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琳
图、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实习记者刘畅
“粤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斗事何存。至今遗垒余残石,白浪如山过虎门。”过去几个月间,每一次乘着快艇来往陆地和上横档岛的途中,短短10来分钟的时间,已足够熊龙元沉默远眺曾上演一幕幕悲壮史剧的珠江口,感受寂寥和壮阔。
正是怀揣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追求,这位从军20年、从税20年的老党员,受命带领一支6个人的精干团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梳理出一段与广州发展史相关的、波澜壮阔的税收历史,在荒无人烟的上横档岛上,为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广州市税务局刚刚联合设立的“虎门税馆”税史教育基地,奉上一个经得起专家推敲的广州税史展陈——尽管他仍谦虚地把自己调侃为“业余策展人”。
“这个展陈不仅仅属于税务人,还属于这个城市,属于热爱着这个城市的所有人。”熊龙元眼中闪着热烈的光芒。
其人
20年的老兵
20年的“税官”
广州南沙有上横档岛和下横档岛,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主航道西侧,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鸦片战争前,上下横档岛被设为外来船只进入广州的第二防线。作为近代史开端鸦片战争的发生地,上横档岛还是清朝控制广州粤海关进出口商贸的军事要塞。据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十三行后代及研究专家谭元亨介绍,岛上原先设有虎门税馆,凡是由珠江口进入广州的外国商船,都要经岛上税馆查验牌照征缴税费后才能放行,是清政府“一口通商”的重要前沿关口,直接促进了广州十三行的繁荣。而今岛上还存有官厅、税馆、炮台等多处文物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范围。
今年年初,广州南沙上横档岛“虎门税馆”税史教育基地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计划以半年为期,筹备一个税收历史教育基地。当这个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落到熊龙元头上的时候,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非常有意义,我对这个很感兴趣!”就像在从军的20年里,无数次面临严峻考验,面对“不可能的任务”时,他都是那样充满斗志,坚信自己遇强则强,志在必得。“一定要打造一个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的优秀作品。”他暗自下了决心。
1982年,熊龙元参军入伍,后来进入海军,军校毕业后长期从事部队的宣传文化工作,2002年转业进入税务系统,此后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目前是南沙区税务局二级调研员。除了一直跟文字打交道,他还热爱书画,闲暇喜欢练字、写诗,在广州税务系统内颇有些“美名”。“还真的挺巧,我当了20年的老兵,又当了20年的‘税官’。”提起这样的巧合,他爽朗一笑。
肩负重任,刻不容缓。在单位的全力支持下,他迅速将懂历史、懂文化、懂英文的人员召集到身边组成专班。任务分成两个阶段:半年内建成岛上的虎门税馆历史陈列馆,其后将南沙区税务局本部1000多平方米的场地改造成南粤税史馆,实现“双展区”格局。“第一个阶段的任务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因为要实现从无到有。” 熊龙元说,当他们第一次登上上横档岛的时候,所有人两眼一抹黑——这里荒无人烟、杂草丛生,没有水,没有电,手机没有信号,只有蛇鼠蚊虫。
受命于关键时刻,专班所有成员调整心态,从零开始。前三个月筹备期最是难熬,一方面,所有人竭尽所能搜查与虎门税馆相关的资料,因为此前基本没有专门研究虎门税馆的资料,只有散落在各种书籍里面的零星片段;与此同时,马不停蹄走访全国各地10余个博物馆,请教数十位相关专业的专家,硬把“非专业策展团队”熬成了“准专业策展团队”。
在此期间,他们逐步明晰了思路,提出从普及税收历史的角度,在岛上以虎门税馆为源头和引子,集中还原虎门税馆管理来华贸易税收的相关历史,在岛下梳理先秦至今的中国税收历史发展脉络,重点突出南粤税史。
至于整个过程中吃的苦,熊龙元说“那都不是事”。那几个月里,所有人岛上岛下来回跑,一天跑两三趟都不算多,有时候夜深才离岛;岛上没有吃喝的条件,只能自带干粮。岛上没有交通工具和起重设备,运输物资是件特别复杂的事情,中小件物品靠快艇运、人力搬,特别大件的物品,比如几千公斤的展架,只能用吊机把物品吊到租来的商船上,到了岛上后再用人力搬运。“有一天,我们不到10个人搬了200多件物品,像蚂蚁搬家一样来回地搬。” 熊龙元抬起胳膊绕圈转,好像在“回味”当时使尽全力搬抬重物的感觉,“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所有人都被晒得黑不溜秋,就算是女士也逃不过。”
吃尽了苦头,专班的成员们丝毫没有怨言。因为他们知道,流多少的汗,吃多少的苦,就会浇灌出多么美好的结果。
7月下旬,“虎门税馆”税史教育基地揭幕仪式在上横档岛如期而至,马不解鞍的团队开始了岛下展馆的筹备工作。“现在只是1.0版本,未来还将推出新版本。” 尽管还有两年多就要退休,经此一“役”,熊龙元对整个规划胸有定见,仍希望能发挥余力,把这个优秀的“作品”打磨得更完美。
其言
希望大家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广州日报:目前税史教育基地主要展示了哪些内容?
