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怒江-珠海“务工专列”:江海情深满眼春

转移就业常态化 村民们在列车穿梭中转换身份 共享发展成果 建设美丽乡村
今年初,村民们坐上“务工专列”,兴高采烈地从怒江州前往珠海。
今年初,村民们坐上“务工专列”,兴高采烈地从怒江州前往珠海。
   格路华
   双玉祥
   娜妹花在珠海当车间女工。
福贡县城的美丽夜景。

  共筑中国梦

  广东对口支援地区典型报道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10月,恰好是草果飘香的季节。每逢这个时候,无数在外务工的怒江儿女纷纷返乡,挽起袖子,背起背篓,投身草果丰收的喜悦之中。

  待12月傈僳族的传统节日“阔时节”结束后,他们又将前往珠海务工:乘坐写有“怒江州赴珠海劳务输出专车”字样的大巴,一路从怒江福贡县行驶五个半小时到达大理高铁站,再从大理乘列车前往珠海……从2018年至今,这样的“务工专列”已开出近百趟。

  这来去往返间,是广东省珠海市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怒江州)两地劳务协作关系的常态化工作开展,更是江海情绵延不断的映射。自2016年起,珠海市“牵手”怒江州开展东西部协作,越来越多曾经“不愿离乡”的傈僳族、怒族村民在两地政府的帮助下得以走出怒江大峡谷。从怒江到珠海,这是怎样的一个跨越?又有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走进了福贡县。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依伦

  出发:乘坐“专列”走出大山

  从大理高铁站出发,乘车一路北行,一侧是滚滚汹涌的怒江水,一侧是如同飘舞绿丝带般的层峦叠嶂,山峦平缓处间或点缀着无数个具有怒族或傈僳族民族特色的村落。

  耸立在中缅边境的高黎贡山,与奔腾的怒江以及碧罗雪山共同形成一条狭长的怒江大峡谷,福贡县就位于怒江大峡谷腹地,其辖内的村庄由北至南,星罗棋布般地散落在峡谷两侧,南北绵延数百公里。

  “华哥,家里的草果收完啦,年底去珠海的专列什么时候出发呀?”跟着劳务经纪人格路华,记者从县城一路前往福贡县最北端的石月亮乡和马吉乡,所到之处,格路华都会收到务工村民们的问候。他告诉记者,等过完12月的“阔时节”,他又将带着村民们再次踏上前往珠海的“务工专列”。

  “过去,村民们不敢、不想出去,只能靠天吃饭,种苞谷、草果,一年下来的收入可能不到一万块;现在通过政府组织劳务输出,大家在外打工不仅不孤单,收入增加了,家里的楼房也盖起来了。出路出路,有出才有路。” 格路华说。

  10月13日,阳光把积攒了两日的雨雾驱散得一干二净,拖着行李箱,告别家中未满周岁的小儿,华哥又踏上了去珠海的路,另外一批几十位同乡则等到12月底再搭乘“务工专列”返回珠海。

  车辆在“最美公路”上穿梭,这条路过去曾是一条泥泞而颠簸的土石子路,直到近两年才修建完工,公路狭长蜿蜒,仅容两台货车并行,一侧是陡坡,一侧则是奔腾的怒江水。

  格路华对这条路再熟悉不过,作为劳务经纪人,每年他都要在这条路上往返数次,仅今年,格路华就分别于2月25日和4月24日带领几百名同乡搭乘列车前往珠海。

  今年2月25日,居住在福贡县石月亮乡米俄罗村的娜妹花,在格路华的带领下和丈夫一同前往珠海智迪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电子配件流水线上的女工。“娜”在傈僳语里是“大姐、长女”的意思,娜妹花便是大家庭里的“家长”,过去娜妹花主要是在家照顾父母和三个学龄前孩子,她还有一个不满7岁的弟弟。为了家中8口人,娜妹花勤勤恳恳地务农:种苞谷地、种草果、打零工……但一年下来收入不到一万元。

  今年2月,格路华前往石月亮乡召开务工动员大会,动员当地妇女也一同外出打工,“顶起家庭的半边天”。在丈夫的鼓励下,这位曾经的“家庭主妇”终于乘坐列车第一次出远门,走出大山,来到了格路华就业的智迪有限公司,成为一名车间女工。

  在车间,娜妹花主要的工作是为电脑设备插件。从2月到现在,娜妹花从一开始的手慢跟不上,到如今已经成为一名熟手;她的收入也逐渐增加,从一开始的每月4600元逐渐涨到了5000多元,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靠天吃饭了。

