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共享充电宝涨价的话题冲上热搜。北京青年报记者看到,目前多数充电宝价格在每小时3-4元,最高的达一小时10元。消费者表示,租借前并不能看到价格,希望厂商可以增加价格透明度。(9月4日《北京青年报》)
面对充满一次电最高要花40元,媒体惊呼:共享充电宝怎么成了“价格刺客”?之所以如此,只因共享充电宝练就一身“慢功夫”。相比主流手机充电接口,共享充电宝需要至少4个小时才可充满一台普通容量手机电池。以每小时充电3-10元计算,价格如何能不贵?
从平台企业的财报不难看出,这些企业向点位合作伙伴及渠道合作伙伴支付了巨额的激励费用。对合作商家提高充电宝租借价格的行为,平台企业并不“多加干涉”。为什么?因为,围绕共享充电宝行业展开的市场竞争,至今仍没有摆脱点位之争。谁拥有的点位多、地段优,谁就会获取更多用户资源。所以,习惯了“烧钱”换市场份额的平台企业,对合作商家宠爱有加,甚至有些宽纵,都不足为奇。这便是“充电刺客”占据市场的原因所在。
如何才能打破共享充电宝涨价的“怪圈”?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一方面,这需要模式创新——把消费需求导入新的消费场景,并借此实现多元化的经营。譬如,向充电宝上游产业链展开探索,促使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这需要技术创新——电池技术本身和无线充电技术的进步。当新的技术逐渐成熟、站稳脚跟,充电宝便有可能成为市场中的“明日黄花”。到那时,“充电刺客”自然不攻自破。
此外,在新业态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监管始终不可缺位。围绕共享经济的用户体验、售后服务、产品品质等一系列问题,有关部门有必要加强关注和研究,不断完善监管措施,最大限度挤压各种“价格刺客”的生存空间。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