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教育是民生之基,医疗是民生之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广州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解决“有没有”到解决“好不好”。十年来,广州医疗、教育事业不断迈向优质均衡——中小学校数量明显增加,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人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教育强市、卫生强市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实现城区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9月16日,随着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启动运营,广州地区优质妇儿医疗资源“上新”,给华南医疗高地建设再添一笔。作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中南)的院区之一,该院区规划床位1000张,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妇女儿童医院,服务群体将覆盖大湾区、辐射华南地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市卫生健康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2012年的79.41岁提高至2021年的83.18岁,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十年间,健康广州行动满帆启航。《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健康广州行动的意见》出台,提出20项主要任务,通过推进多项措施提升广州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建立一体化的健康服务体系;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补助经费从2010年的25元提高到2020年的79元,服务项目增至29类;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以及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
十年间,广州的公共卫生防控卓有成效。有力防控登革热、人感染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建立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科学快速有效防控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寨卡病毒病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广州市发挥超大城市抗疫一线阵地作用,传承抗击非典经验,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保障,有序有效开展防控,抗疫成绩获中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专家组高度评价。去年,广州市更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政府主导、专业支撑、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管理体系。
十年间,广州市不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南地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相继落户广州,9家医院进入2020年全国百强医院,13家医院入选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名单。医疗高地建设走在前列的同时,广州市也通过制定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积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外围城区辐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院区二期工程、增城中心医院、市中医医院同德分院、南方医院白云分院、广州呼吸中心等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按照“一街道一中心、一镇一院、一村一站”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城区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享好教育
新学年开学,广州“上新”96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更多孩子得以在家门口上好学校、享受好教育。从2012年到2021年10年间,基础教育学段学校新增670所,在校生增加61.5万人,教职工增加7.64万人。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11个区全部成功创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和“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占比达100%。
好教育离不开好老师。除了数量增加,十年间广州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整体素质水平显著提升。2012年以来,广州依托推进分层分类精准培训,构建形成了教师发展进阶培训、校(园)长进阶培训两大进阶式培训体系。2021年11个区全部落实广东省提出的“幼儿园达到8%、小学达到15%、初中达到30%、高中达到40%”的中小学教师高级岗位结构比例要求。高水平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截至2021年12月,全市共有省级以上高水平教育人才823人。
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广州五育并举取得新成效,教学改革取得新突破,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持续提升。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州构建大中小学一体贯穿、循序渐进的德育体系,打造思政课“三个一百”工程,在省内率先成立市级“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创新中心”。广州成功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入选首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高达97%。在全国率先出台市级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认定112所劳动教育试点学校、169所劳动教育教材试验学校。
职业教育综合水平全国领先,9所高职院校入围国家“双高计划”单位,入围数在全国85个城市中排名第3;11所中职学校入围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单位,入围数居全省第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科专业特色更加凸显、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广州医科大学纳入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实现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特殊教育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全市建成资源教室268间,逐一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入学安置工作……
十年奋进,久久为功。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广州教育人不忘初心,用心用情写下的民生答卷。
案例分析
率先建立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管理体系
在推动广州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广州市把深化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去年底,广州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政府主导、专业支撑、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管理体系。各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各司其职,作为统筹、组织和协调各方资源的工作平台,主要职责是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镇(街)作为落实公共卫生工作的关键一环,是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广州市今年的本土疫情防控处置中初见成效。
以海珠区沙园街为例,2021年9月成立党工委统筹、书记亲自抓的公共卫生委员会,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研究重大事项协调落实工作。街道、社卫中心、派出所等实现全面融合,社区、物业、辖内机构与“三人小组”、医卫资源实现无缝衔接。
本土疫情期间,街道核酸检测点建立临时党支部和党员先锋岗,建立完善“班子—片长—点长”的自上而下指挥链条,坚持每日2次召开碰头会,研究点位设置、卡口管理、时间安排、人力配备等内容,统筹清洁消杀、医废处理、用餐保障、秩序维护等事项,确保指挥高效、运转顺畅。街道全体工作人员24小时待命,临时管控、封控区公布24小时值班电话、24小时医疗求助电话,确保群众诉求办理不放假、居民困难解决不打烊;成立社区、物业、业委会等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专班,采取包户代办制为居民提供“精准上门服务”,居民在业主群发出需求,工作人员集中采购配送到户;居民网上自购物品,也由工作人员配送到户。街道疫情防控指挥部与12345热线中心建立涉疫求助类诉求联动机制,针对群众反映涉疫诉求实时沟通、即时转办、跟踪落实、及时反馈。4月本土疫情期间,一居家隔离尿毒症患者需外出进行血透。街道第一时间与区卫健部门取得联系,当天即将该居民安全送达医院进行透析治疗。
全市超过85%小朋友享受“平靓正”学前教育
9月1日,番禺区沙头街南双玉村的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南双玉幼儿园。“自从2016年幼儿园启用后,我们的孩子就再也不用去外村上幼儿园了。”村民麦女士告诉记者,幼儿园的前身是一个由村小改造的民办幼儿园,设施设备很陈旧。无奈之下,许多村民只能开车十几分钟,把孩子送到外村稍微好一点的民办园,每个月学费+伙食费就要2000元。2016年3月,南双玉幼儿园正式启用,开启番禺村集体民办幼儿园转制公办的探索之路。“幼儿园落成的时候,我的女儿瑶瑶刚出生,想到女儿三年后能在新幼儿园成长,我别提多高兴了。”园内有无土栽培园和有土种植园等,幼儿园基于此开展“食育”特色课程,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栽菜种瓜,感受劳动的快乐。孩子在家门口上优质幼儿园,一个月收费仅1000元出头,村民们都觉得“平靓正”。
南双玉幼儿园是广州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的缩影。十年来,广州市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普惠程度不断提高,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办园条件持续改善,保教质量逐步提升。十年来,全市幼儿园从1601所增加到2155所;在园幼儿从约38.34万人增加到约63.32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均达到或超过100%。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大幅扩增。2020年,广州高质量完成学前教育“5080”任务目标;2021学年,全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3.35%;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5.38%,比2016学年分别提高19.81、11.94个百分点,较好解决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
2021学年,全市幼儿园生均校舍面积达到9.69平方米,与2012学年相比,增幅为27.84%;生均室外游戏场地面积5.30平方米,与2012学年相比,增幅为37.31%;生均图书11.95册,增幅为34.72%。为不断提升保教质量,研发广州市“文溪雅荷”幼儿园实验课程,构建幼儿园地方课程资源。加快培育教育教学成果,2020年广东省教育厅评审立项学前教育“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广州市成功立项33项,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刘晓星 通讯员穗卫健宣、穗教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