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浓厚西关风情的荔湾区逢源街耀华社区,麻石街巷纵横交错,传统民居交相辉映。“随约服务驿站”整合各类民生服务,社工志愿者常年活跃于街头巷尾,一个文明、安居、互爱的全新“幸福耀华”就在街坊身边。不少社区群众发自内心地说:“居住在耀华社区很幸福!”社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社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耀华社区探索社区治理路径、建设幸福社区的实践,是荔湾文明创建行动的一个缩影。荔湾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靖文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靖文 通讯员张荣
打造品牌
文明创建出实招 共筑文明新荔湾
前不久,一场在荔湾举行的经典永流传,喜迎二十大“强国复兴有我”音乐党史课让人们印象深刻,歌唱家崔峥嵘、许乐、李白、张朝夕以及青年钢琴家王顺仪参加演出,音乐课与党史学习教育高度融合在一起,使广大群众在学习党史中感悟思想,激发锐意进取的革命精神。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金旭庚还将全省首个广东音乐家新时代文明实践薪火站铭牌现场授予荔湾区沙面街道。未来,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更多优秀音乐艺术家深入荔湾大街小巷展演、创作,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共同推动荔湾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高质量发展,共筑文明新荔湾。
今年以来,荔湾区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项主题宣讲和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建设蔚然成风。
荔湾区制定《荔湾区深入开展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系列活动方案》,推动全区贯彻落实市委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的号召。
荔湾区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引导作用,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广泛开展。春节期间,以“福虎生威过大年,西关春节有年味”为主题开展6大系列36场文旅活动;与区文广旅体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第十二届“荔枝湾·新西关”民俗文化活动——“五月五·龙船鼓”暨“我们的节日·端午”线上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深入人心。荔湾区扎实推进中小学校中华经典诵读工作,结合全民阅读月、世界阅读日,开展“品读红色经典 悦享书香荔湾”第十五届读书节活动,通过“十佳读书人物”“百名阅读之星”“十佳书香家庭”等评选等活动,让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社区形成“生态共同体”,不断扩大阅读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擦亮荔湾区“三书香”品牌。
文明街区
突出特色显神通 文明催开幸福花
荔湾区各街道积极探索街道本地特色,挖掘街道资源,完善工作机制,在文明创建上各显神通。
多宝街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詹天佑”特色品牌,成立“詹天佑”研究小组,完善三级纵向机制,联合广州铁路博物馆共同创造党建品牌,整合辖区内铁路文旅资源,制作铁路文化旅游地图,串联詹天佑小学、詹天佑故居、詹天佑雕像、詹天佑故居小广场、丛桂路火车头,融入铁路元素,积极打造“詹天佑”文化主题精品旅游路线。
为了提供多元参与平台,深入推进社区协商议事工作机制,规范议事规程,确保依法议事、依法办事,逢源街耀华社区认真总结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工作的丰富实践和创新做法,率先在荔湾区建成居民协商议事厅。社区协商议事坚持法治理念,实施好“三个化”:内容格式化、程序规范化、履职制度化;坚持发扬民主,体现好“三个性”:收集渠道的多样性、参与议事的广泛性、协商结果的一致性。
在社区党委牵头下,居民代表、专业社工、两代表一委员、社区两委代表等11人成立了耀华社区微改造建设委员会。通过与居民代表大会、楼长会议和社区协商议事会协商议事后,收集针对社区微改造的建议共67条。社工全程参与所有会议,并通过居委会建立的平台与居民接触,同时评估他们的需求。
建管委成立后,通过各方沟通协商共同建立沟通机制和工作流程,对居民提出的诉求进行归类分析,选取较为集中的16条意见作为治理方向。围绕治理方向,社区每月定期召开建管委会议,对居民提出的每条意见进行集中深入讨论 ,例如面对“零物管”的大楼公共物业将如何管理,门禁设置如何更安全、更便民等问题,逐一听取不同建议并记录下来,随后邀请街道相关部门去现场查勘,协商一起解决,对每个项目进行仔细跟踪、评估、反馈,已解决41个问题。
文明创建的扎实推进,给居民带来了更加便利和幸福的生活。耀华社区结合老城区特色制定个性化“随约服务网上驿站”平台,囊括了社区居民议事、社工服务、社区小广播、党务居务公开、志愿者服务、养老服务、政策与办事指南、社区大健康、生活服务、融合服务、退役军人服务等十几项贴近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项目,居民及时了解社区事,可线上议事、办事。
截至目前,“社区随约服务网上驿站”耀华社区注册用户1287人,服务预约类的阅读数量累计7702次,服务预约次数累计552次,服务商家入驻累计21家。
逢源街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这一智能化的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一方面创新管理手段,促进街道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同时创新服务模式,为辖区居民和单位、社会组织提供人文化、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使其感受到智能生活的新体验,享受到一种“全响应”智慧状态,真正实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