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南澳海域海风劲掠。万顷碧波间,35台风电机组整齐列阵,白色扇叶迎风转动。这群“海上精灵”如同变魔术般,将阵阵海风转化为清洁电能,点亮城市每个角落。这,仅是广东海上风电多年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广东沿海地区,这样的海上风电项目遍地开花。在阳江,南鹏岛和沙扒海域已有35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建成运营,650万千瓦深水区海上风电项目正在建设中;在汕尾,中广核汕尾甲子一海上风电场500MW项目风机已全部吊装完成;在揭阳,神泉二海上风电项目有望年底实现全容量并网目标;在潮州,当地正规划2个海上风电场址,初步规划总容量4330万千瓦……海风徐徐,不仅“吹”来绿色能源,更“吹”出一个个千亿级产业。前不久发布的《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广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9941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2.1%,连续27年居全国首位。
乘“风”起势,向海图强。如今,广东沿海城市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迅猛,产业链不断完善,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全面启动,阳江世界级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初具规模……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汕头、阳江等地,感受到当地在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集聚发展建设热潮。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家源、黄文生 通讯员郭烨、郑进传、蔡桐(署名除外)
实地探访
11兆瓦风海上风电机组:
单台机组可满足20200个三口之家用电之需
驱车进入位于汕头市濠江区的上海电气风电汕头智能制造基地(下称“电气风电汕头基地”),一台迎风伫立的巨型风机便映入眼帘,它就是上海电气风电集团(下称“电气风电”)的“明星单品”——国内首台完成吊装的11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可别小看这个“大家伙”。“这是全国乃至亚洲完成吊装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并于近日正式实现发电。”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1兆瓦产品经理孙建湖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介绍,11兆瓦机组发电量较上一代产品提升40%,单位千瓦造价降低20%。
“它的风轮扫风面积相当于5个足球场大小。”孙建湖介绍说,这台11兆瓦风电机组轮毂中心高度达120米,在设计风速下,每转动一圈,可发电21.6度,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4040万度清洁电能,能满足20200个三口之家一年的家庭正常用电,可减少燃煤消耗0.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2万吨。
也许在外人看来,风机无非是通过转动叶片来发电,殊不知,这台11兆瓦风机还蕴含不少“黑科技”。孙建湖介绍说,11兆瓦海上风机应用电气风电最新一代LeapX控制系统,可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机器自主学习,根据实时风场状况及时调整机组运行状态,实现偏航误差自校正、变桨控制系统自适应、尾流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智能化控制,堪称拥有“最强大脑”。
“简单来说,就是可以自动捕捉风向和风力大小,随时调整风机的朝向和叶片的角度,”孙建湖解释道,“比如风力过大时,叶片方向自动调整为与风向平行,以减轻风机的负荷,这些都可以全智能调整,24小时都无需人工进行操作。”
而这台11兆瓦风机,还承载着一项特别的使命——为广东省内最大的智慧能源项目供电。据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生产部负责人鲁军介绍,电气风电汕头基地以“零碳绿色智能制造园区”的高标准推动项目建设,总投资约3亿元打造“零碳工厂” ,是广东省内最大的智慧能源项目,也是电气风电首个工业园区级的集风、光、储、充、智一体的“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
如何实现“零碳工厂”?鲁军介绍说,园区生产运营范围内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通过这台11兆瓦智能风机、屋顶光伏发电,并由磷酸铁锂储能,经园区综合能源调度等能源替代措施,实现100%碳中和。“就连园区的公交班车也是纯电动零碳车。”鲁军指着一辆从眼前驶过的公交班车说道,这将助推汕头乃至全省、全国海上风电新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汕头
打造产业集群 汕头这样建“港”
据了解,汕头市规划装机容量居全省首位,目前汕头市正集中打造2000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在汕头南澳海域,35台风电机组整齐列阵,白色扇叶迎风转动。这是汕头市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南澳勒门Ι海上风电项目。去年底,该项目完成全容量投产任务,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约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万吨。当前,汕头正集中打造2000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举全市之力高起点、高水平建设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
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渐成规模
电气风电落子汕头,也带动了汕头乃至整个粤东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去年底,一台台风电机组整机组装在电气风电汕头基地下线,被运往汕头南澳海域,在海上完成组装、吊装,助力汕头首个开工的海上风电项目——大唐南澳勒门Ι海上风电建成投产。大唐汕头新能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中国大唐在南海海域新能源发展战略重要部署,南澳项目位于汕头市南澳县南部海域的勒门列岛附近,场址面积约18平方公里,装机总容量245兆瓦,安装35台7.0兆瓦上海电气SWT7.0—154风机,同时配套建设1座220千伏海上升压站、1座陆上开关站。
作为汕头首个开工的海上风电项目,大唐南澳勒门Ι海上风电的建成投产,对汕头发展海上风电产业、加快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新格局具有里程碑意义。
依托海上风力丰富资源,近年来,大唐、华能、三峡、中海油、中国绿发、国电投等一批央企相继落户汕头,而国电南瑞、青岛武晓、江苏华纳、盘古润滑等一大批海上风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纷纷循“风”而来,共同为汕头海上风电资源开发注入强劲动力。如今放眼整个汕头,全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渐成规模。
汕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谋划推动6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资源开发。近期加快建设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打造集施工建设、运维和出口为一体的海上风电母港,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新产品新技术试验示范应用基地、政策先行示范区,创建技术创新中心、检验认证中心、人才教育培训中心,形成‘1+3+3’海上风电生态体系,建成国际风电创新港,引领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同步推进氢能储能、智慧电气装备等产业发展,打造2000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
