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老人跌倒”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健康问题。跌倒不仅会引发多种外部损伤,而且由于跌倒后长期活动受限,还会致使老年人产生冷漠、焦虑、暴躁和易怒等情绪,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
那些不知会在何时何处发生的跌倒,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尽量远离跌倒呢?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秋瑜(除署名外)
跌倒“无小事”:一次跌倒可引发“连锁反应”
69岁的王叔是个旅游爱好者,今年8月份跌倒之前,他刚和几位挚友去了江浙一带旅行。“旅行很开心,我和两位老兄弟结伴爬山、看名胜古迹,拍了很多照片,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回程时遇到飞机延误,他回到家已是凌晨1时许。“我们老年人睡眠质量本来就没那么好,旅途劳顿加上半夜回来,那一觉没怎么睡好。”第二天一早,王叔换上了布鞋出门,听说有位亲戚得了脑梗,他就过去看望,结果由于他对亲戚家小区的路况不熟,回来路上被不平整的路面绊了一下,加上布鞋鞋面支撑不稳,一下子摔成了脚部跖骨骨折。
王叔随之卧床休息,并每周去一次医院拍片,骨科医院给他开了一些活血化瘀的中成药,王叔吃了一个月。王叔本来也有动脉硬化、血脂高等问题,所以长期吃他汀类药物,谁料等骨折好些后,女儿带他去医院查生化指标发现,王叔的肝功能出现了问题,不少指标都高,医生叮嘱他暂停他汀类药物,要吃保肝药。“对于父亲来说,停用长期服用的他汀类药物是挺有风险的,但肝功能异常不停又不行。老年人跌倒可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啊。”王叔女儿说。
所幸,吃了一个多月的保肝药以后,王叔的肝功能有所恢复,这次的跌倒也给了他不少教训:“老年人旅游还是要注意单次出行不要时间太长,造成身体过度疲劳,更要避免坐夜间的航班,休息好很重要;另外,要穿有足够支撑性的鞋,不然,看似挺小的事也可能带来大麻烦。”
和一些跌倒后引发更严重后果的老年人比起来,王叔还算幸运的。45岁的市民李明(化名)对此特别有感触。
原来,八年前,李明80岁的老岳母也跌倒过。“她以前身体特别好,就是脾气比较犟,听不进子女的劝导。”平时,李明的岳母都是和大女儿一起生活,有一天她女儿出门了,嘱咐母亲不要自己洗澡,等她回来再洗。结果老人家还是决定自己先洗,洗到一半突然听到家中电话铃声响,老人就着急出来接电话,浴室地板本来就滑,老人家一下子头朝后跌倒了,导致骨盆骨折。“从那以后我岳母就下不了床了,卧床八年,我老婆和她姐姐轮流照顾。”
调查:跌倒多发于家中 伤害远不止骨折
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8年发表的《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跌倒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率较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伤害。年龄越大,跌倒发生率越高。
2020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跟踪调查了605名平均年龄为84岁的老年人,发现一年的时间里跌倒的发生率为0.291/人,有接近3成的跌倒率;来自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跌倒是导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因伤到医疗机构就诊、创伤性骨折和因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65岁以上老年人约有30%发生过跌倒,15%发生过多次跌倒。
而根据2015年~2018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的统计,老年人跌倒发生的高峰时间段在上午10时~11时,地点一半以上在家中,占56.41%;受伤部位主要是下肢(31.38%),其次是头部(22.46%)和躯干(20.71%);中重度损伤占比为37.21%,22.49%的跌倒老年人需要住院治疗。而除了创伤本身,很多跌倒后经过治疗康复的老人,也容易因为恐惧再次跌倒而减少活动,最后导致长期卧床。
