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三代“收买佬”传奇

收买佬们在地摊出售各种收藏品。
伍炳亮
雷锦均
雷伟亮
梁锡雄
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里展示的收藏级精品黄花梨家具。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文生

  “收买烂铜烂铁,收买酸枝家具……”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江门、广州、中山、东莞、佛山等地,出现了大批“收买佬”。他们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行走在多个城市,翻山越岭收购民间的旧家具、古董、废品,再出售给国营供销社。

  “收买佬”曾被认为收入不高,只能勉强糊口。然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中有不少人脱颖而出,为社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经过40多年奋发进取,昔日的“收买佬”,有的成为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有的成为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的成为各类企业的负责人;在网络时代,他们积极转型,不少成为了“网红”。如今他们在各自领域里,发光发热,传承着祖国灿烂的文化。

  源起:

  走街串巷收旧货办市场

  在广州城区,昔日有一班“收买佬”大军,他们行走在荔湾区长寿路、恩宁路、文昌路等地,他们入民居、走市场,以独特的眼光专门收购“废品”。江门台山的伍炳亮就是这些大军中的一位,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伍炳亮从江门台山市骑着自行车,行田埂、过渡口,历经10多个小时来到了广州西关,住的是几角钱一晚的旅店,与广州老木匠交流收购酸枝旧家具,这一来一回就是10多天。

  不少珠三角“收买佬”留在广州,广州西关有了长寿路、文昌路等地的古旧市场。 江门是中国著名侨乡,在20世纪初,五邑华侨在海外谋生发展,大量侨汇流入家乡,加上不少华侨攒下丰厚家底后衣锦还乡,大量侨资除了用于建设碉楼、洋楼、侨村、学校、图书馆等设施外,还用于搜罗海内外各式奇珍,如西洋的摆钟、南洋的玉石、中国的瓷器书画及古典家具等。经过岁月的积淀,这些珍宝都成了古玩文艺品。改革开放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珠三角大批“收买佬”走向侨乡大地,在江门古玩交易市场“淘宝”。

  在这些“收买佬”的推动下,1989年10月,江门开办了专门的旧玉器、古董市场,至1997年发展最为鼎盛,经营种类有古钱、古画、古董、古陶瓷、古旧家具以及一些邮票、古书籍、旧书信文件等,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古玩爱好者前来“淘宝”,使江门成为省内第二大古旧货物交易市场,而众多的“收买佬”,告别了走街串巷生涯,扎根在大型古旧交易市场里面。

  现状:

  三代“收买佬”各有成就

  记者了解到,时至今天,江门的古玩交易已渐渐扩展到中心市场、堤西路、幸福新村、新会花鸟古玩市场等地。每逢周五、六、日上午,大批“收买佬”从珠三角各地来到这里开展古旧货物交易;而在同一时期,珠三角很多城市的古玩交易市场呈现“后来居上”势头。如广州西关古玩城、中山三乡镇的古旧家具大市场以及四会、汕尾的玉石交易市场等。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部分“收买佬”在各地市场沉淀下来,而一部分却不断奋斗,如今各有成就,在三代“收买佬”中,从八十年代出道,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的“收买佬”,许多已经成长成国家级、省级大师、博物馆馆长,而第二代在上世纪90年代出道的“收买佬”,不少已经成长为非遗传承人、企业家。

  随着电商兴起,越来越多市民加入“收买佬”行列,单是在江门,已经发展到2000人以上,与当年走街串巷不同,如今他们的出行方式发生变化,他们开着小汽车,四处收旧货,他们还开设了电商、抖音进行交流,他们除了收购古董、红木家具、文玩等之类,还收购一些时尚的健康产品,如沉香、老陈皮等。他们在各个收藏界行业中,成为领军人物。

  人物故事

  【第一代】伍炳亮:

  一条长椅不了情

  近日,江门台山市伍炳亮荣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伍炳亮是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委员会执行主席、第一届轻工“大国工匠”、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伍炳亮1974年开始从事红木家具收藏工作,1987年建立了自己的古典家具工厂,在传承、借鉴明清古典家具精华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伍氏风格的宫廷式家具作品。1979年至今,伍炳亮致力于明清家具收藏、研究以及设计制作,制作、改良和创新设计了一批红木家具精品。多件作品先后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收藏。

  谁能想到,这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从“收买佬”起步。伍炳亮向记者讲述了40年前走街串巷的经历。

  “年轻时常常半夜三点钟就骑着自行车,从台山连赶十几个小时,跑一百多公里到肇庆、广州等地,搜寻古旧家具,然后又将收到的东西拆散了绑在自行车上,披星戴月地拉回来。实在骑不动了,就找一处地平草软的山坡,铺一块尼龙雨衣,睡上三两个小时,然后再赶路。在广州西关地,白天穿街过巷,上门收购城里人的明清家具,晚上睡在同乡那个窄得不能再窄的家中那张吊在客厅半空的破床上,这一收就是四年。”

