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里的中国
据新华社电 (记者王立彬)2022年8月7日20点28分57秒,农历七月初十,立秋。
作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的“立”即开始,“秋”乃禾熟,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意义重大。今年是“晚立秋”,让人们对农业丰收有更多期待。
作为华夏先民的伟大创造,指导农事的重要工具,节气以“农夫心里似汤煮”的农业生产为中心,而非以“王子公孙把扇摇”的闲适生活为中心。农谚有云:“七月立秋样样收,六月立秋样样丢” “早立秋,满山丢”“早立秋,灰溜溜”。因为如果农历七月“晚立秋”,不管夏收作物还是秋收作物,都有足够的生长时间和热量,长势好、产量高;而如果是农历六月“早立秋”,天气很快转凉,作物生长时间和热量不充足,长势受影响,产量跟不上。品读这些农谚,可以体味其中饱含的中华农耕文明“顺天时、讲地利、重人和”的大智慧。
烈日酷暑,汗滴禾下,农事尤其辛苦,正应了《春秋公羊传》中的名句——“劳者歌其事”“秋后一伏”,对谁来说都难熬,但对农民和农业来说却十分宝贵。立秋是秋季的开端,意味着庄稼开始结果孕籽,从南方到北方,立秋前后是“双抢”大忙季节。从拖拉机到无人机,虽然越来越多现代工具取代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力,但四季流转不会变,这方水土不会变,现代农业生产仍浸润着农业生产者的无数汗水和心血,仍然暗合着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在迫切需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当下,我们更要在立秋之际,表达对辛勤耕耘在农业战线的万千劳动者的敬意和礼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传统农事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生产规律、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具有科学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价值。认识立秋,感受立秋,体验立秋,就是触摸农耕文明的根须,从生生不息、春华秋实的文化之根获取永不枯竭的动力。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十分重视立秋,因为这是通往金黄丰收季节的开端。从立秋开始,“秋处白秋寒霜降”,从中国农民丰收节到中秋节,每一个节气节庆,都承载着“共说此年丰”“粮稳天下安”的美好希冀,都是穿越时空贯通古今、对中华农耕文明和劳动人民的一曲赞歌。
立秋难见秋 暑热仍未消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叶卡斯)昨天20时28分57秒,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夜晚观天时,市民能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天干“申”(西南)的方向。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
一般来说,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要到8月中旬入秋,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快到新年元旦了。统计显示,江南、华南以及川渝地区常年立秋期间高温日数在4天以上,重庆、江西、福建、浙江、湖北等地的部分地区可达7天以上。
不过,从立秋开始,天气还是会渐渐凉下来。中国天气网1991年至2020年的气象盘点大数据显示,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全国平均气温开始从逐步升高转为下降。从我国常年夏秋季各节气平均气温演变图上可以看到,立夏到大暑气温一路升高,大暑达到顶峰,立秋时节的全国平均气温迅速从大暑的22.4℃降到21.2℃,跌到夏至前的水平,之后,全国大部日渐凉爽。
具体到广州,立秋距离气象意义上的入秋还比较远。“气候季节划分”规定,入秋要满足连续五天的滑动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小于22℃。立秋时节广州的常年平均气温较小暑和大暑时节下降0.2℃,但仍达28.7℃,常年高温日也还有3.3天。在广州,立秋节气仍是货真价实的酷暑时节。
若以气温法来划分季节,广州多年平均入秋的日期为11月9日,最近4年(2018至2021年),广州进入秋季的日期分别是:10月29日,11月6日,10月18日,10月17日。
今年进入立秋节气后广州天气大体上还是很炎热,其中今天以晴热为主,天气仍不稳定,午后部分地区有雷阵雨。8月9日到13日,可能受热带气旋和热带辐合带影响,降雨相对明显。8月14日后又渐转晴热。
夏色收 秋声动
据新华社电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事实上,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俗话说:“热在三伏”,立秋往往还处在中伏,要真正感受到秋高气爽,我国大多数地区要等到白露前后。“秋后一伏”,这一段时间还是比较“难熬”的,对农民和农业来说也是宝贵的。
俗话说:“晚立秋,热死牛”。今年是晚立秋,虎年可能会遇见“秋老虎”,怕热的人自然更喜欢“早立秋,凉飕飕”。
说起立秋养生,民间有“立秋”这天“贴秋膘”“咬秋”等习俗。其中,“咬秋”也叫“啃秋”,是指在立秋日多吃西瓜,以求解暑防燥。秋季适宜人体进补,立秋后一段时间内暑气仍盛,湿度也很大,人们会有闷热潮湿的感觉,再加上夏季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油腻,宜食清热健脾、利湿润燥、滋阴润肺的食物,如银耳、百合、香蕉、梨等。(记者王立彬、朱筱、王珏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