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佳节不仅是个节日,还意味着团圆,意味着故乡,意味着思念,也意味着诗意。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艺术家举头望月之时,灵感奔涌而出,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流传在世间。
明月照大江,月圆之美、秋日之美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电影八大艺术品类熠熠生辉;而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歌曲、音乐、舞蹈、戏曲、绘画、书法、雕塑、建筑、曲艺、电影、电视剧这15个艺术子集,更如同涓涓细流,具象地呈现出“月印万川”之景象。
八月十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我们一起徜徉在八大艺术品类中,细细品味15个具体的艺术门类,在这些经典艺术作品中共赏中秋之月。
策划:陈伟胜、周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孙珺、张素芹、莫斯其格、黄岸、李巧蓉
现代诗
《我的思念是圆的》
中秋节是历来诗词咏叹不尽的题材,现代诗中也有很多优美的篇章,比如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诗人举头望月,思念和圆月融在一起,艾青用灵动的语言让思念具象化为圆,意味着虽然不能和家人团圆,但思念也是一种圆满。作为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艾青用这首质朴的诗歌将中秋的诗意浸润到每个人的心里。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小说
《四世同堂》里的中秋
北平最美的秋
在小说《四世同堂》里,老舍写出了他挚爱的北平最美的秋天。他写道:“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中秋时节正是各类瓜果成熟之际:“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在这美好的时节,在和平的岁月里,人们朴素而热情地生活着。他深情写道:“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散文
《印度洋上的秋思》
丝丝缕缕都是情
《印度洋上的秋思》是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一篇散文。诗人于大洋之上寻求秋意,他在大海上找到了,那就是月光,如诗如画。
情爱是诗人永恒的话题。他选择了印度恒河边“一对情醉的男女”来接受月光的祝福。“那温柔婉恋的烟篆、沉馥香浓的热气,便是他们爱感的象征。”月色美丽,让诗人的爱情理想也得到了诠释。在诗人笔下,彼此爱恋的男女,恬然安睡的婴儿,独居寂然的少女,黯然神伤的“诗人”,饮泣的少妇,疲倦的矿工群像……在一片月色下的芸芸众生,在诗人喟叹沉吟下,丝丝缕缕汇聚成人间一个“情”字。
戏剧
《莎乐美》
王尔德式的极致之美
在文学史上,王尔德以唯美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而著称。1893年,他用法语写的独幕剧《莎乐美》蕴含强大的戏剧张力与冲击力,他笔下的莎乐美这个角色如今已经成为唯美主义的一个符号。剧中的莎乐美向约翰求爱而遭拒绝,发誓要吻到他的嘴唇,最后吻到的是约翰被砍下的头。王尔德塑造了一个对于爱情抱有真挚且纯洁向往的莎乐美。在他笔下,莎乐美出场时伴随着怪异的月光,却是一个纯洁、美丽的少女莎乐美。
王尔德反对在作品中嵌入道德评判,倾向在作品中融入超越现实的情节和桥段来展现极致的情感,而《莎乐美》则完美实践了王尔德的美学和文学主张。
粤剧
《柳毅传书》之《花好月圆》 有情人终成眷属
《柳毅传书》根据冯梦龙小说《柳毅传》改编,是粤剧名家罗家宝的经典剧目。“虾腔”的确立正是从1954年演出的《柳毅传书》开始的。作为粤剧界最经典的剧目之一,该剧历演不衰,仅罗家宝担纲演出就近千场,至今仍是各大粤剧团常演的保留剧目。
剧中,中秋之夜,柳毅和龙女这一对有情人在洞庭湖畔终成眷属,花好月圆……剧中的《花好月圆》是观众最熟悉的一折戏。“娘子呀!知你爱我心坚,我不怕言明一片。有一个牧羊龙女,托我柳毅把书传……”编剧运用轻喜剧的表现方式,让观众会心一笑。
柳毅传书,传的不仅是书,更是一份关怀和怜悯,一种油然而生的爱慕之情。佳期如梦梦可期,佳人才子终聚首。《花好月圆》唱出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大胆追求。
《花好月圆》唱段至今在海内外仍传唱不衰。可以说,全世界有粤剧的地方就会有《柳毅传书》的传唱,会唱粤曲的人都会唱其中的《花好月圆》。2016年,《柳毅传书》被拍摄成同名粤剧电影,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丁凡、曾小敏领衔主演,让这部经典剧目得到了更好的传播。
音乐
广东音乐名曲《彩云追月》 平凡生活的轻松写意
