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贷款电话频骚扰 警惕不法中介设陷阱

  银行电话推荐“免抵押”“利息低”“额度高”的贷款产品,是真的吗?近日,市民陈先生收到一个自称是“某银行广州贷款部”的员工电话,结果致电该银行客服热线查询,发现并非该银行的员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近日也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有借款需求的广大消费者要选择正规机构办理贷款,警惕非法中介或不法行为侵害权益。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晓丽  图/视觉中国

  近日,市民陈先生收到一个陌生贷款电话,对方自称是“某银行广州贷款部”的员工,但来电号码却是陌生的个人手机号。这让陈先生警惕起来,而更让陈先生感到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在该行办理过业务,这家银行的“员工”是怎么知道自己有贷款需求的呢?对于陈先生的质疑,这位“员工”却称是互联网平台向其推送了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怎么泄露呢?这所谓的“银行员工”是不是真的?为此,陈先生立刻拨打该行官方客服电话,咨询核查该“员工”真伪,不出意料,客服回复该银行查无此员工。

  近年来,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贷款推销电话骚扰着不少消费者。“天天都有,每天会接上一两个,短信也经常收到。但我没有贷款需求,所以直接就挂了,也懒得去追究是不是真的,只是很烦这些骚扰电话。”黄小姐如此表示。

  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贷款市场上,有一些非法中介假冒银行名义,打着正规机构、无抵押、无担保、低息免费、洗白征信等虚假宣传的旗号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其实这些诱人条件的背后是高额收费、贷款骗局等套路陷阱。

  “其实目前银行贷款额度充足,利率也很低,企业和个人贷款,直接到银行网点咨询或者上银行官方APP,只要征信等条件通过,就能轻松办理贷款。”某银行人士告诉记者。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注意到,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近日发布的风险提示也指出,非法中介会冒充“XX银行”“XX银行贷款中心”等名义发布贷款广告信息,或是向消费者推送贷款额度,声称“在银行内部有关系”“可走内部流程办贷款”等,诱骗消费者通过其办理贷款。其实,此类中介机构与银行并无关联,是为诱骗借款人进行的虚假宣传。

  该风险提示还指出,非法中介往往瞄准对贷款业务、流程不熟悉,或征信有问题的消费者群体下手,提供所谓的“优惠贷款”“迅速放款”服务,从中抽取极高的费用。事实上,消费者完全可以通过银行等正规机构官方渠道自行办理贷款业务。

  有些不法中介甚至会不顾消费者偿还能力,怂恿消费者从各类网络借款平台申请贷款,有的贷款产品本身就有很高利息,不法中介仍要再骗取一笔高额费用,其目的就是快速敛财而不是提供服务。

  提示:从正规机构获取融资服务

  为了防范贷款中介不法行为的侵害,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有借款需求的消费者,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理性借贷,从正规机构、正规渠道办理贷款业务。如确需中介服务,不要轻信间接的贷款服务要约,要注意核实中介机构资质,详细了解中介服务与合同内容,警惕贷款营销宣传中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息费标准等虚假宣传行为。

  同时,向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办理贷款时,要注意看清贷款条件、综合息费成本、还款要求等重要信息。坚持诚信理念,向正规机构提供真实贷款申请资料,珍惜个人征信,理性借贷,及时还款。

  此外,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对于超出贷款合同约定的转账要求要注意,警惕以“刷流水”“走账”为由的打款要求,不随意向无关账户转账打款,防范被骗取资金风险。如发现自己陷入不法中介陷阱,应保存好相关证据,及时通过报警、诉讼等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要闻
   第A5版:专题
   第A6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经济
   第A10版:广东
   第A11版:视觉
   第A12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13版:深度
   第A14版:体育
   第A15版:文化周刊·诗意
   第A16版:文化周刊·阅读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DA13版:顺德金版
有条件尽量长时间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
银保监会:现在抛本币买外汇,将来一定会后悔
首批科创板做市商今日正式“开闸”
贷款电话频骚扰 警惕不法中介设陷阱
9月广东CPI涨幅略有扩大
央行通报三季度拒收现金处罚情况 万科物业、天安物业旗下公司被罚
2022年三季度理财产品收益率再度回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