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在大湾区,见证中国发展

  在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我在湾区看世界——广州中外友好交流故事会”上,一批来自文化、科技、商贸、医疗等领域的外国朋友分享了他们在大湾区生活和工作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们在大湾区发展兴趣、施展才华、开拓事业,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深切感受中国快速发展的脉搏,并衷心为中国成就点赞喝彩。

  (转载自2022年11月1日人民日报18版 记者姜晓丹、戴楷然、韩硕、包晗)

  “大湾区的发展成就令人赞叹”

  “作为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活了近20年的‘老外’,我觉得开放、包容、创新已经成为大湾区发展的代名词。”在今年8月开幕的广州博览会上,广州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全球招商总监彼得·赫利斯热情地向各方推介大湾区,“我们将继续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两大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百闻不如一见,希望大家多来黄埔、多来广州、多来大湾区走走看看。”

  彼得·赫利斯来自德国,中文名字是贺励平。1999年满怀着对中国的兴趣,他前往北京留学,从此便扎根中国。14年后,他成为德国工商会广州办事处总经理。2018年,广州开发区政府面向全球招聘,凭着长期从事中欧贸易的经验,贺励平成功获聘,成为开发区首名外籍特聘政府雇员。

  “我的工作相当于搭建一座商贸合作的桥梁,一方面把西方的商业资讯介绍到中国,另一方面将中国的讯息,尤其是最新的发展机遇,告诉国外潜在投资者。”贺励平向记者介绍,过去一段时间,他一直忙着推进海德堡广州开发区离岸创新中心的招商工作。

  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贺励平对中国尤其是大湾区的发展成就赞不绝口。他以中国高铁为例,“中国的高铁很好很长,想去哪里都很方便。假期时,我很喜欢坐高铁出游,最远去过哈尔滨。除此之外,中国的网购、线上支付也非常便利,回到德国时,我还会有些不习惯。”

  “大湾区的发展成就令人赞叹。从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创新已经成为发展的新引擎。”每每向外国客户介绍大湾区时,贺励平总是细细介绍,努力让外国客户迅速对大湾区有一个直观的概念——一片广大的、发展迅速的、充满勃勃生机的沃土。

  贺励平表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这里还有很多潜力等待挖掘,他的招商工作所面向的国家不断增加、行业更加细分,招商重点也从关注招商引资向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转变。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内容让他始终热情满满,“我的工作、生活重心都在中国,我希望能在这里一直工作到退休,我爱中国。”

  “为科研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

  “粤港澳大湾区处处充满机遇,这里的开放与包容,为科研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马来西亚籍研究员蔡佩娥在采访时表示,她在广州生活了4年多时间,深切感受到大湾区的快速发展,这里已成为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沃土。

  2018年,作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之一,蔡佩娥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担任研究员。让她下定决心到中国发展事业的,是这里得天独厚的科研环境。她说:“中国政府在科研领域极具远见,非常支持科研工作,并且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和动力。”

  蔡佩娥的研究方向为纳米给药系统和肿瘤免疫治疗。“在纳米技术的医学应用领域,中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得益于大湾区对科研创新的重视,我们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有机会与国内外的顶尖团队开展交流合作。”蔡佩娥很自豪。

  她所在团队有40多位同事。回忆起初到中国时的适应阶段,蔡佩娥说:“我会讲中文,但不太会写汉字。申请科研项目时的文书工作是我当时面临的第一大难题。”令她感动的是,医院的同事非常友善,帮助她翻译材料,“医院就像大家庭一样接纳了我,我很喜欢这里的团队氛围。”

  在工作中,蔡佩娥和同事们密切交流、无间配合,参与了一系列重要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不少成果:开展纳米材料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为肝癌系统化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对“抗肿瘤免疫力”等肿瘤免疫学领域科研难点进行攻克……

  2021年5月,广州、深圳等地发现多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得知医院正在招募核酸采样志愿者,蔡佩娥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她希望能够投身防疫一线,缓解核酸采样环节的医护人员压力。她想,如果自己能够分担一份核酸检测的任务,医院就能多留下一名医护人员救治患者,“广州就像我的家一样,我要贡献一份力量。”

