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林欣潼 通讯员穗教宣)9月5日,由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城市矿产协会承办,越秀区教育局、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协办的2022年广州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秋季“开学第一课”活动在越秀区朝天小学举行。据悉,此次活动是2022年广州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教育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站,采取线下上课,同步直播的方式进行,覆盖全市各个学校,人气值满满。
直播示范课由越秀区朝天小学老师梁丽霞、越秀区朝天小学南山中队假日666小队分别围绕生活垃圾分类主题进行教学示范和研学成果经验分享。
课堂上,梁丽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同学们解释生活垃圾分类的注意要点。她提醒,在收集可回收物时要特别注意,没有被污染的纸类、织物或是不含杂质的塑料瓶、玻璃瓶才属于可回收物,假如被污染了就不属于可回收物了,比如胶纸、贴纸、蜡纸、传真纸、保鲜膜、软胶管等。
“你每天会产生哪些厨余垃圾?”面对老师的提问,一位同学回答说:“餐桌上的剩饭、剩菜、鱼骨头,吃剩的西瓜皮、柚子皮、香蕉皮等瓜果皮、核以及学校里的落叶,都属于厨余垃圾。”
一位同学和爸爸妈妈参加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工作时发现,有些居民对厨余垃圾的分类不太清晰,他提醒其他同学:“大骨头属于其他垃圾,碎骨头和鱼骨头等小骨头才是厨余垃圾。”梁丽霞进一步解释,有些与饮食相关的生活垃圾,由于终端设施无法处理且不容易生化降解,并不属于厨余垃圾,应投放至其他垃圾收集容器,例如花生壳、核桃壳、瓜子壳等坚硬果壳,还有粽子叶、玉米衣、玉米棒芯等。
据了解,除全市分享的直播示范课外,市教育局还向全市学校发出通知,专题部署各高校、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结合各自实际组织开学第一课活动,并特别强调对幼儿园、小学入学新生至少专门安排1次课,其中幼儿园不少于20分钟。
教育部正式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今年9月起,将垃圾分类纳入相关课程体系。市教育局此次开展以生活垃圾分类为专题的全市学校“开学第一课”活动,是立足时代发展潮流,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切实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进校园、进师生头脑、进活动日常的实际行动和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