居家隔离。11月5日一解封,我便立即奔赴航展现场进行前期采访。恰恰这几天,因疫情原因,我家所在小区也被管控,妻子给了我两次电话,均因在航展现场忙碌,没说两句话便掐了。直到前天一个朋友发微信问我,“你家小区里人是不是都转运隔离了?”“唉,我不知道呀,我在外地!”因为正忙着写稿,复完朋友信息,继续写稿……忙完这一切,晚上10点了,这时才想起打个电话问家人情况。

  走!走进“中国空间站”,看看王亚平和她战友待的地方是啥样!

  全媒体编辑中心编辑麦蔼文

  “疫”线前行 归来仍是少年

  “视频文案马上好!”“新闻发布会开始了”“请大家出示场所码”……新一轮疫情来袭,关注最新疫情资讯、策划抗疫融媒体产品、深入街道协助核酸采样成为了我的日常。

  作为全媒体编辑中心创意工作室的一员,我积极参与策划抗疫融媒体产品,结合近期“花开广州城”的热点,撰写文案、联合视觉部推出《广州街坊,有“花”对你说》视频,用花语为广州打气,做到有温度、有速度。

  入行四年多,疫情快三年。在一次次抗疫融媒体产品策划中,有汗水、有感动,也有过头脑风暴、推翻重来。正是这些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历练,让我的全媒体作战思路愈发清晰,并为未来工作积蓄了宝贵的经验和正能量。加油吧,新闻少年!

  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所热爱的土地,体察生命之美好。

  全媒体理论评论部评论员练洪洋

  发出党报评论强音

  战胜疫情是命令,做好评论是责任。抗疫中的党报评论,更应注重提高“时度效”,提升评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发挥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

  2020年以来,每当疫情袭来,我和部门同事都时刻保持在场状态,发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硬作风,及时撰写了多个系列的“广言”评论、快评,深入浅出解读抗疫政策、分享抗疫经验、宣传抗疫故事,为抗疫鼓与呼,为凝聚起强大抗疫合力、增强全社会必胜信心做出一份贡献。

  大疫当前,责任在肩。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党员就是一个突击手。时空换转,评论员又是普通党员,疫情袭来,我和同事们穿上马甲、戴起袖章、亮出身份,也成为抗疫一线的志愿者、突击队员,用实际行动全力守护广州,擦亮党旗鲜红底色!

  我评,故我在!

  全媒体深度部记者冯秋瑜

  面临着疫情“大考” 我选择“冲锋而行”

  2020年以来,所有人都面临着疫情“大考”,一些地区也会面临不期而遇的“附加题”。“共筑中国梦·广东对口支援地区典型报道”中,我分别于6月下旬和8月上旬去往广西百色和新疆喀什实地采访。夏日的百色,接近50摄氏度的高温如同流火,我戴着口罩颠簸在广西崎岖的石头山间,走访受帮扶的学生家庭;秋日的喀什早晚温差已很大,在疫情的“追赶”下,我平均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由于水土不服加上时差和劳累,头痛、牙神经也发炎了,仍然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近期广州疫情吃紧,两个孩子都不能回学校上课,克服家里的困难同时又要完成工作着实不易,只要有条件,我仍然坚持尽量现场采访,没条件就电话、视频采访——虽苦犹甜,因为“冲锋而行”,是全媒体时代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

  感谢这份职业,让我仿佛多了一倍的时间过人生。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第A3版:要闻
   第A4版:11·8 向奋战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致敬
   第A5版:11·8 向奋战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致敬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产业·医药
   第A9版:经济
   第A10版:体育·闲情
   第A11版:生活周刊·美食·旅游
   第A12版:理论周刊
   第DGA11版:东莞新闻
   第FSA11版:佛山新闻
   第SZA11版:深圳新闻
“疫”线直击,我们逆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