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的生活经历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人们的“小幸福”与城市的“大发展”同频共振。日前,“家在深圳——老物件里的光阴故事”展览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开幕,讲述深圳故事。本次展览为深圳博物馆原创性展览,将持续展至12月4日。
展览计划展出1200余件(套)实物、110张照片,通过讲述深圳本土居民的“小幸福”,浓缩展现深圳波澜壮阔的大发展。
展览设定了一位与深圳经济特区同龄、土生土长的深圳人“鹏仔”作为“男主角”,辅以“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舅舅”“女儿”等各类性格迥异、亲切活泼的角色,采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叙述方式与独特的个人展示视角,多角度地展现鹏仔出生、成长、求学、就业、成家、奋斗等不同人生阶段,及其家庭与深圳共同成长的全过程。
展品种类多样,兼具代表性与故事性,既有重要文件档案,也有上世纪90年代股票凭证等代表性实物。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轩慧
图片由深圳博物馆提供
上世纪80年代凯达玩具厂生产的玩具
凯达玩具厂是位于蛇口工业区的内地首家港商独资企业,主要生产小汽车、毛绒公仔等多种类型的玩具,员工最多时有数千人。
基建工程兵的工具
从1979年底开始,中央先后派遣2万多名基建工程兵支援深圳城市建设。这些工具,见证了他们为深圳建设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深圳经济特区城市规划文件
1986年《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荣获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一等奖,是后续深圳城市规划的重要根基。
中国人民邮政汇款收据
在手机、网络以及电子银行出现之前,人们给家乡亲友汇款,要到邮局填汇款单。一张张汇款的收据单,既是家庭几十年发展的记录本,也是千千万万来深务工人员追求美好生活的见证。他们为特区建设贡献了力量,挣的钱也回馈了家乡的建设。
上世纪90年代股票凭证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初期,为了尽快聚集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建设,深圳率先进行股份制集资试验,公开向社会发售股票,逐步建立证券交易市场。
香港回归庆典活动纪念品
这些藏品直接见证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