  第一次坐“务工专列”走出大山的,还有同样居住在石月亮乡的村民此前堆。今年年初,他带着18岁的大儿子一同去往珠海,并与娜妹花、格路华在同一个工厂内打工。

  记者问起他在珠海务工的日子,阿此笑得合不拢嘴:“比起种地好多了。现在每个月收入五千多元,吃住不愁,还有稳岗补贴,干了6个月就赚了三四万。这次回来,我们就用这个钱买了一辆新电动三轮车,买了些建材,打算再贷点款盖房子,把一楼改成餐馆。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胡玉忠的第一次出发则比娜妹花和此前堆要早4年。

  胡玉忠家住福贡县鹿马登乡麻甲底村,曾因意外事故造成了后天性脊柱弯曲。身高定格在145厘米的他,过去总是因此自卑不已:没有学历、没有工作经验,加上身高体能不够,胡玉忠一度担心自己成为家中的“累赘”;2018年,在得知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正在招收车间工人后,刚初中毕业的胡玉忠便在劳务经纪人的鼓励下也来到了珠海。

  刚到珠海的胡玉忠一度非常拘谨:因担心自己的身高被别人看轻,他不怎么敢开口说话,只知道埋头做手头的活儿。但过了一段时间,和来自各地的同事相处过后,胡玉忠发现,除了自己,没有人在意他的身高,大家从不因为身高而“低看”他。慢慢地,他的性格开始变得愈发开朗,在一张拍摄于海滨公园的照片里,胡玉忠像一个小孩一样蹦得老高,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

  作为家中长子,胡玉忠从最初一个月3900元工资到现在月薪超过5000元,他还帮家人买上了小车。“过两年我想自己买一辆车,去看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护航:“专列”上的劳务经纪人

  2018年至今,这趟“务工专列”每年往返福贡与珠海之间,已运行了近百趟,每一次出行都有像格路华这样的“劳务经纪人”全程护航:从每年年初时的动员、招聘,到后续的村民报名、工作单位选择、面试,再到企业的岗前培训、岗位分配,以及村民们在珠海的住宿、就医,甚至每年的稳岗补贴填报、银行流水打印等细枝末节的工作,都会看见像格路华这样的“劳务经纪人”的身影。

  “走出大山,打工去!”成了格路华说了无数遍的话,然而在几年前,格路华绝没想到,动员工作会像现在这般“轻松”;他更没想过,自己也能担任“怒江驻珠海斗门区劳务工作站经纪人”这样的角色。

  时间倒退至四年前。

  2018年初,第一趟由福贡发往珠海的“务工专列”上只坐了53人,其中就有当时刚大学毕业的格路华,以及被当地人称为“打工书记”的金秀谷村党总支副书记坡相夺。大巴一路行驶了四天三夜,看着窗外的风景从层峦叠嶂的山峰逐渐变成平整的稻田、宁静的海滨,格路华心里却开始五味杂陈起来:“外面的世界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碰到事了怎么办?普通话说不好怎么办?出去打工后家里的地和老人怎么办?在外面生活不习惯怎么办……”

  实际上,这也是无数来珠海务工人员的顾虑。2016年,珠海刚开始东西部协作结对。当时的福贡县产业结构单一,就业结构小散弱,外出务工成为了村民们增收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为了鼓励村民们走出去,珠海针对怒江州制定了一系列劳动力转移的鼓励奖励办法,但当时愿意走出去的村民却还是少之又少。

  2017年,在珠海和怒江州政府的引导下,设立了“劳务经纪人”模式,即由最早外出务工的群众开展协调,政府引导设立劳务工作站,打通政府、企业和村民之间的关系。坡相夺便成了劳务经纪人中的“鼻祖”,在他的带领下,福贡县53名老乡成为第一批前往珠海的劳务输出转移人员。

  到达珠海的第一个月,语言不通、气候炎热、饮食不习惯等各类问题一度让格路华打过退堂鼓。而当第一个月的工资发下来,看着银行账户上的数额时,格路华这才喜上眉梢:“一个月四五千元,两个月下来这就是我们家过去一年种地的收入啊!”

