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乡村振兴和东西部协作的时代大背景下,通过菜篮子基地的建设,而今越来越多的贵州特产蔬菜正从大山深处来到粤港澳大湾区百姓的餐桌,不仅丰富了城市人的味蕾,同时也让贵州农民的荷包越来越鼓。
东西部协作如何因地制宜打造供应链和产业链?如何为黔货树立品牌影响力?帮扶干部又是如何助力当地种植蔬菜?近期,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在毕节市、黔南州等地的田间地头进行了走访调查。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武威、张丹、李波、王文宇、曹腾
探访大湾区蔬菜保供基地:
一年四季都可种菜 豌豆尖最贵卖168元/斤
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湾滩河镇,河谷在群山之中冲击出了一片难得的平原。在湾滩河镇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内,坐落着黔南州第一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当地的承包大户解道矫承包了1100多亩土地,主要用于生产黄瓜和豌豆尖。其中大棚的面积有800多亩,黄瓜的亩产量保底是35000斤,豌豆尖的亩产量则在2500斤到4000斤左右。记者来到基地时,正好看到一个大挂车过来收这里的刺黄瓜。
解道矫介绍:“我们这里从5月到11月主要种黄瓜。11月到来年的三四月主要产豌豆尖。这两款蔬菜都是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
解道矫介绍,他们这里的豌豆尖进行“分段收费”,其中最为稀缺的精品——豆贝最贵时能卖168元一斤,豆贝下面一截嫩叶可卖到二三十元一斤,常规的豌豆尖则是8元~12元每斤;至于黄瓜,今年最贵卖3.3元每斤,便宜时则是八九毛一斤。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的蔬菜生产过程都经过严格的监管,解道矫介绍:“我们整个棚的周围从来都不用除草剂,农药和肥料都必须按照标准来实施。按照规定,我们公司自己的检测室一星期要做2到3次抽检;上级部门也会不定期抽检,这样的严格管控保证基地各项操作都非常规范。”
“在广黔协作中,我们利用广州过来的资金新建了大棚和排水沟渠,以往这里冬天没办法种蔬菜,现在农民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收入也更加稳定了。”解道矫介绍,当地农民在基地打工,年纪大、劳动力差一点的工资是80元~100元每天,力气大的男工收入有150~200元每天,而当地的农业技术员,资深的年薪30万元都有,年轻技术人员一个月也能拿七八千元。解道矫说:“基地正常的用工人数能有200人以上,遇到紧急的情况比如栽苗时,就需要当地三百多个工人一起做工。此外,公司还要给农民土地流转的费用,每年每亩700元,公司赚钱后每年还有分红给农民。”
梁元兰是一位在解道矫农场里工作的工人,她目前每月收入大概3000元左右,“在这里种菜比较稳定。我以前也是种菜的,但以前每天就赚70元,一年只能种半年菜,天冷了就没办法继续种,现在不同了,我的收入和以前比翻了一番。”
而在黔南州罗甸县逢亭镇祥脚村,同样有一个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保供基地。该基地的种植大户毛城根介绍:“我主要种植茄子、黄瓜、豇豆、花菜、菜心等,今年我们有个项目是与广州市农科院合作种菜心。我承包了400多亩土地,今年是第一年种,希望菜心能带来更多收益。”
毛城根表示,今年的蔬菜行情还算可以,除去各种开支,他一年挣几万元问题不大。“我们高峰期一天有六七十个工人,工人的工资是100元一天。工人我们一定用当地的,特别是那些脱贫户,一定要稳定他们的就业、让他们有收入、不返贫。”
“我们拉去广州的货,通常是用9米长的大卡车,行情好的时候,两小时就能把地里的菜都发完。这个基地是2020年5月挂牌的,主要直销到虎门和江南蔬果市场。”毛城根介绍。
“我们这个基地,每年有五六十万吨蔬菜卖到粤港澳大湾区。”逢亭镇镇长黄勇告诉记者。
特产国内“名椒”:
