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形影不离老两口,义剪铺子开在家门口

古稀夫妇社区义剪8年服务超4000人次,还时常为行动不便者上门服务
70岁的郭玉香正在理发。
每次义剪前摆出告示提醒街坊邻居。
2014年开始,老两口已经为超4000人次免费理了发,图为初期的理发记录本。
老两口热心参与各种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
81岁饶玲进的手艺得到街坊们的一致称赞。

  策划:江永忠、许芳  执行:赵东方、余靖  栏目主持:王晓云

  投稿邮箱:gzrbsyls@163.com

  务求真实、感人、励志,在寻常烟火气中体现精气神

  讲述平凡人的温情故事

  “穗月留声”栏目欢迎踊跃投稿或提供线索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 实习生石可(除署名外)

  人物档案1

  丈夫饶玲进,党员,81岁。年轻时是一名工程师,供职于广州机床工业公司,有3项发明专利。个性严谨,“理发如同在雕琢艺术品”。

  妻子郭玉香,党员,70岁。早年在老家务农,曾在理发店工作过。细心热情,擅长为老人和小孩儿理发,理完还会体贴地扑上爽身粉。

  每逢周六下午,广州黄埔龙华社区里就会出现一个“免费理发摊”,81岁的饶玲进和70岁的郭玉香夫妻俩忙活得不亦乐乎。他们手头上有一本记录剪发次数的手册,自2014年开始密密麻麻地记起,到现在已经“数不过来、懒得去记”。8年了,粗略算来,他们免费理过发的人已有将近4000人次。

  和善可亲

  爷爷的好手艺和奶奶的爽身粉

  风雨无阻。当时针指向周六14点30分,“免费理发摊”准会现身小区一楼大堂处,对着向阳的位置支起摊。一个蓝白相间的塑料工具盒,两把木质转椅及几张红色叠凳,就是摊上的全部家当。

  本周第一位客人早在门口翘首等待。看到饶玲进和郭玉香来了,71岁的崔传阁便往转椅上一坐,背部放松,双脚交叉,一派惬意的姿态。“老饶剪得很好,我每回都来这,他的手艺那是相当可以”,崔传阁的话里带着东北口音。在理发期间,两人一个南腔一个北调,熟稔地聊着天。

  另一张椅子是郭玉香为“顾客”提供专属服务的位置。她习惯于修剪女人和和小孩的发型,在闷热的夏天,她会在剪完发后用爽身粉轻扫老人和小孩的后脖颈。这种传统老式的方法唤起了旧日的回忆,小孩子也很喜欢这香甜的味道。

  饶玲进理发时的严谨程度就像在雕琢艺术品,每剪一刀,他的眼睛就透过滑落到鼻头的眼镜端详着,思索着下一步该落在哪里,整个人透着笔挺端正。郭玉香则更似春风细雨,比起造型,她更多考虑后脖颈头发长度与凉爽度之间的关系。面对90多岁听障老太,她边轻缓地用剃刀除去颈间碎发,边耐着性子大声与其交谈,像哄小孩一样,反复确认“顾客”心意。

  性格迥异

  爷爷的西装裤和奶奶的塑料拖

  夫妻俩的性格反差,从日常的穿着打扮也可见一斑。饶玲进偏爱蓝白浅格纹衬衫,纽扣一定扣到第二个,配着藏青色西装裤,踩着锃光瓦亮的黑色皮鞋。郭玉香则套着艳红色带商家标识的T恤,从家中随意趿一双拖鞋便出门剪发了。

  近期天气炎热,来大堂进行“半户外”剪发的人数不算多,如果碰上高峰期,一个下午老两口能一口气帮二十多人理发。帮衬“免费理发摊”的群体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最高龄者有90岁,最小才5个月,邻居们对二老的手艺相当放心。

  年轻人也会找他们当“御用造型师”。“有一次,有个年轻人对我说,‘叔叔,外面人剪不好,你给我剪最舒服’”,复述这话时,饶玲进的神情颇为自豪。

  不忘初心

  两位老党员的剪发记录本

  饶玲进和郭玉香并不是专业的理发师出身,但早年都有过理发经验。

  年轻时饶玲进是广州机床工业公司的一名工程师,还保持着3项发明专利。他曾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凤毛麟角的大学生,18岁就读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计量仪器专业,就是那时起,他在勤工俭学中学会了理发,经常帮同窗剪一剪。后来因工作原因一度奔赴四川,也时不时帮同事理发。退休以后,饶玲进来到龙华社区居住。早些年这带居住密度不高,公交车都只有一条534线路,理发店更少。有一次邻居路过他家看见夫妻俩在理发,就提议老两口在社区开个夫妻理发档。“但我们有退休工资,不求什么,看到邻居有需要就义务做吧”,饶玲进说。他们就是这样被街坊的热情推到剪发岗位上的。

