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心声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立足岗位,积极扎实推进所在企业煤电机组节能降耗、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为能源绿色转型、电力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图/受访者提供
侯金彦回想初到韶关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2003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我,从河北坐了十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来到现在的韶关东站,然后从韶城辗转来到位于曲江区乌石镇的北江河畔,开始了从学生到技术人员的转变。”弹指一挥间,19年过去了,当年有些腼腆的小侯如今变成了受人尊敬的“侯工”。
节能降耗减排已成为企业绿色发展的必答题
19年间,侯金彦见证了广东能源产业的巨大发展。“我刚到厂里的时候,还有5万千瓦、20万千瓦的低参数、高能耗、自动化程度低的机组,如今这些机组都已经被淘汰。目前,韶关发电厂装机容量186万千瓦,成为韶关重要的能源企业。韶关也成为广东重要的电源基地之一。去年,电厂所属的广东能源集团总装机容量已突破4024万千瓦,以光伏、风电为主的新能源装机规模由2017年底的81万千瓦提升至509万千瓦。”
“这些年感觉韶关的天空越来越蓝、空气越来越好,浈江、武江、北江的河水愈加清澈。家里拧开的自来水,源自南岭山下的南水水库,水质优良,入口甘甜。这种与市民们每天息息相关的美好,离不开绿色发展理念在生产第一线的深入贯彻。”
她表示:“以我所在的企业为例,近十年来先后对发电机组进行了脱硫、脱硝、除尘、超低排放、废水零排放等一系列环保治理技术改造,电力生产过程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尘以及废水排放都大幅下降。可以说,节能降耗减排已然成为企业绿色发展的必答题。我们争取到2027年集团全口径发电碳排放强度比‘十三五’末下降25%左右,助力广东尽早实现碳排放达峰。”
吸引更多的技术骨干加入创新队伍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侯金彦深有感触地说:“党的十九大以来,集团成立了科学技术研究院,聚焦碳排放与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数字能源、能源安全可靠与高效利用等重点课题,研发投入增长超16倍,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0项、新增授权专利480件。作为在基层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更应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向技术创新要动力、要活力。”
在能源行业,很多时候新设备的安装投产和现有设备的技术改造都是一次挑战。“比如在小油枪点火改造项目时,当时所有控制设计原理、图纸都是我们自主完成的。调试阶段却遇到了许多难题。我带着团队一遍遍地查阅图纸,组织诊断控制原理设计,逐一排查接线是否正确,排查逻辑组态、画面连接等。”通过和同事们通宵达旦作战,他们终于在最后一刻完成调试,整个系统顺利运行,机组按期启动。该项目当时在广东尚属首例,获得广东电力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这些年,侯金彦及其团队开展的一系列项目改进、优化工程产生了巨大效益。如“提高AGC性能指标专项整治及辅助调频性能优化”项目,直接转化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这样的创新案例在广东能源集团比比皆是,2017年以来累计15.7亿元投入撬动了上百亿元的创新收益。
近年来,作为专业技术带头人和“侯金彦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她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自2015年工作室成立以来,侯金彦带领开展创新和技术攻关项目44项,有效解决了一系列制约各种机组可靠性的问题,并带出了一个优秀的技术团队。
侯金彦坚定地说:“新发展阶段,能源保供使命重大。在工作中,我将立足岗位,积极扎实推进所在企业煤电机组节能降耗、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为能源绿色转型、电力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将进一步致力于创新工作室的建设与推广,吸引更多的技术骨干加入创新队伍,让工作室成为钻研技术、传承技能的平台,成为职工建功立业的阵地,成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和人才队伍培养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