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闲时间,廖小连经常会在东莞市塘厦镇龙背岭广场的大榕树下唱着客家山歌,当地不少乡亲也跟着她一起唱,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廖小连是塘厦第二小学的音乐教师,她还有另一个身份——第三代客家山歌传承人。
值得一提的是,塘厦客家山歌于2010年被东莞市政府列入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塘厦镇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3个。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塘厦镇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全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近日,东莞市委宣传部开展“文化强市·镇街文化巡礼”活动,组织媒体走进塘厦镇,了解该镇在公共文化、群众文化、文化精品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直建
客家山歌第三代传承人正在培养小传承人
塘厦镇龙背岭广场的大榕树下是当地村民乘凉休闲的好地方,有人唱山歌,有人闲聊天,还有小孩子在打闹嬉戏……廖小连是这里的“红人”,榕树旁的龙背岭村史馆里有客家山歌以及这位第三代传承人的详细介绍。
客家山歌以四句板为主,由4个乐句组成,结构工整对称。偶有五句板结构,歌词为七字五句,曲调是四句板的扩充。客家山歌用塘厦腔演唱,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滑音、倚音等装饰音。
早在2002年,廖小连就开始学习梅州兴宁客家山歌的演唱技巧,并自学梅州其他地区的客家山歌,能熟练演唱梅州各地的客家山歌。2019年,廖小连师从塘厦第二代客家山歌传承人郭妙玲老师,学习塘厦客家山歌的唱腔和曲调,能熟练用客家方言塘厦腔调演唱各类塘厦客家山歌,掌握所有曲调中的颤滑音、倚音等装饰音,从而使塘厦客家山歌旋律变得回环多韵、委婉动听。从那年起,廖小连多次去龙背岭社区采风,并收集、整理塘厦客家山歌歌词资料。2021年,她联系镇文广中心工作人员,到龙背岭社区录制塘厦客家山歌传承人叶粦香等人共12首演唱视频,积极为塘厦客家山歌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
龙背岭是塘厦镇的一个客家自然村落,客家山歌传唱已有百年。作为盛行于田野山间的歌唱艺术,塘厦客家山歌在长期的发展中既包容了其他地区的特点,也形成了自己的唱腔、曲调和唱词风格。2010年5月17日,客家山歌(塘厦镇)被东莞市人民政府列入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作为第三代客家山歌传承人,廖小连不仅带动乡亲们在广场唱客家山歌,还积极推动客家山歌进校园,指导学生唱山歌,她开设的“小梅花”塘厦客家山歌班已培养出41名客家山歌小传承人。
镇级文化活动蜕变成“国字号”品牌
如果说塘厦客家山歌唱出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那么塘厦镇的群众性品牌文化活动——“同饮一江水”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则唱响了普通人的梦想,成为数十万劳动者的圆梦舞台。
2017年,刚来东莞不久的李静第一次参加“同饮一江水”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由于准备得不够充分,最后的成绩有点令人遗憾。李静是学音乐教育的,有了首次参赛的经验积累,两年后她卷土重来。2019年,经过海选、周赛、月赛、季度赛等重重考验,李静入围了年度总决赛,并拿下冠军。
“没有门槛,只要热爱唱歌就可以登上舞台。”李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同饮一江水”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贴近群众,是普通百姓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重大平台,对她而言,更重要还在于通过比赛结识了很多喜欢唱歌的朋友,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制作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我非常感谢这个平台,我也希望跟我一样有梦想的人,要大胆地去追逐。”
“同饮一江水”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创办于2006年,原名为“越唱越红”歌唱大赛。2013年,基于其独特的文化惠民效果,当时的广东省文化厅将此项活动推广到全省,并更名为“同饮一江水”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
大赛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6届,是数十万人的圆梦舞台,累计1200多场次活动输送到基层,受惠群众超过1000万人次。从最初的东莞市塘厦镇专门服务外来务工人员的一项文化活动,发展成为如今覆盖整个广东省的大型歌唱比赛,“同饮一江水”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每年在全省12个地级市同时铺开。2021年,全省12个赛区20多个地市共完成了初选56场、周赛34场、月赛12场、全省季度赛1场和年度总决赛1场,吸引怀有音乐梦想的参赛选手超4000人。
16年来,“同饮一江水”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不仅发掘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平民歌手,还得到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先后荣获“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品牌”、“全省群众性文化活动优秀品牌”、广东省“特色文化品牌”等称号。
塘厦龙形拳入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说到文化传承,就不得不提塘厦龙形拳,今年,塘厦龙形拳正式成为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形拳传承基地位于塘厦镇莲湖社区,龙形拳第三代传承人林效明每天晚上都在这里教拳,学生的年龄多在六七岁到十二三岁之间,目前在此学拳的学生大概有20多人,每年都不断有新学员加入。
龙形拳是广东省的地方传统拳术之一,19世纪末期由惠州汝湖人林耀桂首创,除了在我国珠三角地区以及香港、澳门有着不小的知名度外,在东南亚以及部分欧美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该拳术是以意导形,攻守合一的传统南派拳术,既有拳出生风、刚劲暴烈的凶猛,又有松沉缠黐、抖弹冷脆的内劲。
塘厦镇龙形拳主要分布于莲湖社区。1937年,林耀桂在东莞市清溪林氏族人的引荐下,来到塘厦镇莲湖村开馆收徒,林国祥、林多寿等人成为第二代传人,后来,林国祥、林多寿等人培育了林效明等第三代传承人。2014年,龙形拳入选东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林效明被评定为龙形拳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在东莞市塘厦镇文化服务中心和莲湖社区的支持下,龙形拳传承基地建立,这里共培养了80位龙形拳爱好者。2020年,塘厦镇文化服务中心牵头组织,将龙形拳传承到塘厦实验小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林效明在该校开展龙形拳进校园活动,免费为师生传授龙形拳,深受好评。目前,塘厦龙形拳的传承保护已形成政府指导、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多层次保护体系。
培育新的品牌
实现文化惠民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和魂。塘厦镇在奋力打造“东南门户、产业重镇”,建设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强镇的道路上,紧密结合本镇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公共文化、群众文化、文化精品等方面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塘厦镇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个:塘厦舞麒麟和龙形拳;市级非遗保护项目3个:塘厦客家山歌、塘厦盒篮编织技艺、传统红木家具制作技艺。该镇还制定了《塘厦镇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推动各社区打造特色村史馆、特色文化品牌,建成了林村村史馆、蛟乙塘村史馆、诸佛岭村史馆、石鼓村史馆4个不同特色村史馆。
接下来,塘厦镇将着力在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上下功夫,在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上下功夫,稳步推进非遗保护利用、传承发展,制定镇级非遗管理条例,设立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更好地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继续抓好文化品牌建设,塘厦镇将继续发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职能作用,继续举办好敬老月、文化精品周汇演、创业者文化节等文化品牌活动,广泛走进社区、工业园区、企业中开展,进一步发掘本土特色文化、打造文化新亮点、培育文化新品牌。同时,举办好“火柴盒”东莞城市艺术Time活动、“同饮一江水”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推动公益培训、惠民演出、展览等活动进一步向基层下沉,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