  早在梅州农村老家生活时,郭玉香也在理发店干过一段时间。在义剪这件事上她和老伴一拍即合,“当时就想,行啊,反正还年轻。”饶玲进还自告奋勇,充当起第一位接受郭玉香义剪的“客人”。直到现在,他们的头发都是对方剪的,邻居们都说感受到了老两口相濡以沫的甜蜜。

  自2014年10月18日首剪开始,这对老夫妻俩便将剪发时间、人数等情况,记在一本“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笔记”手册里。他们二人都是党员,领到这本册子后,翻了一翻很受启发,也想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在这本剪发手册上,可以看到剪发人数一栏的数字随岁月变迁成倍增长。一开始还是逐次记录,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街坊对二人的手艺也很满意,来的人越来越多,忙起来都来不及记录帮多少人理发,后来只能简单估算。迄今为止,已经义剪了4000多人次。

  最初只是一时起意,不知不觉间免费理发摊竟然坚持了8年,成为了街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因事外出必须更改理发时间,他们会在家门口贴上手写的告示以示提醒;同样,“开张”的时间一样提醒到位。

  不言所遭不幸 唯念所受恩情

  老两口这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女儿还患有精神性疾病。所以60岁时,饶玲进本来应该退休了,但是为了帮补家用,还是返聘至75岁才正式离职。女儿的病情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言语中更多的还是感念居委的帮助。

  “刚开始是金峰园居委会,后来是龙华居委会,都对我们很关心。我们想着不能放弃理发,一做就做到现在。”他说,居委会除了帮他们申请每月1000多元的精神病患者监护补助和残疾人护理补助,还时时挂念两人的日常生活。如果遇到手机卡顿或者接到可疑电话时,他们都会帮忙,就连剪发的剃刀坏了,都是居委会帮忙添置的。

  社区有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及独居老人需要理发,在居委的联系下,两人总是义不容辞,手拎工具箱就上门服务。在龙华社区,他们经常会给中风的患者剪发,有时还会去旁边的金峰园社区义剪,剪发对象大多是成对的老年夫妇,有些甚至比他们还年轻。

  “我们这个年龄做不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饶玲进和郭玉香夫妇始终记住自己是老党员,日常除义剪外,他们还会帮助社区测量血压、举办亲子活动等。那本记录义剪服务的手册,还用“△”符号标记上曾参加过的活动。

  饶玲进的剪发业务,从广州拓展到老家梅州。作为大埔中学五九届校友会会长,他在探访生病的同学时,也时常会帮他们剪发。

  在两位老人的影响下,社区现在成立了夕阳红志愿服务队和雷锋志愿服务队,郭玉香还是雷锋志愿服务队的副队长以及龙华腰鼓娱乐队队长。举行音乐舞蹈汇演活动时,饶玲进就负责器乐区,两人的身影总能甜煞所有人。

  编辑手记

  八年相助情一生相知意,皆是润物细无声

  史铁生写过这样一句话,“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在两位老人相濡以沫的岁月里,在他们八年不曾放弃的坚持里,我们看到了这种生而为人的追寻与意义。

  不是为名,也不是为利。因为自己有时间有手艺,因为街坊有不便有需要,他们就把义剪这件事一口应承了下来,并一鼓作气坚持了八年。在付出的同时就是收获,八年间,老两口一定在这种被需要与被肯定的互动中找到了自身存在的某种价值。而他们不求回报的义举在潜移默化中必定也感染到他人,进而润物细无声般,蔓延到社会生活的无数细节中去。

  两位老人温情相守、相互扶助的生活方式也显现在诸多细节里,一个做娱乐队队长另一个就去管乐器,一个想义剪另一个拍手支持。八年里共同做着一件事,一辈子共同守着一个家;就算遭逢逆境也是不怨怼不暴戾,只求付出不图回报。在这对古稀之年的老人身上,笼罩着温暖动人的人性光彩。(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晓云)

 
     标题导航
~~~古稀夫妇社区义剪8年服务超4000人次,还时常为行动不便者上门服务
黄楚平主持召开省人大常委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
~~~王荣出席并讲话
~~~
~~~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3版:紧跟总书记 奋进新征程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致敬,中国医师
   第A7版:致敬,中国医师
   第A8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要闻
   第A12版:大湾区观察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文化·体育
   第A15版:健康周刊
   第A16版:教育周刊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形影不离老两口,义剪铺子开在家门口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以法治助力广东省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广东政协港澳青年人文交流基地揭牌
广州市举办广州街坊·最小应急单元建设现场会
“越秀杯”红色主题漫画展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