  在“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里摆放着1300多件(套)海南黄花梨、越南黄花梨精品家具,每一件都有一个故事,其中一套广作清末民初的“老红酸枝镶大理石双狮戏球雕刻长椅”勾起了伍炳亮回忆。1982年一天晚上,他收到同行消息连夜赶往广州去收一条要价3500元、雕刻精细的老红酸枝长椅。“当时从台山到广州要经过两个汽车渡轮,再经窄小的泥沙公路,车程就要九个多小时。”几天后,他便将长椅出手,短短几天赚了500元。机缘巧合,25年后他再次将此长椅收入囊中,他倍感开心。

  【第二代】雷锦均:

  从“收买佬”成长为古典家具企业家

  一套唐装,一双布鞋,一辆单车,这是红木老行家雷锦均走街串巷收购民间老家具的标准装扮。他30多年行走全国各地,还在家乡办起了一家“和兴红木厂”。

  “博物馆”门口摆放着一辆“凤凰”牌自行车。雷锦均告诉记者,这辆自行车是上世纪80年代末在深圳的免税商场买的。“我用了150元外汇券买的。”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雷叔便开始与同乡骑着这辆自行车,走街串巷收“宝贝”。30多年来,雷锦均骑着这辆自行车走南闯北,从台山至新会,从新会到肇庆、广州、佛山等地,甚至到了海南、湖南。

  走进雷锦均100多平方米的收藏室里,从旧瓷器、老邮票、旧钱币到老红木以及各种越南黄花梨、酸枝家具等,应有尽有。门口的博古架上,摆满了记载着侨乡百年沧桑史的生活物品。

  “这几年,很少在外面跑了,专心在家里制作红木家具。”记者了解到,雷锦均几十年来收购旧家具,十分熟悉从明代到清代各种红木家具的款式,近年来,他把几十年收购的海南黄花梨、越南黄花梨及大红酸枝收集起来,按照传统拆装款式,精心打造各种红木家具,受到了红木爱好者们的欢迎。

  【第二代】雷伟亮:

  从“收买佬”到岭南文化传播者

  “草根”出身的江门棠下镇的村民雷伟亮,今年61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奔走于全国各地,专收代表各地民俗风情的藏品。30多年来历尽艰辛曲折,收藏了8万多件反映全国各地特别是岭南地区民俗风情的藏品,办起了江门首家民间民俗文化博物馆。三层共5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外加两个操场,免费向市民开放,传播岭南文化。

  “刚开始做民间收藏是为生活所迫。收藏的物品,卖给广州、佛山等地的收藏者,后来对岭南地区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理解后,萌发了开设岭南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念头。”雷伟亮说。“五邑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博物馆里,有着19世纪台山金山阿伯带回来的“金山箱”“煤油灯”等物品。据雷伟亮介绍,这些五邑地区的文物,记载了当年台山人出国谋生,艰苦创业后来又落叶归根,建设故乡的历史,体现了五邑文化及侨乡精神。

  目前,江门市蓬江区民俗文化博览馆又以共建共享的形式,成立了三和岭南古民俗文化教育和实践基地,走出一条村镇与私人博物馆合办党建和文化传承基地的新路,雷伟亮也从一名“收买佬”成为一位岭南文化的传播者。

  【第三代】梁锡雄:

  网上讲述收藏老陈皮故事

  在江门市新会区圭峰山“永镇山门”的牌坊对面,有一间名叫“雍雅堂”的陈皮收藏馆。陈皮收藏馆共300多平方米,摆满了新会不同年代,各个产区的陈皮。

  陈皮收藏馆的主人名叫梁锡雄,是个曾叱咤江门收藏界和饮食界的响当当的人物。上世纪90年代,是梁锡雄经营饮食业最辉煌的年代,那时他意气风发,在江门市区及新会区经营多间老字号餐馆并开始收藏新会陈皮。“当时江门最为出名的一道菜式是陈皮鸭。”梁锡雄说。

  说起这些“宝贝”来历,梁锡雄说,这是他从2000年开始,在新会梅江村、东甲村、天马村、茶坑村走街串巷收藏而来的。印象最深的是在10多年前,梁锡雄在新会东甲村里看到一户人家正在改建旧房,把原来建于20世纪60年代瓦砖屋拆除。梁锡雄敏感地意识到会有收获,果然,他在大厅夹层里发现了一包30多年的产于新会东甲村的老陈皮,足有3斤重,他赶紧买下。

  如今,梁锡雄仍然开着汽车,在江门走街串巷收购老陈皮。另外,他还开通了抖音,把每天收购老陈皮的经历记录下来,成为江门地区的新“网红”。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粤韵周刊
   第A8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要闻
   第A12版:都市新闻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广东
   第A15版:视觉
   第A16版:文化·体育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三代“收买佬”传奇
揭阳神泉二海上风电项目“电能心脏”就位
凤铝新兴工业园开工
汕汕铁路汕头湾海底隧道开启海上注浆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