  2018年底,带着在珠海挣到的第一笔工资,格路华回到了福贡县,自告奋勇成为一名劳务经纪人,接下了带领村民走向幸福生活的接力棒。在格路华等人的动员下,愿意走出大山、前往珠海务工的村民人数越来越多:2019年177人;2020年336人;2021年900人……从此,格路华就在联结怒江和珠海的“务工专列”事务上忙得不亦乐乎。他经常要处理各种特殊情况,为了保持人力稳定,劳务经纪人们经常需要从中协调,仅仅是调配岗位方面就得操不少心。

  此外,格路华同时担任大家的“会计”和“翻译”的角色:务工群众中,有40%的人不识字,70%的人存在普通话口语障碍,而且他们普遍存在理财能力较弱的问题。格路华经常不得不车间、工厂两地跑,帮村民们翻译和协调一些工作事务。

  常年在珠海,格路华陪伴妻儿的时间并不多。尽管工作辛苦,他却格外满足:“在珠海的几百个老乡离不开我哩。”翻开格路华的微信朋友圈,2018年初他曾经引用过这样一句歌词:“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格路华说,尽管早已脱贫奔小康,但广东对怒江州的支持从未停止。自新阶段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调整后,珠海市各级人社部门就积极主动推动对口帮扶怒江州各项工作平稳过渡,与怒江州人社部门签订《友好单位协议书》,进一步深化两地劳务协作关系,并与福贡县、泸水市、兰坪县、贡山县签订《劳务工作站合作协议书》,常态化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正如福贡就业中心主任和丽梅所说,“劳务协作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珠海和我们的交流交融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往返:载满希望的列车

  对在珠海打工的村民来说,珠海带给他们的不仅是收入的增加,他们的生活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双玉祥的家在福贡县的最北端,即距离市区约62公里处的马吉乡。这里道路偏僻,山高坡陡。

  车辆穿行在马吉乡唯一的一条盘山公路上,一路蜿蜒上行30分钟,在半山腰处步行穿过一条被密竹林环绕、长着青苔的石板小路,方才到达了双玉祥的“玉祥客栈”。

  采访当天,或者因为雨雾的缘故,记者走入双玉祥的民居,宛如踏入一处秘境:小屋掩映在山涧的雾气之中,大院中央是各类花团锦簇的植物,有蓝色绣球花、黄色野菊花和各类多肉植物;大院中间放置了一张石桌,桌上是一套标准的潮汕茶具;往前走,映入眼帘的是两间传统千脚屋,一个木屋用于待客,中间是一座用石头围着的火塘,火塘内的毛板栗正烧得“啪嗒”作响;另一个木屋则用于居住,门前挂着弓弩,还有一张几年前张贴的“脱贫攻坚挂钩帮扶责任公示牌”登记表。

  “珠海对我们的帮助真是用心用情。”得知记者从广东来,双玉祥端出了他亲手酿的五味子酒,并唱起了祝酒歌。

  双玉祥告诉记者,2018年,在东西部劳务协作的政策鼓励下,他抱着尝试的心态也成了来珠海务工人员中的一员。“当时就想着这是政府组织的,不仅可以包车费,而且身边还有许多老乡。”在珠海旅游局的支持下,双玉祥成为了珠海御温泉的一名酒店服务员,同时还可以免费学习酒店管理。双玉祥在斗门区的十里莲江第一次看到了“新农村”的样貌:整片绿油油的稻田、漂亮的落羽杉骑行道、大片的荷塘、花田、马鞭草地,丰富的农耕体验活动,还有形形色色的乡村民宿……

  “我去了十里莲江之后才发现,同样是乡村,那边的乡村却和我们的乡村不一样,我很想把那里的乡村带回来!”双玉祥说。2018年,双玉祥决定回乡创业,通过政府补贴6万元,自己借贷10万元,他将自家原本简朴的房屋改造成了带有傈僳族特色的民宿。

  双玉祥告诉记者,尽管马吉乡地理位置偏僻,前两年“最美公路”也尚未完工,但通过游客们的口口相传,民宿还是办得有声有色,最多时曾一个晚上招待了30多位游客,由于客流量过多,双玉祥还鼓动周围的邻居一同开办民宿和农家乐,互相分享客源。从2018年到2020年初,仅通过经营民宿,双玉祥就获得了近15万元的收入,一下子还清了所有贷款。

  2021年底,受疫情影响,双玉祥的民宿人流量有些下降。正当他考虑要不要再出去打工时,珠海正呼吁复工复产,双玉祥又毫不犹豫地乘坐列车前往珠海,成为智迪有限公司的一名流水线工人。“生意好的时候就当民宿老板,生意不好就出去打工;农忙的时候回来管理田地,农闲的时候就去外面的世界打拼。”双玉祥笑着告诉记者,如今他格外享受生活:“现在我们的最美公路也修建好了,我就盼着以后越来越多的游客可以来到我们马吉。”

 
     标题导航
~~~转移就业常态化 村民们在列车穿梭中转换身份 共享发展成果 建设美丽乡村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要闻
   第A5版:要闻
   第A6版:深度
   第A7版:美术·闲情
   第A8版:体育
怒江-珠海“务工专列”:江海情深满眼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