广东音乐又称粤乐,是岭南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乐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胡名家余其伟对广东音乐一往情深,他用“平民意识、俗世感情”来概括广东音乐的文化品格和美学特征。广东音乐的著名曲目《彩云追月》彰显了典型的广东音乐风格——轻快独特,是市民生活的轻松写意。
《彩云追月》早见于清代,李鸿章任两广总督时曾将此曲抄送大内演奏。1935年,作曲家任光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节目部主任时,同聂耳一起为百代国乐队写了一批乐曲灌制唱片。《彩云追月》就是其中的一首以管弦乐重新编曲的优秀作品。
《彩云追月》小巧精致,用弦管合鸣表达浩瀚夜空中云彩的悠然自得、从容不迫。间杂木鱼、吊钹,衬托夜空寂寥空旷,用乐器间应答式的对话突出“追”字,仿佛云月嬉戏,赋予画面以动感,意趣盎然。
尤值一提的是,《彩云追月》曾跟着神舟六号“上天”,丰富了两名航天员的太空生活。
舞蹈
杨丽萍经典作品《月光》 在舞蹈中张开想象的翅膀
“你是一条婀娜的蛇,蜿蜒在银色的月河。闪亮的身躯舞动着舌,夜晚的星空唱着歌……”《月光》中,一轮圆月,映衬出一个傣家少女婀娜的身姿。她翩然起舞,她是一棵植物,热烈生长。月光是安静的湖面,少女是泛起的涟漪,静谧细腻,美轮美奂。演员身如剪影,甚至连正脸都不露出,却让人看完无不为之震撼,观众的心也随之舞动。
独舞《月光》创作于1988年,是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继《雀之灵》《两棵树》之后创作、表演的又一经典作品,不仅是当年CCTV电视大赛的获奖作品,在国际上这段独舞也享有美誉。
《月光》后来被收录于杨丽萍投资创作并主演的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中。《云南映象》于2004年在第四届中国舞蹈 “荷花奖” 的比赛中赢得十项大奖中之五项奖项,包括舞蹈诗金奖、最佳编导奖、最佳女主角奖等。在《云南映象》超过七千场次的巡演中,《月光》总能在演出中掀起一次次高潮。
杨丽萍认为,女人就如同月光一样有形也无形,她用抽象和变形的肢体语言表现圣洁的月光和情感,在舞蹈中张开想象的翅膀。
歌曲
《弯弯的月亮》来源于作者心中的情感积淀
“遥远的夜空, 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广州是全国流行音乐的前沿阵地,曾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和音乐人,这首李海鹰创作的《弯弯的月亮》,在20世纪9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华人圈。
1989年,央视推出第一部音乐电视片《大地情语》,请李海鹰创作一首插曲。李海鹰灵光乍现,仅用半个小时就创作出了歌曲《弯弯的月亮》。李海鹰请来刘欢演唱,《弯弯的月亮》首次在广州电台推出后迅速走红。随着《大地情语》的播出,《弯弯的月亮》更是红遍大街小巷。
那时歌坛盛行“西北风”,柔美的《弯弯的月亮》成为一股“清流”,一连串“弯弯”勾描出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让人感受到诗一样的意境。
李海鹰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他说:“我从小在长洲岛长大,深受这片土地的滋养,最早学会的歌就是《落雨大》《月光光》。”这首歌曲创作的初衷就是描绘美丽的珠江三角洲,心中沉淀的情感记忆让李海鹰首先写出了旋律,想象着月光洒下来的朦胧画面,他填写了歌词……李海鹰记得,儿时摆渡要坐上一条弯弯的小船,划船的是一位背着小孩的疍家妇女。
曲艺
《三人过中秋》:相聚笑语欢言
传统曲艺作品,为中秋假期增添欢乐。
“我研究了中秋节。中秋节有一个吉祥物,嫦娥!”在央视《曲艺大联欢》节目中,演员黄圣依曾经跨界说相声,她和相声演员李菁、王萌合作表演的《三人过中秋》,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中秋“笑点”。
在这个节目中,黄圣依以一种搞笑的方式,把多个神话故事“嫁接”到嫦娥奔月的故事里。李菁忍不住打断她:“天上神仙都放假,什么事全让嫦娥干了?”黄圣依只好解释称,或许是“研究太多,就搞混了”。
此外,黄圣依还给观众演唱了一段《但愿人长久》。三位演员们在吟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穿插不少段子,让观众在团圆佳节“相聚笑语欢言”。
电影
《独行月球》:把月球搬上大银幕
科幻电影一直寄托着国人对浩瀚宇宙的浪漫想象。最新科幻喜剧《独行月球》实现中国科幻电影的新突破。不仅有开心麻花招牌式的密集笑点,更借助高科技打造震撼的视觉特效,100%实景搭建月球基地。目前,《独行月球》票房已经达到30亿元,位列今年“暑期档”首位。
故事中,主人公“独孤月”被意外遗落在月球上,他单恋着远在地球的“马蓝星”,一心想回家结束这场“异球恋”。由此,“独孤月”踏上了坎坷的回家路,一路笑泪齐飞的种种遭遇,折射出中国人对团圆最深的渴望。
《独行月球》将月球“搬”上大银幕,在国产电影里极为罕见。影片95%的镜头涉及特效。为了模拟真实月面,剧组在6000平方米的影棚内特别铺设了200吨沙石模拟月面粉尘,震撼视觉将宇宙的浪漫尽收眼底。尤其在一场“金刚鼠”拉着“独孤月”飞跃在浩瀚星空的壮丽戏码中,搭配摇滚乐,激情澎湃,被观众称为“全片最燃、最感动的画面”。
