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斜插一支莲蓬

插图:@视觉中国
插图:@视觉中国

  总觉得,莲蓬在枯萎时,成就了另一种美。

  枯萎时的莲蓬,没有了花瓣的柔美,只余深褐色的蓬壳,单单一支,斜在案几上,或配以焦黄的荷叶,插入坛子,即可养目养心。闲来无事,翻几页书,瞥一眼莲蓬,流云如水,心境苍老凛然。

  齐白石画过水墨莲蓬,与一把大蒲扇,构成画面,很有趣味。那幅画是老人八十岁所作,画中的莲蓬,没有梗,只是几枚硕大的莲房和一大支蒲葵扇,墨色粼粼,很有气势。除此,齐白石老人还画过《莲蓬蜻蜓》,极简的画面,两个莲蓬,一只蜻蜓,翩翩起舞,一静一动,美感十足,而斜插的莲蓬,完全涂黑,层次分明,简洁空疏,令人惊叹!

  齐白石的画作,构图上大简与大繁。简,以少胜多,给人想象的空间;繁,水墨酣然,扑面而来。无论是简与繁,都让人浮想联翩,给人以言有尽意无穷的意境。

  我所在的小城,荷花并不盛行,挑着担子卖荷花或莲蓬是不曾有的。七月中旬,荷花盛开,九月初荷塘就满塘萧然,这在南方,大抵还是满塘青绿。北方的秋,总来得早,且一夜之间,就秋意浓烈,风一吹过,荷叶骤然枯黄,而恰在此时,却独独成就了另一种美。

  曾多次和爱人去荷塘漫步,与其说漫步,不如说是看莲蓬。此时的莲蓬最有看头。满塘荷叶,一支支莲蓬或俯或仰,或卧或立,俯仰之间,千姿百态,在满塘枯荷中构成了富有意味的画面,而落日余晖归去时,爱人非要摘得一支莲蓬,捧在手上递给我,其憨态模样也惹人发笑。

  那年二月,在杭州西湖也看过莲蓬。那天正赶上西湖大雾,山色空蒙,远山如黛,美成了一幅绝美的水墨画。游人如织,桨声灯影中,一支支褐色莲蓬,在风雨中宛如一株株铜铸的雕像,陡然伫立在湖面,就那么不动声色地闯入眼帘,霸占了内心,没来由地,我和先生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仿佛人生的苍老就在一瞬间。

  秋来看莲蓬,总能看出更多的人生况味。满池莲蓬,与芦花同老,演绎着一种无与伦比的美。这景致如同在大雪纷飞的戏台,唱一段老戏,幽咽婉转的唱腔,一开唱就金石炸裂。然而,读懂一支莲蓬的坚定,就更懂得人生历经悲喜后内心深处得到的更是一份淡定与从容。

  就如辛弃疾,一生命运多舛、壮志难酬,却依然能吟诵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绝美佳句;更如齐白石老人,暮年时依旧记取日落黄昏,散步池塘,看农妇吃莲蓬的温馨场景。

  鲁迅先生也是喜欢莲蓬的。“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秋意瑟瑟、鹭影无踪,苇花伴宿、夜露寒凉,鲁迅对莲蓬的怜爱在这首诗中可见一斑。那年鲁迅还是少年,看到莲蓬就想到它的高洁傲岸,就希望它“莫随残叶堕寒塘”。

  落日颓颓时,在书桌旁,斜插一支秋日的莲蓬,让心取得一份静气,如此,待老去时也能老成一株莲蓬,练就一身傲骨,在秋风中,不堕寒塘,铁骨铮铮,兀自孤傲,兀自深情。

  (高玉霞)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喜迎二十大
   第A3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4版:欢度国庆
   第A5版:我们这10年①
   第A6版:我们,奋斗!
   第A7版:我们,奋斗!
   第A8版:要闻
   第A9版:经济
   第A10版:体育
   第A11版:文娱·闲情
   第A12版:视觉
新编历史粤剧《文成公主》即将上演
国庆假期电影市场收官 广东稳坐全国第一票仓
一连七天 “非遗生活工坊”诠释非遗之美
斜插一支莲蓬
借来的句子
为添柴烧火人鼓掌
八分刚刚好
名家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