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书卷气,亦抚凡人心。有年轻人为爱立志读书,有打工者获得远行之力,还有父子在除夕岁寒时相伴夜读——这一切,发生在东莞莞城一家24小时公益书吧里。
俗语云“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这家公益书吧同样“零门槛”:全天候开放,看书、借书无需登记,甚至允许“不还书”——前提是得把图书转借他人而非私藏,没有约束,全看读者个人素质和好书同享之心。
东莞人的素质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从2018年启用至今,公益书吧的藏书“越借越有”,至今已超3200册图书和数千册杂志,年轻人既是借书的主力,更是捐书的主力。正值暑假,昨日又有50多人来此读书和自习。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谢英君
小小便笺 浪漫告白
“等我成为更好的人,我会回来找你,希望那时,你还在那里。”这张告白便笺被不具名的主人小心翼翼藏在心意墙一角, 如今它成了24小时公益书吧的形象符号之一,很多书吧老读者都听说过这个故事:
2019年6月,一名男生喜欢上了一位在此看书的女生,他没有打扰对方,选择了先去奋斗提升自己,把希望留给未来。三年过去,他是否如愿不得而知,但——通过读书“成为更好的人”,这个信念打动了许多人。记者现场采访时,志愿者们特地将这张告白便笺指给记者看。
这里是东城西路39号鸿福大厦的临街铺,隔壁是一家以人文教育为主题的书店——尔遇书店,书店与书吧同时创立。
公益书吧面积60平方米,24小时空调开放,现有3200多册图书和数千册杂志,涵盖文学、传记、历史、社科等专业。从儿童绘本到世界史,书架上都有。
如果说“知识就是财富”,这里无疑是一个大门敞开的藏宝库。在这里看书、借书无需登记,每本书都不设编号,想借悉听尊便,看完可以还回来,也可以转借给别人,书吧欢迎借出的书一直“漂流”,不鼓励读完私藏家里束之高阁,但也没强制要求归还(也无记录),全看读者素质。
记者在书架不起眼处找到一本小笔记本,上有读者自己写的“何时借了哪些书”,许多留言补有备注,笔迹相同,时间多在一两个月后,内容都是——“已还”。
目前正值暑假,每天超过50人来此读书和自习。新读者翻开前人的书,新便笺覆盖旧人留言,阅读之乐从未改变。
除夕之夜 父子共读
2021年的除夕夜有点冷,晚上十点多,志愿者黄凯回到公益书吧取东西,惊讶地看到一对父子在读书。孩子大概四五岁,安安静静坐在书桌旁,听着父亲朗读童书。
“今晚除夕呢,您怎么还带孩子在这儿?”“哈哈,小孩昨天在这里看了故事书,还有几本没看完,说什么也要来继续看。”那位父亲的笑容让黄凯印象深刻,采访中他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这个故事。
公益书吧的故事还有很多。
2019年9月6日,书吧的桌子上忽然多了几本书,上面贴了张小纸条:“刚收拾完行李,发现我借的书还没有还,临走之前来还书,像是探访老朋友告别。我真的很喜欢这里。在这座城市,工作变得得心应手。”
看到纸条的是六度公益负责人小勇(该公益团体志愿者协助整理书籍),当时就追了出去,可惜已不见对方身影。小勇回忆说,看留言内容,还书的人应该在东莞经历了一番锤炼,并通过读书历练了心灵,获得了奔赴远方的力量与勇气,在临行前特地来跟书吧和这座城市告别。
读书使人进步,志愿者黄凯也是这么想的。他是公益书吧最早一批志愿者之一,从念初三开始,迄今已有4年。这个暑假,他经常来公益书吧帮忙——早早赶到书吧把图书整理好,晚上做完清洁才离开。
他喜欢读书,高考成绩不错。今年9月份,他就要到华北电力大学读大一了。
众人“抱柴” 越借越有
2018年,公益书吧与六度公益团队开展合作,由六度公益团队的志愿者协助整理书籍等。
六度公益负责人小勇回忆,书吧刚开张时大家都很忐忑——有人会响应捐书吗?书会越借越少吗?没多久,他就接到电话,有位高中生小梁说要捐书,“请派车来取”。
这趟收获让人喜出望外,图书装了8大箱,足足超过300本,都是成色很新的文史类书籍。小梁同学的留言是:“这些书需要更多人来读,我捐的书有人在看我就很满足。”
黄乐珉也是最早一批捐书人,现在是中山大学大二学生,捐书时还在念初中。黄同学记得一个细节:开张那会儿,公益书吧“挺空的”,自己捐了300多本书,基本上是名著、小说、人文社科类书籍、科普读物,一下子把几个书架填满,“还是很有成就感的”。黄同学念的是环境科学专业,保持至今的读书习惯对其学业很有帮助。
捐书不仅仅限于个人。东华中学的孩子们曾自发筹款1000多元买了一批新书送来,东莞某机关单位也响应书吧读者需求,捐了一批党史专著。现在,国内一些出版社会定期向公益书吧捐赠书籍,这都是图书的“源头活水”。
“书越借越少”的担忧没有发生,公益书吧如今还能支援山区图书室。前不久,公益书吧与清远浸潭镇培侨学校合作,捐了1000多本图书,帮助该校建设图书角。这批图书都是“重复捐赠多出来的”,正好转赠给山区的孩子们。
东莞的这间公益书吧,成了知识传递和爱心传承的火种。
学子苦读 终有回报
有趣的是,公益书吧成了年轻人的“备考打卡地”,心意墙上满满的便笺,有一多半是为考试加油的祝福语——“我们峰顶相见,一定会考上中大的!”“来这里自习要拼一把,武大中大,等我!”“虽然这次考差,但努力终有回报,加油!”
8月8日上午10时,正在广东财经大学读研究生二年级的王铭轩来了,他带着一本关于证券法学的书,计划学到晚上回家。王铭轩是去年发现这个好地方的,他说在家会松懈,公益书吧氛围好,“能够让自己更自律。”
另一张书桌旁,学医的江卓权戴着耳机上网课,他所在的医院即将进行专业考试,一个月前,他就到公益书吧备考。选择这里的理由也是“氛围好,不容易分心”。他会在这里待一整天,两餐在附近解决。
“老读者”赵若愚几天前也回公益书吧,他高兴地看到如今公益书吧环境装修得特别好,年轻人能在这自习。赵若愚是公益书吧最早的一批读者,还跟同学一起捐过书。他回到书吧给小读者们做了一个分享会,关于高考、大学生活、电子专业和初高中学习经验。
赵若愚表示,希望公益书吧可以一直传承下去,吸引更多爱看书的人前往汲取知识。读书何用?他认为是“享受读书的乐趣,不断充实自己,拓宽生命的厚度”。
赵若愚说这句话特别有说服力。他考上了清华大学,目前就读于电子工程系,准备升大三。做分享会那天,他也看到了心意墙上学子们的加油宣告。其中最醒目的一张便笺上写着:“一起去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