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学习笔记》专栏推出《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大学习》,特邀党校专家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
学习金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在改革实践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辅导员 赖德胜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很多新思路、新战略、新论断、新提法。其中,关于“增进民生福祉”的篇章,是每个普通中国人格外关注的部分。一是“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二是“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说明教育既有民生属性,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教育又具有发展属性,是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是“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涉及方方面面,将分配制度作为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说明了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在推动共同富裕中的重要性。四是“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最近几十年我国居民的财富不断积累,但多有不规范之处,这不利于共同富裕。“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是个新提法,将来会出台更多规范财富积累和分配的政策措施,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运用税收、法律手段进行规范调节。五是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为什么说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我们要在改革实践中,推进共同富裕这项复杂、系统的工程。第一,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第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共同富裕的内容很多都是民生问题,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第三,加强制度创新。要不断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与时俱进,健全体制机制,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谢绮珊
图/受访者提供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辅导员 岳芳敏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双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使命任务。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色之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的使命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让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新的使命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同时,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有力推动和促进了全球生态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十年来的实践经验与成就,让我们增强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信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此,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基本原则,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价值取向;坚持绿色发展这一战略路径;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要调动起全社会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了新任务,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需要着力从四个方面推动绿色发展:一是持续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相应制度保障。二是坚持系统观念,通过经济发展方式、城乡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三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四是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先立后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谭敏
图/受访者提供
坚定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辅导员 李仁武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部教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表明,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上已经形成深刻的规律性认识、系统的战略性布局和实践的制度性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然而,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以文化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我们必须坚定自信自强,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并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新部署。这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懈奋斗的行动纲领。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且,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支撑。因此,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必须深化对文化自信自强的理性认识,同时要切实在新征程上增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使命担当。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自强,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和引领力,彰显迈上新征程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博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