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从“进口替代”到反向“出海” 广东产机器人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粤字号”机器人“各显神通”

瑞松科技的广汽本田车身总拼自动化生产线。
广汽埃安第二智造中心焊装产线。
广州数控的工作人员在测试焊接机器人。
松灵公司研发的荒漠治理机器人。
本末科技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刑天”。
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

  广东的智能机器人都能做点啥?它们不仅能从干湿混合生活垃圾中分拣出19个种类,更能在汽车生产制造中,用54秒的时间完成一车四门两盖智能装配。国内首个轮足型机器人,依靠六个直驱关节驱动,能巡检,能运货,能跑腿,还能陪你散步。明年中,它还将出国抵达埃及,协助当地的巡逻安防。

  目前,广东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机器人正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助力着实体经济发展。如今,不少“粤字号”机器人不仅能实现“进口替代”,还在优势技术的推动下,反向“出海”。

  受到广东制造业发达、产业链完整的吸引,广东机器人企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广东省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市场的33.9%、产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广东省已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生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地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无人机(船)等细分领域上各具优势。《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到2025年,广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达到800亿元,将建设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机器人产业创新、研发和生产基地。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庆、蒋幸端、谢英君、马骏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卢政  

  能做什么?

  广东机器人骨干企业近三分之一在广州

  助力汽车品牌实现全产线无人化生产

  广州黄埔区的数控产业基地内,50多个机器人装配工位同时开工,这里生产的各行业各规格工业机器人多达40多款,正在建设的机器人产业园建成后产能可达年产量30000台;4公里之隔的瑞松科技园里,为国内某车企精心打造的整条生产线刚刚完工撤场,偌大的车间正在准备迎接新一条整车生产线。截至2021年,广州市拥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3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400家,产业规模已达1540亿元,广州数控和瑞松科技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上月,第七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名单出炉,广东(不含深圳)获评单项冠军示范企业9家,瑞松科技榜上有名,其拳头产品智能焊接机器人集成系统在国内处领先地位。在自动化程度最高、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汽车行业,瑞松科技是中国最早提供汽车装备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公司之一,也是国内最具规模的汽车智能装备技术研发制造商。作为丰田最新TNGA平台的首个海外工厂核心供应商,瑞松科技曾助力广汽丰田成为丰田汽车全球典范工厂之一。瑞松科技也为自主品牌广汽传祺首次实现全产线无人化生产,在产线效能、智能柔性水平达到甚至超过国际一流;为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生产首次采用铝制车身、轻量化设计提供技术保障,更是成功打破了该领域的技术封锁。

  “企业要根据国家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民族自主品牌、提升品牌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瑞松科技董事长兼总裁孙志强说。

  根据广州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广州机器人2021年生产量在全国城市中排行第2,集群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广州市拥有广东省机器人骨干企业13家、机器人培育企业8家,广东省机器人骨干企业近三分之一在广州。

  依托31年工业控制技术研发和制造的经验,广州数控已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GSK系列工业机器人。如今他们的重点工作剑指两路,一方面以大湾区为主阵地,在广东全省30多个市县布局相应工程部,在高危、重复性操作岗位推广“机器人代人”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加大焊接机器人的研发投入,实现焊接机器人产品的优化升级,拓展汽车整车焊接制造领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能清理探查管道 也能协助开展海洋科考

  在一个地下污水管道口前,一款名叫“海螺”的小管径清淤机器人正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身体,从小小的管道口钻进去。它带有高压水枪和探照灯,还可以实时拍照上传给地面的技术工人……由广东行远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这一款“海螺”小管径清淤机器人,专门用于解决500-1200毫米口径管道的清污。行远机器人副总经理陈祥兰介绍,“海螺”可以对管道进行清理、探查和修复。未来,将广泛运用于城市水务市场,预防水涝灾害;同时,也可以用于钢铁行业高温污水池清淤等。

  近年来,特种机器人整机性能持续提升,在极端环境、危险作业等场景下的操作能力大幅增强,促进太空探测、深海探索、应急救援等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

  在深海探险方面,广东机器人有精彩的表现。今年5月18日,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号在广州正式下水,将为我国开展海洋科考、拓展海洋科学、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助力。该船隶属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建造理念和需求来源于南方海洋实验室,中国船舶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负责建造。  

  优势有啥?

