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胸怀寰宇放眼世界:十年四场国际战事我们都在现场

带着大米电饭煲深入利比亚

本报记者在利比亚的废墟前合影。
2011年11月4日,本报刊登了《本报记者实地探访卡扎菲最后藏身洞》等战地前线报道。
   2000年1月2日,广州日报“全球追日报道”
2003年3月20日,本报“伊拉克战争报道”

  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震惊世界,美国从此被改变。此后,至2011年10年期间,美国先后发动或参与四场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这个10年,正值中国报业的“厚报时代”。回顾往昔,面对四场战争,身为中国报业佼佼者的《广州日报》,做到了见证并记录。

  专题统筹/王晓云、赵亦平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毛玉西

  “巨大的烟云、燃烧的大火、废墟、尖叫……”2001年9月11日,这是全球媒体当天定格并不断重复的“9·11”现场画面。

  对我个人来说,这一天之所以记忆犹新,是因为截止到这一天,作为百位新同事之一的我,正式入职广州日报满打满算才50天,就目睹了广州日报要闻部忙于“9·11”特刊的紧张、亢奋与不眠。从此,我一路见证《广州日报》对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不断突破……

  “9·11”特刊

  开启战事报道新高度

  “每逢重大突发,必有广日特刊”的受众印象,始于1997年《广州日报》滚动推出“香港回归97版特刊”,当时读者排起长队抢购。这一次,身为“毛头小编”,我有幸参与《广州日报》推出的“9·11”特刊。20个对开大版的“9·11”特刊,体现出当时《广州日报》主流大报的一贯风格:图文并茂、内容充实、主题鲜明。第一次见证自己参与的特刊被广大读者抢购,还是不免有些惊讶与兴奋。

  所谓厚积而薄发。“9·11”特刊的成功推出,背后是当时《广州日报》“采编力+印刷力”有机配合的坚实支撑,充分体现出在信息稀缺时代《广州日报》采编高效的整合力、策划力与执行力。随后,《广州日报》一年内再次推出《世纪第一战》(10月8日)、《另类眼光解读“世纪大战”》(12月25日-29日)系列特刊,及时、全面、多角度报道举世瞩目的“世纪第一战”——阿富汗战争。

  以“9·11”为标志或起点,中国报业从此高度重视战事报道。《广州日报》的不断突破在于,“一路扩张”国际新闻报道,报道视野遍及全世界的角角落落。在高峰时期,《广州日报》国际版一度扩充到6个,包含国际人物、国际视点、圆桌会议、科技趣闻、军情天下等细分的专栏,成为《广州日报》争夺市场阅读率不可缺少的重要版块,引领、承载与见证了中国报业“厚报时代”的辉煌。

  巧借美兵手势

  准确预判伊战开战时间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中国媒体对重大战事报道迎来“巅峰时刻”。而这一次,作为地方媒体的《广州日报》做到了“我在现场”。

  《广州日报》除了做好特刊策划外,还悄然派出两位记者(党建军、方迎忠)前往科威特,一举打破地方纸媒“缺失”战事现场的局限,成为当时我国为数不多抵达战争现场采访的地方媒体。两位同事当中,就有与我一道入职广州日报、工作不足两年的党建军。如此早的“战地磨练”,着实让人羡慕。

  针对何时开战,《解放日报》3月19日(6版)曾刊出题为《战争可能在明晨爆发》报道,提前1天预判开战时间。而《广州日报》3月20日刊出题为《美军向记者泄露开战时间?——科威特传言战争将于当地时间20日凌晨6时爆发》报道,通过记者采访科威特警察、巧借路过美兵的比画手势,“大胆假设”写成一篇现场报道。事实证明,《广州日报》预判更准确一些——北京时间20日10时30分伊拉克战争爆发,与本报这篇报道的预判时间只差30分钟,成为我国媒体中为数不多预判准确的独家报道。之后,凭借“我在现场”优势,特派记者陆续发回不少鲜活的独家报道。比如,在驻科威特美军新闻中心,《广州日报》成为新华社、《环球时报》之后第三家拿到采访证的中国媒体。开战13天后的4月1日,《广州日报》刊出《本报记者通过抓阄进入伊拉克》,成为少数几家进入战地现场报道的中国媒体。从此,作为地方媒体的《广州日报》“国际新闻品牌”一路高扬。