  接受培训后,蔡佩娥跟随志愿者团队来到东莞、深圳等地参与核酸检测工作。“我们每天一大清早就起床,一直工作到夜晚。最忙的一天,团队总共完成了40万份拭子采集。”炎炎烈日下,防护服里的衣服被汗浸湿,但团队人员都在坚持。这段经历,让蔡佩娥发自内心地敬佩中国人民在抗疫过程中展现出的责任与担当。“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大家随时都会站出来。”蔡佩娥说,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事实证明,中国政府既能够有效控制疫情,又能保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保障人民福祉。

  “让外国创业者受益匪浅”

  翁贝托·纳代来自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粤港澳大湾区是他口中的“第二故乡”。“这里不仅有我的家,也有我事业的根基和未来发展的重心。”他在中国广东经营一家服装公司,公司主要从事意大利羽绒面料、皮革皮料、时尚鞋类等商品的进出口贸易,他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巴特。

  “2003年,我来到中国,先后在许多城市工作和生活。最终我决定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事业,因为这里有便利的营商环境和开放、有潜力的市场。”巴特回忆。2009年,巴特在中国注册成立公司,儿子罗伯特在意大利设立办事处,父子俩忙碌于为中国和欧洲的客户提供贸易咨询服务。

  说起在中国开展业务的优势,巴特滔滔不绝: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具活力且发展最快的时尚市场之一,有极大的空间让企业自由发挥创造力;中国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以广州为例,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系统以及大型高效的机场,极大地促进了贸易往来;中国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便利的信息资源可为商业合作提供种种便利……

  巴特分享了自己对大湾区发展的看法,“大湾区充满了丰富的机遇、活力和创意,蕴藏充裕的空间和产能,以及很强的投资和物流能力。这里无疑是世界上最好的区域之一,能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发挥所长、有所收获。”

  深耕中国市场多年,巴特亲历了大湾区发展壮大的历程。他说:“大湾区的成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政府出台的政策为营商提供便利、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眼下,大湾区建设日渐成熟,广州黄埔区、南沙区的发展就是一个例证。这些发展成果不仅切实惠及当地老百姓,也让外国创业者受益匪浅。”

  “感受到中国人拥有并不断弘扬这份文化自信”

  广州塔下,56岁的摄影师亚历山大·劳埃德举起手机,记录下汉服爱好者的曼妙舞姿,上传到短视频平台,不一会儿就收获了几十个“点赞”和上百条转发。粤剧演出的看台上,沙湾古镇的小吃摊旁,西樵山天湖公园的龙船上……点开劳埃德的自媒体账号,满脸笑容的他穿梭在广东的大街小巷,探寻当地传统文化艺术踪迹。

  出生在哥伦比亚的劳埃德是一个“粤剧迷”。2004年,他来到广州,被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次年,他决定在广州定居,一住就是17年。在广州生活期间,劳埃德不但自己是当地各大剧院的常客,有时还会邀请外国友人一起观看粤剧。“粤剧是一座宝藏,其中蕴藏着我所追寻的艺术元素。我的梦想就是扎根于此,深入探寻粤剧这一文化瑰宝。”劳埃德说。

  劳埃德的“偶像”是中国粤剧表演艺术家欧凯明,他多次观看欧凯明导演或出演的戏曲作品,也曾一起探讨粤剧艺术的传承。欧凯明与他分享了对时下流行的4K技术的看法,希望能够将更多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到粤剧电影创作中,唤起年轻一代对粤剧的兴趣。欧凯明很欣赏劳埃德拍摄的相关视频,认为这种传播形式对推广粤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对我继续深入了解和传播粤剧是很大的鼓励。”劳埃德说。

  201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提出加强戏曲保护传承、推动戏曲艺术创作、支持戏曲艺术院团发展等措施。广州、佛山等地结合实际,制定并实施了相关工作方案。劳埃德很赞赏这些保护戏曲文化的举措。他认为,政府对传统文化的大力保护和积极推广,有利于滋养文化根基、推动文化传承。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要闻
   第A5版:要闻
   第A6版:粤韵周刊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文娱·体育
   第DGA12版:东莞新闻
   第FSA12版:佛山新闻
   第SZA12版:深圳新闻
梦天成功“牵手”天和
在大湾区,见证中国发展
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以新担当新作为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广州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坚定不移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