熊龙元:税史教育基地采取“双展区”模式进行建设,A展区依托上横档岛现存炮台、官厅、兵房等文物遗迹,在“虎门税馆”旧址集中布展陈列,重点呈现自清朝开海贸易至今三百多年来中国在对外交往、融入世界进程中的荣辱兴衰。B展区作为岛上展览的延伸和补充,既全面展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起源、发展、变革,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事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两个展区都通过多种形式,最大限度让税收历史“活”起来。
广州日报:打造税史教育基地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熊龙元:打造“虎门税馆”税史教育基地,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通过“活化”历史遗产,教育社会公众更好领会新中国税收事业“从何而来”“因何而兴”“向何而去”。
同时,该基地位于狮子洋入口,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能够从税史角度凝聚起粤港澳三地的历史认同、价值认同。建成后,我们专门组织了一批港澳青年走进税馆,参观回顾近代税史,促进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希望更多群众能踏上这个小岛,看文物遗址,看展陈,从而了解更多广州故事,了解税收故事,了解中国近代的荣辱兴衰,激发更多民众,特别是年轻人,更加热爱祖国每一寸土地。
广州日报:广州乃至广东,在税收文化的推动上做了哪些工作?
熊龙元:广东省税务局高度重视挖掘身边的税收历史文化资源,在全省税务系统先后建设了“东江纵队红色税史展览馆”“穗北红色税站”等教育基地,推出了“红耆党史宣讲团”“碉楼下的党课”等学习品牌,并指导广州市税务局开展“南粤税收历史文化品牌”试点建设。广州作为千年商都,税收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基于此,广州市税务局着力构建了“南粤税收历史文化-羊城税月-虎门税馆”的文化建设格局,将“羊城税月”文化品牌作为南粤税收历史文化品牌的子品牌,“虎门税馆”作为“羊城税月”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立足南粤历史讲好税收故事。
广州日报:你们是如何顺利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
熊龙元:无论是接下这个“担子”,还是后面执行的过程,我们的团队都发扬了军人的作风——除了我之外,团队里还有两位也是部队转业的同事。在部队中长期锻炼出来的说到做到、雷厉风行、连续作战的军人作风,存在我们的骨子里,也影响了整个专班。我们并不是单纯靠对文化的热爱而扛下来,而是清楚知道这个任务的价值和影响,有一旦接下任务就必须坚决完成的责任感。
广州日报:您怎么看待专班成员和自己在这个任务中起的作用?
熊龙元:基地建设最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集体不仅仅包括专班成员,还包括广州税务系统上下以及南沙区政府各相关部门。正是整个集体的信任和无条件的支持,我们才能放开手来干。至于专班这个小团队,每位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互相补足:历史专业的同事带领大家用历史研究方法深入挖掘材料,中文专业的同事对展览文案“吹毛求疵”,英文能力强的同事助力实现双语展示……我的主要职责,就是帮助大家营造“擦出火花”的氛围,确保所有人的智慧都能被尽量得到运用和发挥。
广州日报:在这个过程中,您看到团队成员的改变了吗?
熊龙元:我看到他们明显的成长。可以说,闯过这一关,他们的能力都上了一个台阶。在复盘的时候,好几位同事也表示,自己的站位更加宏观,统筹思考能力和文字把控能力都有明显提升。
坦白说,无论在之前的日常工作中,还是面对这一次的特别任务,我的要求都很高,尤其是在严谨、细致上,我的要求真的有点“不近人情”——这一点,多多少少也受到军队过硬作风的影响。
我为什么要对他们这么“狠”?40年来,我从一个小兵成长为老兵,体会到自己不可能永远依赖前辈指哪儿就打哪儿,总有一天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谋略。我希望这些小兵,也能快快成长起来,担起更大的责任。
采访手记
见证辉煌,也见证过壮烈牺牲
下午四五点的上横档岛,暑气未消。穿梭于光影斑驳的树林,行走于坑道中、炮台间,伫立于义勇殉国井前,众人心中皆感慨万千。空山未闻人语响,万径唯有鸟声鸣。
面积只有0.079平方公里的上横档岛,是虎门海防要塞的防守主要阵地,担负扼守珠江咽喉的要务。遥想当年,万国洋船争相入粤,千年商都盛极一时,作为清代洋船入粤征税前沿关口的上横档岛上,设有“虎门税馆”,履行检查商船与征税的职责。
见证辉煌的上横档岛,也曾见证壮烈牺牲。具有巴洛克风格建筑的官厅,前身就是“虎门税馆”旧址,后期税馆功能丧失后,成为上横档炮台的军事指挥中心。在1841年2月26日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虎门海战中,上横档岛被攻陷,200多名守岛官兵战死,部分负伤官兵不愿投降,投入官厅门前练兵场的井中,以身殉国。
时代洪流如浪涛汹涌而去,这一切属于广州的城市记忆必须被留下。
登高举目眺望,远处巨轮缓行,一派岁月静好。反刍历史,不仅仅只为怀古感伤,更要找到理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