科学种植提升三分之一产量 不到24小时上架广州市场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广州市的云贵果蔬批发市场内,工人们正把一框框新鲜辣椒从冷冻车上搬运下来,配送到各摊位进行销售,这些鲜椒都将登上广州市民的餐桌。
据了解,这车鲜椒来自千里外的贵州毕节市大方县对江镇石桅村,由生产基地直供,从采摘、运输到上市严格控制在24小时以内。
这个位于大方县对江镇石桅村的辣椒生产基地是东西部协作项目,2022年投入广州市对口帮扶资金200万元,用于建设配套的水肥池、滴灌设施和冷库。
该辣椒生产基地负责人魏琴介绍,由于这片地刚开荒,今年5月他们才将辣椒种下去。相比其他地方的辣椒,在同等温度下,大方县的辣椒保存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她拿着两种辣椒向记者介绍,其中一种长又细、皱皱的辣椒叫大方皱辣椒,是当地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另外一种较短一些、但是颜色清亮一些的辣椒叫螺丝椒,更加容易保存。“皱辣椒以前一直很难突破产量和质量,但如今产量比过去提升了三分之一。”
她又指着螺丝椒介绍,螺丝椒的产量在过去大约为每亩4000斤,经过技术指导后可以提升至每亩6000斤左右。此外,大方县的螺丝椒与其他产地的螺丝椒相比,在同等温度下能够三到四天不软。
魏琴说,贵州到11月份气温变低后辣椒就很难生长了,一般要到第二年2月份开始育苗,3月份再开始种植。所以她也计划着到11月份不种植辣椒时种植冬菜心。
据了解,为了生产高品质的农特产品,粤黔协作工作组大方工作小组引进了华南农业大学的先进技术,全程对辣椒种植进行技术指导。“大方皱辣椒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国内‘十大名椒’之一。但此前大方皱辣椒的产业化进程慢,规模发展上不去,东西部协作帮扶单位找到我们学校,希望帮助提升其产量,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华南农业大学派驻当地的技术员陈江宇介绍。
他告诉记者,通过一些种植方案、用肥、用药方面的技术,将大方皱辣椒的产量由过去的每亩3000斤提高到了每亩4000斤。“其实还可以提高更多,但由于今年主要是试验,采摘比较晚,所以产量方面没有一下子提得那么高。”陈江宇介绍,大方县由于海拔较高,早晚温差大,比较适合辣椒的生长规律;此外,当地的土壤也比较好,无论是种植果树还是蔬菜,其果实都会有一种独特的风味,辨识度较高,口感、味道都会更加浓郁一些。
大方县对江镇党委书记陈杭则介绍,东西部协作的资金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就是灌溉,一个是建设分拣车间,另外还有粮货冷库的建设。“回乡创业的负责人主要负责生产和销售,我们则是做好服务。”
对口帮扶3年后
华农毕业生留黔“治”蔬菜
今年34岁的莫定仪2013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之后进入番禺区农科所工作。2018年,作为农业科学骨干,他来到贵州毕节市威宁县进行对口帮扶。今年,莫定仪做了一个重大决定:留在威宁县工作,继续帮扶当地农民。
莫定仪告诉记者:“我是2018年10月来到威宁县的,这边急需农业科技人员,3个月后继续留我挂职,一直就留到2021年6月。原单位还有威宁县农业农村局都认为我在这边待着挺好,就问我愿不愿意留在这边工作。”
莫定仪表示,他的专业是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威宁县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稀缺,老百姓都是依靠自身栽培经验进行种植,即使有专家指导,培训也不够全面。此前莫定仪在番禺已有5年左右的实践经验,对蔬菜特别是辣椒、番茄、黄瓜的病害防治很有心得。而广州的农业体系比较成熟,有不少新的管理理念,特别是防治病虫害栽培管理标准化等方面,莫定仪也比较有经验。
他介绍,在威宁县农业农村局有蔬菜方面的权威专家,已扎根当地研究好多年,来到这里后,莫定仪主要是跟他们学习,同时下乡去交流蔬菜栽培方面的经验。
“我在这里3年多,各方面都比较熟悉了,所以决定留下来工作。”莫定仪介绍,当地农民主要种大白菜、甘蓝还有白萝卜这三种蔬菜,后来他们在大棚开始种西红柿,也有人种香葱。经过近3年的大力发展,威宁县全县现在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