  一年三个战场

  独家重磅彰显采编实力

  2001年-2011年期间,广州日报的“三驾马车”——“采编+发行+广告”稳扎稳打,稳居广东报业市场“头把交椅”。这10年期间,我们采编人员每年都有参与国内外重大报道的锻炼机会,我自己就参与过“印尼亚齐大地震”(2006年)、“汶川大地震”(2008年)、“岁末访10国大使”(2009年)、“墨西哥坎昆气候峰会”(2010年)等重大报道。

  所谓十年磨一剑。我们“国际小分队”历经10年采编“摸爬滚打”后,2011年得以奔赴三个战场——10周年的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对一家地方媒体来说,这样的“战地采访”机会既难得,似乎又是水到渠成,幕后体现了广州日报内容为王、选题策划、专题采访、采编联动的优势。

  2011年7月下旬,在阿富汗战争爆发10周年前夕,广州日报提前策划,派出两名同事(党建军、赵海建)奔赴阿富汗,推出“对话塔利班”独家报道,“零距离”观察阿富汗十年战乱中的民众生活。

  2011年3月利比亚战争爆发后,广州日报一直等待奔赴战场的时间契机。10月20日,卡扎菲被捕身亡。面对如此重大的战事转折,集团派出我与其他两名同事(李明波、贺涵甫)组成“三人小组”,快速奔赴利比亚,先后辗转利比亚五大战事要地。出发之前,我们带上了大米、咸菜与便携式电饭煲,“三件宝”保证了我们战地奔波的补充口粮。在苏尔特,面对遍地散乱的炮弹弹壳、体无完肤的建筑物、残垣断壁的城市,你才能真切感受战争的残酷、国家稳定的极端重要性。

  现场才是新闻的富矿。在战乱中的利比亚,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独家重磅报道,比如《专访第一个捉到卡扎菲青年的家人》《本报记者实地探访卡扎菲最后藏身洞》《东莞小伙利比亚种菜遭遇》《专访利当局“二号人物”凯卜》等重磅专题,突出故事化、深度化的报道优势,巩固了新媒体时代纸媒做好“第二落点”深度报道的采编优势,再次拓展了《广州日报》品牌影响力。

  当我们抵达利比亚战场之时,全球焦点悄然转向叙利亚战场,广州日报察觉到战事的微妙变化。11月18日,同事李明波成功“潜入”叙利亚,成为国内第四家进入叙利亚的中国媒体。当时叙利亚政府严格限制外国媒体采访,《广州日报》做到了只有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常驻记者才有的现场采访,再次彰显《广州日报》敏锐的“新闻嗅觉”。

  至此,面对10年全球四场战争,我们团队做到了“我在现场”,依托的正是《广州日报》长期积淀下来的采编力量、综合实力,这也正是厚报时代《广州日报》“一纸打天下”的例证。

  新闻背后的故事

  《广州日报》“行走全世界”

  从世纪之交“全球追日”(2000·新千年特刊)到“寻访消失的海岛”(2009·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系列报道),从“直击印尼地震”(2006·印尼日惹地震报道)到“探访福岛核泄漏”(2011·日本9级大地震系列报道),从“寻访百年奥运回归雅典”(2004·雅典奥运大扫描)到“独家专访格林斯潘”(2008·美国次贷危机大扫描),从“追随友船远海来”(2006·“哥德堡号”系列报道)到“重走海上丝绸之路”(2015·海上丝绸之路系列报道)……

  70年来,秉持“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广州日报记者”的理念,广州日报的新闻情怀大气磅礴,广州日报的报道视野触及全球的角角落落,报道足迹遍布新闻发生的每一个现场。从厚报时代到融媒时代,时代在变,媒介在变,广州日报恪守“追求最出色的新闻”的理念不会变,这是广州日报人的初心使命,更是广州日报人前行的内在动力。

 
     标题导航
胸怀寰宇放眼世界:十年四场国际战事我们都在现场~~~
广州市委办公厅机关党委:~~~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要闻
   第A5版:要闻
   第A6版:粤韵周刊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文娱·体育
   第DGA12版:东莞新闻
   第FSA12版:佛山新闻
   第SZA12版:深圳新闻
带着大米电饭煲深入利比亚
聚力提升“三服务”质效破除党建业务“两张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