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开始怀念“儿时的味道”,萌生了在都市家中、天台种植果蔬、花卉的念头。他们体验将种子播撒进土壤,经过除草、驱虫、采摘后,吃上自给自足蔬菜的滋味,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幸福感和成就感。
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几位心中怀有田园梦的“都市农夫”,他们中既有建筑设计师、退休老人,也有稚气未脱的小学生。回归菜园,在泥土的芬芳中挥洒汗水,是他们告别都市喧嚣、亲近大自然的一种简单而快乐的方式。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影报道
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中,人们与大自然渐行渐远。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有限的空间内开辟一方良田,将田园搬入城市。
2022年夏天,广州市海珠区02PARK创客公园香港青创公司物业楼顶,杨工正在“空中菜园”里拨弄卷心菜,检查内叶是否包裹了虫卵。她笑着说,这一片菜园如同自己的孩子,从设计到购买种子、土壤,再到种植,自己都全程参与。看着眼前熟练地干农活的她,让人难以相信她是一名建筑结构工程师。
杨工所供职的建筑师事务楼顶有一片300平方米左右的天台区域,为了将天台空间充分利用起来,杨工从市场搬来营养土,并从老家购买了新鲜种子,在天台种上了各式各样的无公害时令蔬菜。如今,蔬菜的月产量达30斤,不少同事闲暇时会去楼顶看看蔬菜长势,大家还能不定期地在天台进行团建。
同样在海珠区的自家天台开辟绿地的还有退休老人黄盛林。与种植果蔬不同,作为海珠区庄头村花农的后人,二十多年来,他所培育的素馨花开枝散叶,逐渐形成天台上壮丽的“素馨花海”。每年的5月至12月是素馨花的盛开期,六旬老人黄盛林每天要花上数个小时在清香四溢的素馨园中忙碌。连日来,广州市持续高温。面对“大烤”,黄盛林每日在烈日下浇水三次,默默守护着天台素馨花的袅娜与幽香,为了照顾它们,他已不记得自己多久没有出过远门,“它们好像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在广州的黄埔区,77岁的刘奶奶同样积极地建设着自己的小菜园。退休前她是一名掌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的高级工程师,做事认真踏实,这样严谨而务实的精神亦被她用在了种菜上。她用十几年的时间打造出的菜园犹如一个有机生态农场——番茄、青瓜、豆角、芦笋、胡萝卜、番薯叶、茄子、辣椒……这位老人种植蔬菜不单纯是为了收获吃食,而是践行一种实现蔬菜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我的孩子说:‘你不要种那么多好不好,你种那么多没有用。’我觉得挺好的,给别人尝尝新鲜,自己也开心。只要是亲手种的,大家都会喜欢。”刘奶奶的皮肤被太阳晒得有些黝黑,她笑眯眯地说,自己一摸泥土就心情愉悦,很享受看到植物发芽、长高的过程。“秋天的时候拿个小板凳坐在菜园里,一边除草、移苗,一边晒太阳,感觉身体都变好了。”
在刘奶奶看来,蔬菜是资源型的财产,能够让自己健康生活的品质得到保证。由于种植蔬菜种类非常齐全,她已经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无须再去菜市场买菜了。
还有数不清的果蔬、花卉,默默地在各家各户的院落、天台上生长,崇尚绿色、回归自然已然成为都市人的共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