  自主研发创新 实现“进口替代”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它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自主研发创新的驱动下,广东智能机器人正在逐步实现“进口替代”的目标。弓叶科技总经理莫卓亚介绍,进口智能垃圾分选设备需要约200万元/台,但国产的智能垃圾分选设备可以低至20万元/台,能代替五六名工人的工作量,产能也能提升两到四倍。

  2019年,弓叶科技推出了中国第一台人工智能垃圾分选机器人,并率先应用于北京混合生活垃圾资源化项目。去年,弓叶科技又推出了中国第一台基于人工智能的高速喷气式光选机,每小时固废处理量高达上百吨,准确率高达98%以上。不久前,这一设备入选了东莞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

  作为服务型机器人的一种,手术机器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将来,小城镇的患者到县城医院就诊,通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运用,专家进行远程联网指导,让年轻的资历较浅的医生也能高质量地完成手术。这是妙智科技创始人谢智衡的愿望。

  妙智科技是全国首家将VR技术用于临床的企业。其中,该公司的精卫VR手术机器人系统,可通过对接规划与导航系统,由导航系统引导手术机器人按照规划好的路径进行穿刺、置钉及截骨等操作,大幅度提高手术精度,减少手术时间并且降低手术风险。

  谢智衡希望可以推动手术机器人实现普惠性。他说,虽然在国内大家对手术机械很认可,但由于价格昂贵,渗透率比较低,“我们通过技术和算法降低成本,让更多的医院用上骨科手术机器人。”他透露,目前进口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售价约2000万元/台,而他们的产品能够做到500万元/台以下,这样的价格,会让更多的医院用得起骨科手术机器人,让更多的患者受惠。

  凭借技术优势 推动“反向出海”

  几年前,云洲智能创始人张云飞将企业落户珠海。自云洲智能成立以来,已陆续推出全球第一艘环境监测无人船、中国第一艘海洋调查无人艇、中国首艘导弹无人艇、安防救援无人艇、自主航行货船等自主研发产品,业务涉及环境监测、海洋调查、安防救援、无人航运等领域,产品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实现“进口替代”,广东智能机器人正凭借着技术优势,推动中国智能机器人反向“出海”。弓叶科技的智能分选装备销往日本、俄罗斯等海外地区。莫卓亚透露,目前公司有三分之一是海外订单,希望将来能实现海外订单和国内订单各占一半。

  松灵机器人擅长户外底盘的开发和研制,在300公斤及以下机器人底盘应用范围内做到了国内的领先位置。松灵机器人大中华区销售总监陈鹏介绍,在移动机器人平台领域,松灵机器人凭借其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上的经验和优势,大幅提升主要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他们的设备卖到了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

  能买咖啡、能安防巡检的“刑天”也受到外国客户的喜爱。记者了解到,有合作商看上“刑天”及其配备的完整运动系统。预计明年中,二次开发的“刑天”将被带到埃及协助当地的安防巡检。本末科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公司已经发货至海外和即将“出海”的产品约有100台。

  大湾区具备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

  近年来,全球知名品牌机器人陆续来到广东布局,本土机器人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记者查询发现,我国机器人相关企业共有51.38万家,其中,广东机器人相关企业达10.8万家,占比21.1%。完整的产业链是吸引众多机器人企业落户广东的一个重要原因。谢智衡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一个手术工具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从设计到生产需要经过五六次打样,在其他地方没有办法找到这么快的供应链,但在大湾区可以找到。广州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秘书长梁万前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完整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涵盖上游数控机床及关键基础零部件、中游工业机器人与智能专用设备、下游细分领域系统集成及检验检测与公共服务等。从需求端来看,大湾区有着国内领先的汽车、3C家电、消费电子、家居等机器人应用市场,因此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有强大的市场需求作为支撑。从产业集群来看,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类最多、产业链最完整的智能装备集聚区域,涵盖智能机器人等广东省“双十”产业集群中的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撑着广东省14万亿元工业生产体系,目标是到2025年建成产值突破万亿元的世界级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梁万前同时表示,尽管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欣欣向荣,但截至目前,产业规模还不够大,缺少50亿元~100亿元级的领军企业。由于起步较晚,产业基础还比较弱,部分关键零部件还需要依赖国外进口。梁万前建议,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应当争取原创性技术有所突破,形成机器人核心技术创新生态;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速产品的应用推广;加强领军团队引进和人才培养;加强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

  专家观点

  打造产业集群 统一标准很重要

  “打造产业集群,统一标准很重要。”澳门科技大学教授李建庆说,要制定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不管是哪一类的机器人,到了另一个环境里面,也可以运动自如。同时,他还建议要提高5G通信的低时延、高质量发展,增加机器人的协同安全性。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海涛则希望能够推动“政产学研用”链条发展。有好的政策引导;有相关的机制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落户大湾区;能推动专利转化利用等。

  企业看法

  产业引导做好“收”和“放”

  “希望在产业引导上体现‘收’和‘放’两个特点。”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孙志强表示,“‘收’是对应产业集群战略,发挥头部企业带头作用;‘放’是顺应产业的发展规律,走市场化、国际化道路,在政策上给予产业更大的自由度。让产业循环活动起来,实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标题导航
从“进口替代”到反向“出海” 广东产机器人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要闻
   第A5版:评论
   第A6版:要闻
   第A7版:穗月留声
   第A8版:要闻
   第A9版:经济
   第A10版:文娱·广东
   第A11版:教育周刊
   第A12版:大湾区观察
   第DGA9版:东莞新闻
   第FSA9版:佛山新闻
   第SZA9版:深圳新闻
   第ZSA9版:中山新闻
“粤字号”机器人“各显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