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甘于奉献 以担当坚守初心

扫码观看广州医师的风采
梁颖茹
黄超有
古迪
邱琇
王顺清

  策划:翁晓鹏、黎蘅

  文字统筹:张青梅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青梅、伍仞、肖桂来、何雪华、任珊珊、周洁莹、翁淑贤、王婧 见习记者徐依励 实习生黄靖、付悦、石哲林、李若南、马利娟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 血液内科主任 王顺清

  深耕20多年 让“再障”不再成生命障碍

  “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搏斗了30年,今年7月终于在市一医院血液内科做了移植,获得了重生的机会,谢谢血液内科的医务人员……”在日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举办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友会现场,42岁的黄先生(化名)向血液内科医护人员深深鞠了一躬。这种故事在血液科非常常见,众多经历生死边缘的患者在这里重获新生。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罕见的、可能威胁生命的原发性疾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和60岁左右的老年人。该病可分为重型(包括极重型)“再障”和非重型“再障”,其中重型“再障”(SAA)特别是极重型“再障”(VSAA)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90%会在短时间内死亡。

  “从1998年开始,我们科在‘再障’贫血诊治这个领域已经深耕了20多年。特别是这10年,‘再障’诊治发展十分快速。”作为血液科的带头人,市一大内科主任、血液内科主任王顺清自豪地介绍,如今来市一治疗的“再障”患者10年生存率达80%以上,儿童和青少年达90%。每年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重型“再障”患者超过150例,移植达100例,每年“再障”移植病例数和移植技术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012年8月开始,我们科在华南地区率先开展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和非血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MUD-HSCT),为很多没有同胞合适配型的重型‘再障’患者带来了新生的希望,取得很好疗效。”王顺清介绍,现在血液科每年接收初诊重型再障患者超过150例,每年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约100例,10年来救治了大量的极重型再障患者。

  “让‘再障’不再成为生命障碍”是王顺清进入这个领域时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实现了。“作为医生,看着这些患者能够很快地回归正常生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王顺清说。

  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妇女保健部主任、广州出生队列负责人 邱琇

  探寻健康成长秘密 10年5.2万个家庭入组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历快速城市化,这一代父母生活习惯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对他们孩子的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能从大数据中发现线索、进行干预,让孩子们更健康地成长?10年前,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开启了广州出生队列研究,入组了第一个怀孕的妈妈,如今累计已有5.2万个家庭加入。该院妇女保健部主任邱琇教授是项目的负责人,她和团队希望用数据回答上述问题。

  参与广州出生队列研究的妈妈在孕期和孩子出生后的数个时间节点,需要回到医院花大约20分钟填写一份调查问卷,还可以选择自愿留下血样、脐血等样本进入生物样本库。对参与研究的家庭,邱琇心怀感念;对这些家庭贡献的大数据,她常心存敬畏:如何从海量数据中识别真正的科学问题、医学线索并面向人群发声?

  有时候不同的条件对个体身心的影响微乎其微,只有靠日积月累的人群大数据才可能发现,因此,随访将持续到每个孩子18岁,需要研究团队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近几年,广州出生队列研究的一些重磅成果陆续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上发表。但邱琇认为,距离产出“大果实”还有很远,她希望细水长流,用20年探寻健康成长的秘密;她也期待更多的研究者一起参与,挖掘这个宝贵的科研“金矿”,造福更多人。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医学中心主任医师 古迪

  “天花板”是自己设的 鼓足勇气去打破

  回首这十年,古迪一直在尝试打破自己的“天花板”,在每一次尝试成功之后,他进入了另一片新天地。这期间的每一段经历,都让他更加明晰自己的方向。

  2013年,古迪经全国选拔成为首位中华医学会-英国皇家医学会联合培养的泌尿外科医生,通过考核,他成为第一位未在英国接受系统医学教育而获得英国行医执照的中国内地医生,打破了中国内地医生以前很难达到的“天花板”——以往,国内医生前往欧美发达国家进修,通常无法获得执业资格,往往只能在实验室做研究或是收集临床数据。

