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陪同陈伟武老师赴中山大学康乐园拜访太老师曾宪通先生。席间论及书法,曾先生从书房中取出厚厚的一本相册,告诉我们是他荣退之后,乐享遐龄之余为生友写跋书联和题签书名之作。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料是由其哲嗣曾立纯先生平时逐一收集整理出来的。
展卷拜阅之际,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这些墨迹,既有兰芷之室浓郁的书卷气,又有旧学邃密质朴的金石气,婉转纡徐而不失遒劲。如其中用战国文字所书的“道在瓦甓”数字,下笔时不计工拙,用笔率意洒脱而富于节律变化,善书又不受锺张羲献法囿,独爱甲金简帛之趣,点画形态劲健多姿,字形疏密搭配自如,字与字之间以能偃仰顾盼自成珠玑。又如“三古六朝”之联,用笔宛曲疏宕,笔势多为重起疾出,且由于线条的张力使字形略显欹侧,并油然形成一种自左向右再转左顺势写弧的惯性与弹性,有着自己鲜明个性的艺术特征。
曾先生出生于历史名城潮州,曾就读于汕头金山中学,后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学习古文字学,受业于容庚、商承祚等教授。自幼受过良好的国学教育和长期沉浸于传统的书法陶染之中,对书法具有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见解。
据先生回忆,他小时候的写字习作也经常被“贴堂”作示范,到了大学期间,容老和商老则非常讲究古文字书法的临摹,嘱咐他要以认真摹写《说文解字》和《金文编》作为日课,这为其日后写好古文字书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又陪同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饶宗颐先生到全国去考察古迹,这使他对古文字书法又有更深刻的感悟。
容商二老是继承罗王学派的正脉,在“志于学”的同时又“游于艺”,做到“技道并进”,所以他们门下的许多学生既是卓有成就的古文字学者,又是著名的书法家。曾先生在古文字学界赫赫有名,在学术研究上硕果累累,先后出版了《曾宪通学术文集》《长沙楚帛书文字编》《汉字源流》等,其书学的造诣被其在古文学学领域的成就所掩盖。
随着出土材料的不断丰富,战国简牍书法成为学术研究关注的热点,曾先生曾是最早参与研究楚地简帛书法的学者。他在《战国楚地简帛文字书法浅析》一文中,指出楚简书法用笔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早期楚简的笔画匀称而形体修长,结体圆转流丽,富于变化而不失整齐美观,手写体与铸刻文字差别不大。中期楚简的手写体逐渐占主导地位,由于手写文字草率急就的特性导致用笔和结体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大量俗体字也随之流行起来,并直接影响了铜器铭刻。晚期文字体势渐趋简略,字形扁平,甚至出现波磔挑法,成为后世隶书的滥觞。总体而言,楚简书法用笔有以下特点:一是起笔重而收笔轻,笔道富有弹性。二是用笔方圆兼备,灵活多变。三是结体不平,内圆外方。四是波势挑法已见端倪。
曾先生是典型学者型的书家,从作品上可以看到,他对古文字字形了然于胸,运笔时可以做到点画无滞,心手双畅,有偶然欲书而书,无意之佳乃佳之妙,臻达会通之际,人书俱老的艺境。
吴晓懿(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曾宪通教授,号经法,生于广东省潮安县。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毕业后留中山大学古文字学研究室工作,任容庚、商承祚两位教授助手,开始系统学习和研究古文字。
1993—1998年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1994—2000年任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