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晚,2022年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圆满落幕。
南国书香节期间接连10天,书山与人海相拥,科技与人文交辉,主流与传统接续——30万余种图书,373个分会场,950位名家,1263场活动,1400万元文化惠民券,覆盖人群超5000万人。本土化、接地气、城乡联动、家国情怀、多元融合成为今年南国书香节的关键词。
本届羊城书展期间,全市实体书店、特色阅读空间办展面积超过70000平方米,展销图书逾20万种330万册,线下直接参与书展人次超过500万,线上触达人次近3500万,掀起书香羊城全民阅读的热潮。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波 通讯员 南豆
本土化 学者走到前台
“本土化”是本届南国书香节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很多平时深藏在书斋的专家学者,纷纷应邀走到了前台,用通俗的语言将其毕生所学介绍给普通读者,例如南国书香节首日,在广州楠枫书院作主题分享的两位年过八旬的老教授——黄天骥和冯达文,他们均是国内在其专业领域首屈一指的学者,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名人,普通读者并不熟悉。此外还有刚刚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大湾区作家葛亮、写作了《血脉》的作家陈启文等,这些本土名家在南国书香节上亮相,让本地读者感到亲切和自豪,在读书这件事上的带动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全省各地的分会场也纷纷盘点起自家的文化家底,在这个展台上竞秀流芳。例如东莞、清远、珠海、汕头、揭阳、潮州等分会场纷纷引进了当地非遗项目,在本地南国书香节现场展演非遗技艺、展示非遗实物、推销非遗产品、开展体验互动,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内涵与精美。本届南国书香节对非遗的展示,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春雷的话来说,就是“使书香节书香味更浓,传统文化更深入人心”。
接地气 新型阅读空间让阅读多样化
“接地气”是本届南国书香节另一个重要特征。开幕第一天,组委会在广州地铁里进行启动仪式,拥有多个阅读空间的广州地铁也成了本届书香节的分会场之一。在这个人流最密集,人气最旺的地铁空间举行书展活动,南国书香节在全国众多书展活动中“又吃了一次螃蟹”。
一些平时不怎么进入公众视野的场所,如社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通过承办书香节的活动,成了新型阅读空间,也使阅读更加多样化,吸引了更多的青少年读者参加。
家国情怀 凝聚奋进力量
“同饮一江水,共读一本书。”主题图书分享会和本土名家讲座是今年书香节的重点活动。今年南国书香节,全省275个“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出版物”展台,近3万册主题出版物,让不少读者驻足翻阅。以书为媒,南国书香节用书架起桥梁,向读者讲述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
《血脉》导读会上,作者陈启文生动地讲述了东深供水工程各个建设时期的艰辛历程,带领读者深刻领悟建设者群体忠于祖国、心系同胞的家国情怀;《向死而生》新书分享会上,作者曾平标打开湘江战役沉睡的历史,告诉人们信仰的力量;《广州传》《中山传》《潮州传》对谈分享会上,教授陈剑晖、刘卫国,作者叶曙明、黄国钦带领读者一同领略湾区城市民风的色彩:“重视乡土本来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城市传记有助于人们厘清个人与城市、家与国、传统与现代这三重关系。”
城乡联动 充实文化粮仓
孔子像下,琅琅读书声,孜孜勤学影;观背村里,袅袅丝竹音,悠悠书卷香。南国书香节今年首次在全省10个地市设立了27个乡村分会场,并在博罗、肇庆、兴宁、开平精心打造了四个各具特色的乡村分会场示范点,把“送文化”和“种文化”有机融合,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飞“阅”岭南,一座座爱“阅”之城成为南国书香节的生动“载体”。为呼应“2022大湾区·图书展”,广州的“出版政府奖”获奖图书展、珠海的“珠澳双城文学暨摄影展”、深圳的“声生不息港乐情深”黑胶展,将粤港澳三地历史文化串珠成链。汕头妈屿岛边,读者可以尽情“听风 听海 听你读书”;惠州西湖岸畔,东平窑陶瓷文化展吸引众人欣赏;韶关丹霞山下,“风度沙龙”阅读活动大受欢迎。城乡南北,上下联动、各展所长,书香气息氤氲了南粤大地的每个角落。
同时,南国书香节还走向纪念馆、影剧院,走进岭南书院、文化小镇,为阅读增添了不一样的艺术气息。“旗展东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历史”展、“最美图书”展、“非遗蜡染”展、电影历史展、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展……团一大纪念馆、越秀公园、友谊剧院、黄学增故居、星岩书院等文化场所,已成为读者和文艺青年阅读打卡的新胜地。
多元融合 赋能书香中国
南国书香节作为国内最早进行线上线下结合、文旅双向融合的书展,经过三年的探索,“上云+扩圈”转型路径清晰,书展产业正在构建新的增长曲线。
在乡村分会场上举办的各种读书活动,通过线上,让身处广深的市民也能感受到乡土阅读的清芬。大城市的人们可以通过南国书香节线上平台,观看乡村分会场直播动态,共同参与诗歌朗诵、民俗体验等活动,而身处乡间的读者,也可以实时接收一线城市的文化魅力。
