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广州“空巢老人”:生命余程有他们

子女留学国外后定居 与父母聚少离多只能远程表达关爱
父母怕子女担心总是“报喜不报忧” 社工和社区志愿者上门提供帮助
那些子女在国外定居的父母,随着年龄增大,需要子女更多的关心。(图文无关,来源:视觉中国)
社工教“空巢老人”使用智能手机。
社工上门为"空巢老人"提供心理疏导。
老年夫妇与子女进行视频聊天。(来源:视觉中国)
   肖锐成
   董沛兴

  中秋节即将到来,今年73岁的王伯不禁想念在国外的儿孙。王伯的独生子出国留学后定居国外,过去十多年来,王伯和爱人不时像“候鸟”一样飞去国外与儿孙团聚。

  在广州,像王伯这样的“空巢老人”数量不少,他们的子女在国外学习或工作,大多数时候都不在自己身边。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近年来由社工组织和志愿者团队帮助的这类老人数量越来越多,部分“空巢父母”甚至已十多年没有见到子女。不过,虽然远隔万里,这些子女们也牵挂着国内的父母:为父母买保健品、漂亮衣服、健身器材……他们会通过各种方法表达孝心。

  广州某社工机构负责人董沛兴是一名有15年工作经验的资深社工,过去十多年,董沛兴和社工同事经常会上门探访独居老人,其中不少老人的独生子女在国外留学或定居,生活需要人照顾。“在国外留学或生活的独生子女无法经常回国照料父母,因而随着年龄增大,这类需要照料的‘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董沛兴说。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 实习生 陈千一

  省吃俭用为女儿“存粮”

  社工陪老人走完“最后一程”

  今年7月,76岁的廖芳(化名)老人在家中去世。今年2月,社工们开始接触到廖姨,老人长期独居,社工们上门后发现,老人的家中环境较乱,每天吃的东西都很简单,她有时煮一锅粥能吃上一整天。每次社工们上门陪廖姨聊天,她都显得十分开心。“自从那次上门后,老人会经常打电话给我们,问社工下次什么时候到她家去。” 董沛兴说。

  原来,廖姨早年和丈夫离婚。十多年前,她的独生女出国留学,随后廖姨和母亲一起居住。刚留学的前两年,女儿还会回国看望母亲,后来随着廖姨外孙的出生,她女儿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2019年,廖姨的母亲去世,家中只剩下她一人。老人的退休金不算低,但她十分节俭,社工们建议老人请一个家政人员,但老人舍不得。“老人已经70多岁了,但却一直还在为儿女‘存粮’,自己则省吃俭用,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块钱都嫌多。”董沛兴说。

  据董沛兴介绍,廖姨去世时,她在国外的女儿也没能赶回来,后事是由老人的侄子和所在街道负责料理的。

  在廖姨离世前的几个月,社工们一直陪伴在她身边,隔三差五就上门陪她聊天。董沛兴表示,对于廖姨的日常起居以及心理需求,社工们一直照顾得很周到。

  儿子已十余年没回国

  社区志愿者陪她聊天送她就医

  “我今年75岁了,将来房子肯定要留给儿子。”躺在家中床上,聊起自己的“身后事”,市民罗姨有些伤感。罗姨没有智能手机,不懂使用微信。“他知道我的手机号码,有事时会主动联系我。”罗姨说,最近几年经常和她联系的是热心的社区志愿者。

  社区志愿者青姐告诉记者,几年来,罗姨一直在他们的独居长者探访名单上,此前大家一直以为罗姨是独居老人,直到她有一次到罗姨家探访时才从邻居那里得知,原来罗姨有一个独生子,20多年前就出国留学,如今已在国外定居。“有人上门陪我聊天我最开心了,不然只能整天一个人待在屋里看电视或听收音机。”罗姨说。

  罗姨介绍,自己十年前患上糖尿病,这两年视力越来越差,如今连电视画面都已经看不太清了,主要的消遣就是听广播。

  闲谈间说起自己的儿子,罗姨一度有些哽咽。20多年前,送儿子到国外留学的费用是她和丈夫共同出的,她丈夫退休前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罗姨则是家庭主妇。“当时留学生很吃香,所以我们老两口也想让孩子出去开阔眼界。”

  在儿子出国后的前三年,他每年都会想办法回来一趟探望父母。但从那以后,儿子回国探望父母的次数越来越少,2011年罗姨丈夫去世,那也是她儿子最近一次回国。她从儿子口中得知,儿子已在当地一家咨询公司工作,并且结了婚有了孩子。罗姨为儿子感到骄傲,但她不想成为儿子的负担。

  如今,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已经使罗姨双腿不能行走,她要借助轮椅出行。几年前体检中她还被查出有高血压,有一条血管堵塞较为严重,但这些问题她从来没跟儿子说过。两个月前,罗姨在家中感到胸闷,她赶忙打电话给志愿者,志愿者紧急将她送到医院抢救。医生告诉罗姨,她患有冠心病,需进行手术,但因为罗姨身边没有直系亲属签字,手术一直没能进行。