电视剧
《武林外传》:珍惜眼前始为真
在电视剧《武林外传》中,有一段专门描述中秋的篇章,被网友引为“经典”。
在这一集“庆中秋好梦一日游”故事中,中秋之夜,同福客栈举办赏月大会,大家对着月亮,开启“假如”模式——郭芙蓉觉得“如果当初继续闯荡江湖,没准儿我现在已经是一代女侠”;李大嘴认为“如果当初我没辞职而是继续当捕头,没准儿这会儿我都已经是四大神捕了”;白展堂假设当初自己学的不是武功而是医术,“没准儿我现在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神医”;吕秀才设想的是当初如果选择做生意,“没准现在整条灯市街都是我的了”……
但是,即使在幻境中,他们也发现,“假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你现在走的路,就是最好的路”。佟掌柜总结的那句“幻境再美终是梦,珍惜眼前始为真”让不少观众印象深刻。有网友表示:“每年中秋都会看这集。就像佟掌柜说的那样,珍惜眼前吧!”“跟客栈里的大家一样,‘莫使金樽空对月,举杯幸会有缘人’,祝福彼此。”
绘画
宋代李嵩《月夜看潮图》
钱塘潮是自然界一大奇观,以八月十五至十八中秋时节看潮为最佳时间。且钱塘观潮由来已久,始于汉魏,盛行于宋代。李嵩的《月夜看潮图》描绘的正是中秋之夜,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众人在宫苑楼阁之上眺望江潮之景。
画中可见,月亮金黄而正圆,已升到天顶,正是中秋,奔腾向前的潮水翻滚一势,如同一线卷起,这正是钱塘江大潮中有名的“一线潮”。中秋月夜的潮水自是蔚然壮美,但整个画面没有汹涌的人潮和车水马龙,取而代之的是月影银涛、远山江帆,一幕祥和而又没有纷扰的景致。画上有宁宗后杨皇后题写的苏轼《八月十五看潮》之句,李嵩以极为细腻的情感与笔触,描绘了精妙的楼阁与粼粼江涛,也写出了苏轼《八月十五看潮》中“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的诗情。
书法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
王献之的《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一起,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意即稀世珍宝。《中秋帖》更是被乾隆皇帝视若珍宝,并在卷前引首书题“至宝”两字。尽管乾隆皇帝认为它是王献之真迹,但当代书画鉴定家普遍认为这可能是宋代米芾根据王献之《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
《中秋帖》原为5行32字,后被割去两行,现仅存3行22字。释文为:“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虽然断句未达成共识,但不难看出字里行间的思念之情。
王献之是个很有创新意识的人,在他之前,草书的样貌大多是瘦劲遒拔,字与字之间彼此独立,连绵较少。而王献之开创性地加强了纵势的连贯性,极草纵之致,这种似一笔写成的一笔书,正是他的新创。这种笔风丰润妍美、散朗多姿,在当时掀起了一股风潮。《中秋帖》被认为是“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气势。
建筑
“月亮门”
“月亮门”为中国古典园林中在院墙上开设的圆弧形洞门,因形如一轮十五的满月而得名。纵观历代的文人骚客,从古至今,文人都喜欢借月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残月代表着分离,满月代表着团圆时刻。这扇月亮门的设计形状正如十五的满月,寓意团圆美满。早在汉朝,月亮门就已诞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一直流传到今天。
月亮门,既为出入路径,又自成一道风景,透过门洞亦可窥得另一侧景观。作为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圆形过径门,月亮门同楼、亭、榭、台、阁、假山及水作为中式园林必要构件之一。它若隐若现,露而不尽,优雅含蓄,韵味无穷,在余荫山房、清晖园等传统岭南建筑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雕塑
高兆华《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广州玉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兆华创作的玉雕作品《日月同辉》中的一部分。这件玉雕界著名的作品由高兆华和7个徒弟用累计超过14000个小时完成,共分为“九龙环”“五环”和“嫦娥奔月”三部分,一次性雕琢在长宽约62厘米、厚约9厘米的黄龙玉原石上。
“嫦娥奔月”采用了反雕法,最薄的地方只有0.6毫米,营造了一种如看到天上月亮的朦胧、幻妙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嫦娥”牵“玉兔”和挂“宫灯”的链子,是完全从一块石头中雕刻出来的,从设计到雕刻成品的整个过程,处处都透着严谨和精湛,每环都是一体雕成,可以独立转动,这就是传统玉雕绝活中的“活环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