“在公众号上,就可以观看名家直播,还可以用优惠券打折买到自己喜欢的图书。”这是今年读者的普遍感受。267场线上活动、与996场线下活动交相辉映:在直播间,刘震云、杨克、大冰、曹雪等名人名家与读者“面对面”畅谈创作灵感;在书店里,出版编辑化身主播达人,忙着靠博学带货;在手机端,网友读者争当答题小能手,参与闯关领购券活动。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让知识的厚重与玩乐的轻松相交融,在其间找到平衡的愉悦。
无论是“上云”还是“扩圈”,都离不开“人”的本位。今年书香节推出更多暖心服务:全省分会场超30万种图书全场八折优惠;开展“学习强国”APP多阶梯购书优惠活动;部分地市将读者购书纳入当地文化消费补贴;举办换书集市、 “你选书,我买单”活动;举办盲文图书展、盲人朗诵、残疾人公益读书会,发动社会各界向特殊儿童捐赠图书,让阅读福利覆盖更多人群。
书展,不仅是全民阅读的集中载体,更是社会进步的缩影机,透过它能清晰地感受到国家强盛、山乡发展、文化繁荣。从静态的书籍走向动态的文化生活,从城市的中心走向乡村角落,从粤港澳大湾区走向广阔世界,南国书香节一直在路上,向未来奋进。
大咖云集羊城书展
“家门口”享文化盛宴
本届羊城书展为广大市民读者奉上了一场精彩绝伦、遍地开花的“家门口”文化盛宴。庞贝、葛亮、曾大兴、费勇等大咖陆续空降广州购书中心,最美的书展、阅读嘉年华、广州诗词之夜、羊城换书节,以书为媒的活动精彩纷呈。活动上,有的人获得了心心念念的作家签名,有的人拍爆了手机的内存,有的人满载好物愉快而归。
庞贝等名家谈创作
真正走向读者的作品
有望具有长久生命力
作为2022年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重点活动之一,8月19日至21日,庞贝新书《乌江引》系列活动连续三天在肇庆、广州和珠海举办。接连三场的分享会让庞贝感受到读者渴望阅读高水平文学作品的热情。
庞贝表示,“这部作品呈现的是鲜为人知的秘史,但这绝非只是一场‘解密’。这是长征史诗的副歌,由此呈现的长征叙事便是一个崭新文本,而且具有文学意义上的质感和美感。这样的文本是能够真正走向读者的作品,也是有望成为一部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
羊城书展期间,讴歌广州人自己的故事,全景式呈现广州发展历程的“追梦之路:潮涌珠江向大海”丛书在穗首发。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介绍,这部丛书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和事件为纬,全面而深刻地展现广州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方面的变化;以人们日常生活的视角,围绕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讲述日常故事,来折射时代变迁。“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广州故事,也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深情记录。”
陈传席、董上德谈魏晋风骨
为“魏晋风度”去掉滤镜
在今年的书香节活动中,有关“魏晋风度”主题的图书吸引不少读者的注意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传席先生从北京赶赴广州参加《六朝画论研究》新书预售活动;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携新书《世说新语别裁详解》,先后在广州新华书店(北京路店)、学而优书店举办两场分享会,向读者介绍魏晋文坛“朋友圈”的趣事、历史。
董教授表示:《世说新语》满满的光环,阅读起来其实有一定难度。首先,文言文夹杂魏晋口语不是特别好理解,其中的名物、制度与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有隔阂。其次,《世说新语》的写作是碎片化的,每一则故事都是简单的片段,但它的背景又往往很复杂。很多人眼中的魏晋名士:喝酒、醉酒、敷粉、弹琴、长啸、清谈……但是用整体的眼光去看,你会发现这些历史上真实的魏晋名士,其实也会“选边站”——站曹魏还是站司马晋朝,有时是因为正义,有时则因为亲缘关系;会拼演技,行为艺术有时候是装疯卖傻,有时候是为搏出位积累名声入仕;还会以貌取人,例如才貌双全、“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圈粉无数,连政敌钟会也一度是他的粉丝。
曾大兴、费勇品“诗酒年华”
现代视角看李白、苏东坡
在“广州诗词之夜”活动上,广州大学文学地理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曾大兴教授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的身世与最后归宿”为题,深入阐述了李白一生的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曾大兴认为,李白对文体的选择,首先源于他对自由的追求。“他很少写五言、七言律诗,因为这种诗要讲格律,写起来不自由。他更多的是写五言、七言古诗,这是古代的自由诗。”对于自己的艺术风格,李白非常认可这样一个评价:“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澈,句句动人。”曾大兴认为,李白的诗文,都可以作如是观。
书香节期间,著名文化学者费勇携新书《作个闲人:苏东坡的治愈主义》与读者见面,从现代人的视角解读苏东坡。“现代人遇到过的种种困境或情绪问题,千年之前的苏东坡都曾遇到过。”费勇说,最终,苏东坡是凭借着一颗旷达而闲适的心消解了所有的磨难,活得通透、潇洒、自如。
针对许多年轻人所面临的苦恼,费勇引用苏东坡三句古诗词给出解答——“诗酒趁年华”“人间有味是清欢”“也无风雨也无晴”。人活于世,应该始终保持一种生命的自由状态,在任何时候都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感,是坐看云卷云舒的闲适从容,也是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豁达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