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幸端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石忠情(除署名外)
每年七夕,不少游客都会慕名来到望牛墩镇参加当地的七夕乞巧节,欣赏这里的七夕贡案展示,感受传统乞巧文化。
一直以来,望牛墩镇民间就有着七夕节“贡案赛巧”的传统习俗,当地群众就地取材,利用农作物等材料制作成精美的七夕贡案;近年来,当地的能工巧匠们更是创新地将现代元素融入七夕贡案制作当中。这些精美的七夕贡案展示了望牛墩群众的勤劳与智慧,也体现出“乞巧文化”的传承魅力。
近日,东莞市委宣传部发起的“文化强市·镇街文化巡礼”走进望牛墩,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魅力与活力。
就地取材 这里的“七夕贡案”会讲故事
一粒粒的稻米砌成菊、一片片蒜衣做成莲、一张张纸裁剪下来再黏连成果、一个个鸡蛋壳用上声光技术,变成了会发光的灯……在位于望牛墩镇的水乡记忆馆里,展示着这样一台台精美的七夕贡案。与普通的贡案不同,这里的贡案会“讲故事”。“从兄弟分家到与牛为伴、缔结良缘、男耕女织、鹊桥相会等,整个贡案将牛郎织女的故事串联了起来。”工作人员介绍道。
望牛墩镇的七夕贡案特别讲究,为了让故事完整、人物精美,每个贡案往往要十几个人,花上一两个月时间才能制作完成。比如,七仙女的衣服是村里的老人家一针一线手工缝制而成的,牛郎的水牛则是先将泡沫制成水牛的模型,再按照牛毛的纹路,用白乳胶整齐有序地黏上黑芝麻……正是这样的细致与细心,让望牛墩七夕贡案获得了群众和专业人士的认可。2011年,望牛墩七夕贡案《仙凡缘》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2012年该贡案还获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2014年获东莞市首届文学艺术奖。
记者了解到,2007年,“乞巧节”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望牛墩镇被授予“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称号。从2004年至今,该镇每一至两年举办一届大型七夕风情文化系列活动,已举办17届,被誉为“群众艺术的节日、老百姓文化的盛会”。
望牛墩镇保留着七夕乞巧节“摆贡案、赏贡案、拜七姐”等传统习俗。民俗学者、东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望牛墩分会会长唐伟明介绍,望牛墩的七夕节活动主要有三方面:摆贡案,赏贡案,拜七姐。望牛墩通过七夕文化为乡村振兴出力,同时展示望牛墩人勤劳、勇敢、奉献、忠诚等品质,已经成为展示望牛墩当地文化、当地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
变废为宝 蒜衣蚬壳谷粒巧变艺术品
望牛墩镇七夕贡案还有一个特色——变废为宝。人们将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利用起来,融合了手工雕刻、刺绣、绘画等民间技艺,制作成“七夕贡案”,展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这盘荷花是用蒜衣做的,将蒜衣一片片剥下来,再裁剪成大小一样的形状……”陈杰芳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乞巧节)代表性传承人。1963年,陈杰芳开始从事乞巧节贡案制作活动,近60年来,她为传承、发扬乞巧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蒜衣荷花”是每一台贡案不可缺少的作品。据陈杰芳介绍,一组“蒜衣荷花”需要用到晒干的蒜衣、卡纸、铁丝、颜料等。她将硬卡纸剪成小圆形制成花托,铁丝是制作荷花茎的材料;将干蒜衣剪成荷花瓣的形状,用糨糊将其一片片地黏到花托上,每朵花有内外两层花瓣,每层六瓣;最后,用绿色卡纸缠绕铁丝做成花茎,再用白色颜料在绿卡纸上画出荷叶的纹路,一朵精美的“蒜衣荷花”就这样制作成了。
陈杰芳擅长制作手工花果,经过她巧手制作,普普通通的材料会变成一台台精美的七夕贡案。其中,获得多项大奖的《仙凡缘》正是她于2009年和团队一起制作而成。陈杰芳说,“七夕贡案”是望牛墩乞巧节习俗的精髓所在,制作贡案的灵感主要来源于生活,制作材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比如用蚬壳制作菠萝,用谷粒、米粒制作菊花等等,体现了望牛墩人祈求智慧、灵巧和美满幸福生活的心意。
近年来,望牛墩人在制作传统七夕贡案时,还创新地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比如让鸡蛋壳通上电变成精美的灯,木制的织布机在小电机的带动下转动起来,牛郎与织女相遇的鹊桥上亮起了彩灯,牛背上的放牛郎会甩鞭子……将现代声光电元素融入贡案制作中,是望牛墩“巧男”黄建文的得意作品,现在,这些创新的设计,也已经成为望牛墩七夕贡案的一大特色亮点。
不遗余力 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
为了让“七夕贡案”这项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望牛墩镇特别注重乞巧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发展,该镇与各学校合作,开展“乞巧文化进校园”活动。
记者了解到,陈杰芳经常到全市各个镇街的中小学,教孩子们制作一些简单的贡案作品。她还在望牛墩镇开展七夕贡案制作体验活动,到幼儿园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工作,并拍摄贡案制作教学的小视频,让大家通过网络就能了解到贡案的制作过程。她希望,这些优秀的传统技艺能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与此同时,每年七夕期间,望牛墩镇也免费开放水乡记忆馆展厅供游人参观。而为了做好七夕乞巧文化的静态保护,望牛墩镇文化服务中心整理相关文字、图片信息,编写印制了《望溪乞巧》《东莞·望牛墩——岭南魅力水乡》两本宣传图册。这些图册被派送至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镇图书馆,供群众阅读,为宣传和推广望牛墩七夕乞巧文化提供了翔实的图文材料。
接下来,望牛墩镇还将充分利用水乡文化传习室这一阵地资源,培育“七夕贡案”制作队伍,使乞巧手艺得到延续传承。
文旅融合 深挖历史文化资源
近年来,望牛墩镇还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力推动望牛墩镇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其中,为记录望牛墩岭南水乡独特文化魅力、特色民俗风情,望牛墩投资建设了水乡记忆馆,作为讲述水乡文化、农耕文化、七夕文化、龙舟文化等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2017年,水乡记忆馆还成功入选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与此同时,望牛墩还引进该镇首个文旅融合项目茂春里·望汐坊,该项目已于去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该项目以七夕文化为主题、望溪河为中轴,通过打造望汐坊、美术馆、研习馆、大师坊、望溪书院等,将主题游线、街头景观、网红小品、活动体验等元素串联,形成 “一河两岸”七夕文化旅游区。
在推进全镇域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望牛墩还先后建设了大批镇村公共文化设施。目前,全镇21个村均建设有文体广场(公园)、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室内文体活动室、灯光篮球场、室外健身路径等文体设施,落实人员管理、资金配套、队伍建设、活动开展、资料完善等措施,于2018年实现了全镇各村村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