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增强历史自觉 走好中国道路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

  田嵩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大家观察

  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指示我们,要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理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重大意义,要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汲取历史智慧和思想资源,为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建立历史自觉

  什么是历史自觉?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一个历史悠久、文明博大的国家,知道自己自何而来、向何而去,能够准确认识自己的文明源头、发展历程和独特优势,对于自己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历史坐标有清晰的定位,对于自己的文明前景有坚定的信念,这就是历史感,这就是历史自觉。

  回望人类文明的源头,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代中国是亚欧非大陆四大文明发源地。在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之间,这些区域先后独立地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从公元前3800多年起,中华大地上从西辽河、黄河到长江流域的广袤区域陆续出现了文明起源现象,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壮大、交流融汇之后,中华文明的根脉得以确立并日益繁盛,中华文明在不断的成长进步中积累起了实现超越和突破的巨大能量。

  在公元前800年左右,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高歌猛进的时代,这个时代被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是人类古典文明的源头和起点,是古代文明与古典文明的分界碑。在亚欧非大陆的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中,古巴比伦和古埃及都未能参与到轴心时代的展开之中,曾经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逐渐衰微,最终走向了灭绝。而发源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也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发生了文明灭绝现象,轴心时代的印度文明是在恒河流域再次孕育的文明。只有中国,从五千多年前文明的源头处一路走来,经历数千年的积淀、传承、交融、发展,在轴心时代迎来了文明的更新飞跃,并且从此昂扬光大,生机勃勃,绵延至今。

  冯友兰先生在1946年为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撰写的碑文中写道:“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旧邦新命”四个字,道尽了中国人对于中华文明辉煌之过去的清晰认识,以及伟大之将来的坚定信仰,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可久可大之道,体现的正是中国人的历史自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不忘来路,把握当下,坚定前行,这就是我们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建立的历史自觉。

  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汲取文化自信

  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

  中华文明从萌芽到壮大、成熟,绵延五千余年,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文明发展道路,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壮丽辉煌的篇章。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文明从先秦时代以来就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稳定成熟的价值观,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开放包容、穷变通久等。这些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也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品格,直至今日依然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核。也正是这些价值观,使得中华文明能够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通过不断吸纳新鲜血液实现自我丰富、自我发展;同时在遇到任何困难挑战之时,能够始终保持一种理性和韧性,通过不断的自我调适、自我革新,一次次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华文明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共同记忆”,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共同发展的根脉和灵魂。当前,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所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正在新时代背景下获得复苏,正在成为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巨大源泉和精神动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的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百年进程中,已经明确回答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向哪里去?”这一系列核心问题:我们是中华文明的当代传承者,我们从五千多年前的文明源头一路走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返本源而开新篇,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终将创造出新的文明中心和价值中心,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和人类文明的更新。

  泱泱中华,睿哲文明。中华文明是流淌于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大江大河,浩浩汤汤,历久弥新。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中国道路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生性关系,明确指出了中国道路自有其悠久文明根脉和深厚文化底蕴。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清晰地看到,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迅速接受马克思主义,坚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因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在多个层面上可以互通互释:共产主义社会与“大同”世界的图景可以等量齐观,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士大夫的家国天下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妙,共产主义道德与儒家“君子”的操守修养若合符节,“平等”“民主”的政治价值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入人心的“均贫富、等贵贱”“民为贵、君为轻”等政治主张完美对接。这些价值理念的互通互释,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文化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也正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迈入新的百年征程,我们更明确地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书记的深刻论断为我们打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五千年文明之间的历史通道和逻辑通道,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今天正在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密码就刻写在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文明血脉之中。中华文明之“精华”是中国道路的根源和内核,中国道路则是古老中华文明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激发之下续写出的新篇章。

  大道之行,源远流长。今天,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紧跟总书记 奋进新征程
   第A3版:要闻
   第A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5版:In广州 赢未来
   第A6版:In广州 赢未来
   第A7版:In广州 赢未来
   第A8版:In广州 赢未来
   第A9版:In广州 赢未来
   第A10版:In广州 赢未来
   第A12版:In广州 赢未来
   第A13版:In广州 赢未来
   第A14版:In广州 赢未来
   第A15版:大树底下听古仔17
   第A16版:都市新闻
   第A17版:产业·医药
   第A18版:经济
   第A19版:理论周刊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体育
   第A22版:文创·闲情
   第A23版:生活周刊·美食
   第A24版:生活周刊·旅游
   第DGA21版:东莞新闻
   第FSA21版:佛山新闻
   第SZA21版:深圳新闻
增强历史自觉 走好中国道路
深刻领会两个“永远在路上”
深化大湾区社保合作 携手打造优质生活圈
以优化的分配结构提振消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