  罗姨坦言,这些年多亏了社区志愿者对她的照顾。但生活再难,她也从没考虑过向儿子求助。“告诉他也只会让他操心,他一个人在国外打拼也很不容易。”言谈间,罗姨并没有责怪儿子,她眼中满是对儿子的爱。

  罗姨告诉记者,她从没想过去国外跟儿子一起生活,孩子能有出息她就很开心了,她现在的心愿就是希望有生之年能看看自己的孙子。罗姨表示,因为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最近她正考虑立遗嘱,把房子和这十多年来攒下的积蓄留给儿子。

  “孩子在国外我也过得充实”

  他当志愿服务队队长老有所乐

  跟罗姨的情况不同,也有一些老人在独生子女出国定居后,哪怕年事已高,也把自己的老年生活安排得有滋有味。

  肖锐成今年72岁了,最近为支援疫情防控工作,他带领某社区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在现场协助医务人员开展核酸采样,从早上9时忙到晚上10时,肖锐成精力依然十分充沛。

  早在2000年,肖锐成的女儿便去了英国读预科,随后进入英国某大学就读。“看着她坚定出国留学的念头,最终我还是选择支持她。”当在机场望着女儿渐行渐远的背影时,肖锐成便明白,家里的生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那些年,他和妻子过得十分节俭,买衣服时总要货比三家,很少出去旅游,也很少去外面吃饭。在他看来,与女儿的前途相比,这些付出算不了什么。

  2005年,肖锐成的女儿本科毕业后又在国外读研究生,并最终决定在瑞士定居,这个结果也在他的预料之中,他于是重新规划自己的养老生活。“孩子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哪怕我老了,也要学会面对。”

  如何化解心中的孤独与寂寞?肖锐成选择加入志愿服务队,通过与广大志愿者在一起,重新获得“第二春”。 自2012年担任社区志愿服务总队队长后,他先后被评为“广东好人”“广东省最美志愿者”等,如今,该志愿服务队现有实名注册志愿者785人。“老年生活充实了,我便忘了自己的年龄,让自己不再感到那么孤独。”肖锐成说,有时挂念女儿了,他就和女儿视频聊天,大约一年前,他女儿也升级当妈妈了。

  自从女儿出国留学,肖锐成见到女儿的次数便越来越少,他最近一次见到女儿,已经是4年前了。女儿当初结婚他也没能过去出席,这让他一直觉得很遗憾。

  平时和女儿打电话,肖锐成总是“报喜不报忧”。今年1月的一天,肖锐成感到腹部疼痛,去医院检查发现是急性胃穿孔,在随后的治疗中,他瘦了整整20斤。“这事我没和女儿说,怕她操心。”

  肖锐成表示,尽管女儿长期在国外,但她对家中父母一直很关心。基本上每星期女儿都会与他们视频聊天,还从国外给父母邮寄营养品。“距离也挡不住女儿对我们的关爱。”

  “聚少离多早就习惯了”

  “候鸟”父母定期到国外与儿孙团聚

  此外,也有的“空巢父母”选择当“候鸟”,定期去到国外和其独生子女团聚,同样乐在其中。王伯今年73岁了,从10年前开始,他和老伴就成了经常在国内和国外儿子的家之间往返的“候鸟”。

  原来,20多年前,王伯的儿子王韬去往美国留学,并最终留在洛杉矶工作。头些年,儿子隔1~2年会回一次国探望父母。但自从他成家有了孩子之后,就没再回来过。因此在过去的10年里,王伯夫妇和王韬的岳父母会轮流飞去美国帮他们带孩子,基本上每年王伯都会在儿子家中住上两三个月才回国。“这么多年和儿子聚少离多我早就习惯了。”

  王伯表示,他儿子早年一直都是外人眼中的“学霸”,这让他感到很自豪。20多年前,他极力支持儿子去国外留学,并在当地工作定居。但如今,远在国外的儿孙也成了他最大的牵挂。

  王伯坦言,自己也不是没和儿子商量过让其回国发展的问题。“但让他们回国也不容易啊,那是一个大工程。”儿子告诉王伯,他和妻子经过十多年的打拼才在当地有所积累,40多岁的年龄已经“折腾不起”,而他更担心的还有孩子的教育问题:两个孩子正在当地上小学,他们是典型的“ABC”,学习中文比较吃力,回国读书恐怕会跟不上。所以在孩子出生后的这10年,王韬都是让家里老人去美国帮忙带孩子。“他拖家带口回国很不容易。” 王伯说。

  王伯告诉记者,他有高血压,爱人腿脚也开始不灵便,老两口开始感到照顾自己有些力不从心。如今,摆在王伯面前的有两个选择:要么搬去美国和儿子一起生活,要么等到生活不能自理了和老伴一起住进养老院,对此如今他还在思考。

  买保健品、请家政、视频聊天……

  独生子女想方设法“远程尽孝”