而跌倒带给老年人的伤害远比想象的大。广东省中医院骨科主任陈伯健介绍:“实际上,跌倒有着与癌症几乎一样的风险,同时也有着堪比癌症的危害。研究数据发现:骨质疏松引起的髋部骨折比乳腺癌的死亡率还要高。老年人跌倒主要诱发脆性骨折,以脊柱压缩骨折和髋部骨折为主,很多人拿骨折不当一回事,认为骨折其实也就卧床一百天,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严重的跌倒还会引起内脏破裂出血、脑出血及神经损伤等疾病;而骨折后的长期卧床可能会引起肺部感染、静脉血栓、褥疮、消化系统变差、营养摄入困难等一系列并发症,最终危及生命。尤其是髋关节骨折最为致命,它常被骨科医生称为‘人生中最后一次骨折’,不仅致残率高,死亡率更是高达20%~30%。”
“在我们医院有不少因骨折住院的老年人,其中一些超高龄患者往往同时合并多种慢性基础病,这类患者骨折后手术风险很大,许多只能药物保守治疗,之后往往会在轮椅上度过余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彭程告诉记者,“髋部或腰椎骨折的高龄患者如不能耐受手术,则骨折后卧床时间较长,容易出现多种骨折相关并发症,比如局部的皮肤长时间受压容易形成褥疮;长时间卧床加上疼痛会使得肌肉关节运动缺乏,慢慢就会造成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这会导致下肢无力、行走困难;此外,长期卧床的患者因为排痰功能减弱、肢体活动少、血流缓慢,易出现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如果血栓脱落,还有可能引起肺栓塞。”
诱因:睡眠、听力、药物、骨质疏松都和跌倒有关
导致老年人骨折的原因有很多,睡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今年9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副主任芮云峰教授发表于《心理学健康与医学》期刊上的研究报告揭示,和正常的睡眠时间6到8小时相比,睡眠时间过短(小于4小时)或者是过长(大于9小时)都会导致老人跌倒和跌倒所致的骨折风险上升,两者密切相关。
此外,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发现,听力损失更严重的人跌倒的风险更高:即使是轻微的听力损失,意外跌倒的风险也会增加三倍,听力损失每增加10分贝,风险就会增加1.4倍。
多年从事老年保健工作的资深专家江文杰告诉记者:“跌倒的发生通常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与老年人身体机能、健康状况、行为习惯、药物使用、穿着、周围环境、心理情绪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比如衰老导致的步态稳定性下降、视听觉功能下降、肌肉减少、骨骼退化、平衡功能减退;各类疾病,包括神经系统疾病、眼部疾患、骨关节疾患、心理和认知功能疾患等也会影响行动能力;外部环境以及居家环境的不适宜都可能增加跌倒风险。此外,任何会引起嗜睡的药物,比如一些止痛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助眠药等都会增加老年人跌倒的风险,特别是首次服用或与其他药物同服时。”
彭程则告诉记者:“大部分中老年骨折都与骨质疏松有关。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样,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高,是不能忽视的一种疾病。骨质疏松会大大增加骨折的发生风险,重度的骨质疏松患者甚至在轻微的跌倒和日常活动中都会发生骨折。”
建议:平衡、柔韧训练有助于预防跌倒
江文杰表示,许多老人跌倒是由于行走或站立不稳造成的。因此,平衡训练被建议加入到老年人的训练当中。“像帕金森病、中风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都会影响到平衡功能。”
对于如何预防跌倒,江文杰建议,人到中年后,连接骨与骨的关节囊、韧带、肌腱等会逐渐发生变性、老化,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柔韧性会变得越来越差,从而容易发生跌倒,因此柔韧性训练也能用于预防跌倒。“总的来说,完整的运动方式应该包括有氧运动、阻抗运动、平衡训练和柔韧性训练这四个方面。例如太极拳、静力靠墙蹲、坐位抬腿、举矿泉水瓶、拉弹力带等;另外可适当配合补充优质蛋白。如果老年人不小心摔倒了,局部疼痛不能活动,或者活动的时候疼痛加重,建议不要再自行走动,要及时拨打120,尽快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