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坚定不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紧接2版)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办好民生实事,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东民生工作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大投入。我省始终把民生支出作为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民生领域稳定投入机制。十年来,全省民生支出累计达9.33万亿元,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占比由2012年的66%逐步提高到2021年的70.3%。

  二是稳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异地务工人员、退役军人、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打造“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金字招牌,4年来累计培训849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275万人次。十年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500万人,年度平均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截至2021年,广东全省就业人数7072万人、约占全国1/10,农民工总量4219万人,其中本省籍农民工1919万人,外省籍农民工2300万人、占全国跨省流动就业的32.3%。全力促进脱贫人口稳在岗位、稳在企业、稳在广东,截至今年上半年,外省脱贫人口在粤务工规模达408.5万人,占东部8省市吸纳脱贫人口务工数45%。健全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4854元、22306元,比2012年增长81.5%、111.6%。

  三是强教育。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21年全省地方教育总投入达6018亿元,是2012年的2.7倍。大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2012年以来,全省新增学前教育公办学位97.71万个,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5%以上。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高校达到8所,有146个学科入围ESI排名前1%。全力推动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2012年以来累计培养700多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实现技师学院地市全覆盖,在校生规模全国最大,共63.4万人,约占全国1/7,连续三届参加世界技能大赛,金牌数、奖牌数均居全国第一。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老年教育,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10.0年增加到2020年的10.92年。

  四是优医疗。着力强基层、建高地、促医改、保健康,加快构建“顶天立地”卫生大格局。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将人口大县的47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为县级医院,改造建设189家县级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488家乡镇卫生院和规范化建设1万间村卫生站。实施“登峰计划”,全面构建高水平医院发展体系,分批支持建设50家高水平医院、实现21个地市全覆盖,建设5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全省市域内住院率、县域内住院率分别保持在95%、85%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全面提升精神卫生、老年健康、妇幼健康、康复医疗等服务能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十年来广东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增加2.82岁、达79.31岁,位居全国前列。

  五是兜底线。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推进,养老、工伤、失业保险累计参保1.58亿人次,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和人群“两个全覆盖”,企业职工养老金逐年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190元/月,医保报销比例稳步提高。率先建立底线民生保障机制,选取6大类兜底民生事项形成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省财政资金近1000亿元。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保障水平,持续居全国前列。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将全省符合条件的44.98万户、9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00%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此同时,我省住房保障、老龄服务以及文旅等工作也取得显著成绩。

  接下来,广东将继续加大民生投入,突出保基本、兜底线,更加注重民生政策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中新社记者: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长期困扰广东的突出短板。请问这些年,广东是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还有哪些新的举措?

  王伟中: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求我们久久为功、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广东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既有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也有经济欠发达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广东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对此高度重视,付出大量心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经过深入调研,研究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将全省划分为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在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

  一是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谋划推进粤东城际铁路、广汕汕高铁、广湛高铁等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成赣深高铁、梅汕高铁、湛江吴川机场、韶关丹霞机场,有效改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条件。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1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达2367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7000万标箱,粤东粤西粤北与珠三角基本实现2小时通达。

  二是着力强化重大项目布局。根据各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珠三角核心区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支持沿海经济带打造绿色石化、绿色钢铁、海工装备等临海产业集群,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近五年660多个投资超10亿元的重大项目在东西两翼密集落地。比如总投资超过100亿欧元的湛江巴斯夫项目,目前已经通过巴斯夫公司最终投资决策,很快将全面开工,计划今年投资超过100亿元。

  三是着力优化公共服务配置。统筹超600亿元全面完成县、镇、村基层医疗机构改造升级,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建设18家高水平医院、3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新建8所高校,历史性实现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技师学院、高水平医院21个地市全覆盖,从人才、教育等方面强化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的支撑条件。

  四是着力完善协同发展机制。推动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各市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全面开展产业共建、基础设施对接、公共服务帮扶等合作。在此基础上,省里进一步推动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城市与湛江、汕头两个省域副中心建立“双核+双副中心”深度协作机制,支持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积极探索“托管制”、收益共享等新型合作模式,更好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对口合作走深走实。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探索完善区域合作新模式,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支持引导珠三角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有序转移;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也对这项工作作了安排。“政府推动”,主要是充分发挥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建设,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强化用地、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为企业到粤东粤西粤北投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企业主体”,就是充分发挥省属国企、珠三角市属国企、大型民企、各类外企和相关商协会的作用,充分尊重企业意愿,由企业自主决定是否投资、往哪里投资、向哪些领域投资。“市场运作”,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短期有效果、长期可持续和企业可盈利。“合作共赢”,就是既要有利于增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经济实力,也要为广大企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实现双赢。

  我们相信,只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一定能绘就新时代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壮美画卷。(南方日报记者吴哲、李凤祥、王佳欣、骆骁骅)

 
     标题导航
~~~广州“最美的书展”走进机关 百余种书籍展现设计和装帧之美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开幕~~~
~~~广州最佳赏月时间是翌日0时44分10秒
~~~
   第A1版:头版
   第A2版:非凡十年 广东答卷
   第A3版:非凡十年 广州答卷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听总书记的话
   第A7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深锐周刊
   第A12版:深锐周刊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视觉
   第A15版:生活周刊·地产·时尚
   第A16版:生活周刊·汽车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第ZSA13版:深圳新闻
最美图书 “悦”然纸上
交响音诗《千里江山》打头阵
今年中秋 “十五的月亮十五圆”
坚定不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走好新的赶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