  受访的社工和志愿者们表示,独生子女留学国外的确给家中的父母养老带来了挑战,但不少在国外留学的独生子女们还是想尽各种办法,“远程”孝敬在国内的父母。

  因为父母已近60岁,留学生刘健(化名)从去年开始就委托街道寻找了家政公司和社工上门为其父母服务,家政人员定期上门打扫卫生和做晚饭,社工们则陪两位老人聊天谈心。因为刘健的父母比较节俭,为了不让父母知道家政服务是自己花钱请的,他总会叮嘱上门服务的家政人员告诉他父母,这是街道为独居长者提供的免费服务。

  有了家政人员每周上门服务,刘健父母的家中总能保持得比较干净,老两口的生活负担减轻了不少。“其实我在国外也很担心家中二老,我不想让我的亲戚说我去了国外就成了不孝顺的子女,因为我从小和父母关系都很好,我也习惯了他俩在我身边生活。”刘健表示,实际上,从自己去国外的第三年起,他父母每年都会通过探亲签证在他那边住上几个月。“那几个月里能吃上母亲做的饭菜,是我最快乐的事。”而前些年不论工作多忙,刘健总会抽空回国内探望父母。

  刘健已经两年多没有回国了,但刘健对父母的关心却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在他父母家的储物柜内,都是刘健从国外寄回来的保健品和零食。看着储物柜中的各种美味,刘健的父母也感受到儿子对他们满满的关爱。上个月,刘健还专门给母亲挑选了一条最新款的裙子寄给母亲作为生日礼物,而他父亲也收到了儿子在网上为他买的一套健身器材。

  由于时差关系,刘健父母和儿子视频聊天总是在深夜,他们也养成了晚上11时之后睡觉的习惯。如今,刘健父母每周至少和儿子视频三次。“有时候我在看电视剧,忘了视频聊天,孩子他爸也会提醒我。虽然儿子没在身边,但我们经常视频,感觉他就在我们身边一样。”刘健的母亲表示,虽然儿子远在国外,但亲情并未阻隔,一家人的心依然凝聚在一起。“我们老两口的生日,还有结婚纪念日,儿子都记得,都会打来电话祝贺。”一旁刘健的父亲说。

  董沛兴告诉记者,社工在照顾这部分独生子女在国外的“空巢老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年,她所在的社工组织通过街道转介,上门为很多子女在国外留学的老人进行居家服务,陪老人聊天,为老人提供心理支持,这也是留学国外的子女们关爱父母的一种体现。她发现,如今不少“空巢老人”的家中被收拾得井井有条,老人们的退休生活也安排得十分丰富。“有老人的独生子女长期在国外定居,但他们几乎每周都会给父母打来电话,并且经常在网上为父母购买好吃的食物讨父母欢心。虽然远隔千里,但孝敬和关爱父母是一种担当,我们的不少留学生都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其实很多时候父母要的并不多,孩子一个越洋电话就可以让他们高兴一整天了。”

  社工呼吁:

  子女身在国外 也要对国内“空巢父母”多关心

  董沛兴表示,那些独生子女在国外留学或定居的父母们,如今正在逐渐老去。“那些儿女尚在国内的老人们每逢节假日还能有个盼头,而那些独生子女定居国外的空巢老人,则常年牵挂着国外的儿女。”

  董沛兴说,子女在国外的“空巢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首先,最常见的就是老人年事已高,很多独居老人做手术时需要直系亲属签字,但这些老人身边没有直系亲属。“像我们之前服务过的廖姨,她有一次在做骨折手术时就需要直系亲属签字,实在找不到人,居委会找到了社工组织,但社工们也不能代替老人的直系亲属签字。后来几经辗转,才找到了老人的外甥过来签字,老人才得以做手术。”其次,不少老人因为独生子女在国外,长期独居容易产生孤独情绪。“很多老人一见到我们的社工,就激动地拉着我们的手不停说话。”董沛兴表示,这部分老人有儿女,本来不应该是社工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但他们却成了事实上的“空巢老人”或“独居老人”。

  董沛兴介绍,现实中很多“空巢老人”往往不愿意把自己有子女在国外的情况告诉社工,社工都是通过旁敲侧击,或者从老人的其他亲友那里才得知老人有独生子女在国外留学或定居的。她分析,这其中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老人担心社工知道自己有子女在国外,并非孤寡老人,从而对他们的关注度会降低,以后就不会经常上门来探望了;第二,老人们因为自己有子女在国外留学或定居,但又不能经常回来探望自己,觉得“没面子”,所以不愿告诉别人。“我们呼吁,在国外留学的子女要多关心家中的老人,即使逢年过节不能回家,平时也要多给老人打电话。让老人有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标题导航
~~~子女留学国外后定居 与父母聚少离多只能远程表达关爱
父母怕子女担心总是“报喜不报忧” 社工和社区志愿者上门提供帮助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喜迎二十大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全力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第A6版:听总书记的话
   第A7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8版:要闻
   第A9版:国内·国际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深锐周刊
   第A12版:深锐周刊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生活周刊·时尚·闲情
   第A15版:生活周刊·地产
   第A16版:生活周刊·汽车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第SS1版:时尚荟
   第SS2版:调色板
   第SS3版:时光计
   第SS4版:专页
   第T1版:全力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第T2版:全力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第T4版:全力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广州“空巢老人”:生命余程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