据汕头市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汕头以风能产业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46.68亿元,增长15.8%。今年上半年,汕头全市“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5%。其中,在大唐南澳勒门Ι海上风电项目、海上风电产业园等项目的带动下,新能源投资增长77.7%,充分展示出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
汕头市海上风电开发和产业发展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粤东近海深水区场址拓展和我国海上风电技术进步、大功率机型研制应用,未来汕头市海上风电实际可装机容量有望扩容至6000万千瓦以上,其发电量将是三峡水电站的3倍左右,可带动投资1.34万亿元,年创造发电产值约1000亿元。
阳江
全生态链体系 阳江这样建“城”
自2017年底首批海上风电场开工以来,短短4年多,阳江海上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在阳江南鹏岛和沙扒海域,已有35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建成运营。与此同时,650万千瓦深水区海上风电项目正在建设。建成风电场中包括全国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和全国首个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阳江已成为全国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和先进风电技术创新应用的前沿阵地。目前,阳江正推动新增10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到2026年全市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2000万千瓦。
去年10月21日,《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规划》顺利通过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王复明为组长的专家组评审。根据规划,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将加快构建风电全产业链生态、统筹产业与城市空间优化联动和产城深度融合,打造成“立足广东、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国际一流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基地,推动阳江风电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水平。
依托产业先发优势,阳江启动了全国首个国际风电城建设。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坚持“产城融合”,强化产业链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研发,打造国际一流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基地,为阳江海上风电规模开发、高效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27家风电装备制造龙头企业落户
阳江目前已建成35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陆续动工建设650万千瓦风电建设项目,预计到2026年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在装备制造方面,阳江高新区吸引了27家风电装备制造龙头企业落户,已形成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的风电产业制造基地;在运营管理方面,阳江高新区形成“一港四中心”全产业链生态体系,集风电母港、研发、认证、大数据、运维一体。
在装备制造方面,阳江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大规模海上风电资源开发为牵引,带动阳江海上风电研发水平提高和装备制造及服务业发展,加快构建集海上风电机组研发、装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维护于一体的风电全产业链。推动“一港四中心”建设,依托阳江港建设聚合设备出运、仓储物流、出口贸易、总装安装、运营维护、设备退役等功能的风电运维母港和风电设备储运基地,建设完善国家海上风电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风电创新中心、大数据中心、运维中心。
目前,全球首家多学科融合的海上风电学院已在阳江挂牌成立,并建有海洋水产领域类26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阳江将培育壮大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技术主导力的企业,带动关键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企业集聚发展。
专家观点
创新是海上风电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今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出台的《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建设珠三角海上风电研发服务基地、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以及粤西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等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其中,珠三角海上风电研发服务基地建设将以广州、深圳、中山为核心,打造海上风电科技创新研发基地。
那么,广东应如何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汕头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风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陈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创新发展是海上风电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他看来,目前我国海上风电取得了装机容量和装备制造全球领先的巨大成就,但存在自主创新能力相对欠缺等问题。可喜的是,广东省科技主管部门已经着手设立针对海上风电的基础研究基金和科技计划重点项目,面向产业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围绕科学问题实施技术攻关。
“为凝聚创新资源,海上风电技术相关的创新能力建设刻不容缓,”陈严说,“虽然我们已建有绿色能源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但海上风电相关的创新能力在国内还不具备领先优势,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在人才和研究条件建设上持续大力度投入,加快打造支撑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高地。”
陈严认为,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对我省布局创新高地建设意义重大,粤东地区不仅是我省海上风电规划规模最大的区域,还有汕头大学等以开展风能技术研究为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具备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