  “‘天花板’是自己给自己的,应鼓足勇气尝试去打破。”在英国,除了要过语言关,还得适应文化和医疗体系的差异,古迪拿出了十分的努力,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和培训,积极和英国同行交流,并以0投诉0纠纷的优异表现完成了所有工作。2017年,他申请到了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医院的工作机会,在与12个来自各国的医生们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机器人专职手术医生。到了2018年底,他已在3家英国的私立医院注册行医,并且在NHS(英国国民保健服务体系)公立医院一年完成2000例门诊的服务和150例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的培训。

  本着为祖国医疗事业贡献一份力量的初心,2019年,古迪回国加入广医一院。这里有钟南山院士带领的多个国家级平台,也有曾国华教授所创立的国际尿石症联盟所依托的广州泌尿医学中心。通过几代人接力,广医一院在国际泌尿微创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我很高兴能用更好的技术和更新的诊疗模式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回国3年来,古迪带领团队为超过5万名广州市民做免费的公益前列腺健康筛查,及时诊治了400多名前列腺癌患者,由原来患者主动求医,逐渐探索出社区和医院主动管理的模式。同时,他也将国外的机器人手术技术和前列腺癌诊疗路径与国内专家们充分交流。

  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腺体外科科主任、乳腺疾病诊疗工作室负责人 黄超有

  热情施诊暖人心 病人把他当亲人

  是什么支撑一名医者坚持下去?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腺体外科科主任、乳腺疾病诊疗工作室负责人黄超有给出的答案是:前辈们的榜样力量。他说,众多医学前辈身上那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病人的真诚、友爱和热情,都对自己影响深远,“是医者仁心的传承。”

  乳腺专科的特点,尤其是乳腺癌患者,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漫长的治疗期也使科室医生和病患结下很好的情谊。黄超有说,自己从医22年了,很多病人都把他当亲人而非只是一名医生。从一个人单打独斗到自己的团队不断强大,治愈了很多病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还有团队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一系列的荣誉,都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们是一个妇幼保健院,办院方向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守护区域妇幼健康。我们医院承担着整个番禺区乳腺癌筛查的培训以及转诊工作,通过前期不懈的努力、不断地深入基层推广,整个番禺区的乳腺癌筛查水平在近几年得到大幅度提高,其乳腺癌筛查的早诊率位居全广州市第一,对一个行政区来说实属不易。”黄超有说。

  时光磨砺,初心愈加闪光。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自己,黄超有选择“执着”一词。他认为,人做事要有信念感,一旦选择了,就要坚定地走下去。“认准了方向,你需要做的就是持之以恒地为之努力。医学更是如此,需要积累、沉淀。只有在你所工作的领域沉下心、俯下身,持续不断地努力,就能获得专业领域的深度与广度。”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医师、广州市大肠癌防控项目办主管 梁颖茹

  提升大众防病意识 愿做“看不见的医生”

  和大众印象中的“医生”对比,梁颖茹不太一样。她不看病,每天所做的工作更像是一名“项目经理”。她是一名公共卫生医师,来自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广州市大肠癌防控项目启动,她开始担任项目主管。为了更多地触达更年轻的人群,项目团队做了许多思考和尝试——免费筛查年龄下限前移至45岁;推出“肠探”小程序,风险评估随时随地都能进行;进企业搞活动,把大肠癌防控知识带到中青年人群身边……最近她还琢磨着要不要去学点传播学和营销技能。

  梁颖茹甚少接触到具体病人,她的职业成就感来自于各种统计图表中向好的数据。2015年-2021年,全市共有超过50万人参与了大肠癌防控项目的初筛。如今,这一项目已经在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定点医院从最初的30个上升到48个;全市有8个区对辖区内参与筛查者的肠镜检查提供费用减免。

  7年里,2.5万广州居民通过项目完成了肠镜筛查,其中 2500人发现了癌前病变;近700名发现大肠癌的患者中,有4成是在早期癌症时即发现;而假如不是参与筛查,可能不少大肠癌患者,直到中晚期出现症状了才会发现病情。某种程度上,项目帮助他们改写了之后的命运。


 
     标题导航
~~~
“最美医生”管向东:~~~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3版:紧跟总书记 奋进新征程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致敬,中国医师
   第A7版:致敬,中国医师
   第A8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要闻
   第A12版:大湾区观察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文化·体育
   第A15版:健康周刊
   第A16版:教育周刊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甘于奉献 以担当坚守初心
14次出征拯救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