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三百件版本穿越数千年

广州国家版本馆“中华版本概览”展示中华版本的演变历史
胡正言主持雕印的《十竹斋书画谱》,创造性地运用饾版和拱花印刷技艺,堪称印刷史、版本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西汉南越国木简
翰墨园刻六色套印本《杜工部集》
中华版本展品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摄
粟特文书信
扫码“云”观展

  广州国家版本馆设置四个常设展览和三个专题展,联袂打造世界级中华版本文化展示窗口。常设展览之一“千秋写印 华夏有章——中华版本概览”,以中华版本形态嬗递之序,从版本源流、材质更新、技术进步等角度出发,展示中华版本的演变历史,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岚(署名除外)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凯珅、王安蕾

  近300件版本呈现

  中华版本数千年发展史

  作为四个常设展览之一,“千秋写印 华夏有章——中华版本概览”展览位于广州国家版本馆文沁阁负一楼展厅。该展区以“穿越数千年的版本变形记”为展陈概念,提取代表性的中华版本形态为元素,从甲骨、竹帛、纸书到多元的数字化媒体,全过程、全景式呈现出一幅生动的中华版本发展概览图卷。

  据介绍,广州国家版本馆“中华版本概览”展览甄选了中国历史经典版本,形象生动阐述版本的概念,展示中华版本的发展历史,彰显其承载的文化传承、文明永续、民族复兴的时代价值。主办方希望通过展览,能够让观众了解中华版本是什么,经历了哪些形态的演变,深刻感受到中华版本所承载的灿烂文明,树立民族自信,传承中华文明。

  本次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通过近300件版本展品,呈现数千年来中华版本的演变历程、文化内涵。漫步展厅,中华版本博大精深,从第一部分“镌刻成文”开始,以版本的早期形态“文字的产生”为切入点,记录和展现了中华版本的雏形——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汉字体系,因而也标志着能释读的中华版本正式形成。

  时间见证历史,伴随着刻写材料的变化与发展,以及篆书、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变,中华版本的形态逐渐丰富,承载和见证着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由萌芽而生长,乃至枝繁叶茂。

  多媒体技术

  让中华版本“活”起来

  展览利用多媒体和物联网技术,提供沉浸式、情景式的藏品信息展示。步入展厅,能即时体验到第一个多媒体展项“传世”。展项通过浮雕与投影相结合,展现版本早期形态的发展演变。“传世”以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为理念,设计星空穹顶,展现版本在中华穹庐下的土地上诞生发展;以“长河”为概念,设置垂直方向蜿蜒的艺术装置,其中依次内嵌各时期的各版本形态,体现早期版本铭刻以传世的特点。

  在位于第二部分展厅的核心展项“承扬”与“传世”相呼应。地面设置LED矩阵,通过矩阵运动呈现印章、碑刻、雕版、活字版;与仿纸卷弧幕联动,播放影片呈现相应的印制图像,体现印刷术的发展变迁对于传播文化的重要性。

  “雅集图”展项旨在营造古色古香的书籍典藏空间,并于空间的中部位置打造门窗造型LED屏展项,动态演绎明代画家谢环作《香山九老图》。据了解,文人雅集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艺形态,中国传统诗书画的名篇佳作多是文人雅集的产物,“香山九老”便是著名的雅集题材之一。画作长卷在LED屏上缓缓展开,原本静态的画面有了生气。同时在画面中出现多种版本装帧形态,让观众一睹中华书籍版本的多种装帧形式。

  在“中华版本荟萃”板块,3D与体感互动技术相结合,打造中华版本数字多宝阁,生动展现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各类版本资源。屏幕上流动呈现中华各类版本资源的三维形态,观众走近,即可通过手势点选各类版本,查看详细信息。

  巡展中华版本

  广东重点版本

  西汉南越国木简

  有“岭南第一简”之称的西汉南越国木简,是南越王宫的记事档案。该批木简出土于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的水井内,简上文字数逾千,内容涉及籍册、法律文书等,是南越王宫的记事档案,是记载南越国历史文化的珍贵版本。

  《大宋新修广利王之碑》拓片

  记录了宋朝在广州首次设立海上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并任命了主管的官员,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广东诸家套版印书

  以骆氏翰墨园本最著名,见存者亦最多,骆氏翰墨园所刻套印本开本敞阔,套印精准,用墨上乘,开卷悦目。翰墨园刻六色套印本《杜工部集》是中国刻版印刷史上套印颜色最多的书籍,正文用墨色印,各家评语分别用紫、蓝、朱、黄、绿色印,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和文物价值。

  文字刻石

  文字刻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后世石刻文字形式多样,有石鼓、碑、碣、摩崖等,其中以碑的形式为多。石刻文字数量巨大,既能反映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又是中华版本早期各形态中延续至今的一种形式。此外,石刻文字往往以篇章的形式整体呈现,对于后世的雕刻印版来说,有着更直接的启示作用。

  拓片

  拓印是用染料将硬表面上的文字图符捶印复制到纸张上的技艺。作为一种文字、图像的复制工艺,拓印和雕版印刷技术也很相似。它启发人们,只要将正向凹字改为反向凸字就成为雕版印刷术了。其产生年代应不晚于南北朝,最早应用于碑刻的拓印,后来发展到可以对所有凹凸反向的器物上的文字、图形进行拓印,并一直应用到今天。拓印品——拓片,也成为中华版本中一个特有的品类。

  套色印刷

  套色印刷指印一部书或一页书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一般多为黑、红两色。我国套印技术源远流长,最早用于印布帛,北宋的纸币“交子”就使用套色印刷。宋代以后套印技术逐渐应用在书籍印刷。至明代,书籍多色套印技术达到了高峰,出现了由浅及深、由淡到浓地进行逐色套印的短版印刷和无色印刷的拱花技艺。

  中华版本是什么?

  中华版本,是指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各类载体及其生产、制作、传播、应用的相关设施设备、技术工艺,涵盖古籍、善本、文献、出版物,以及各种图片、拓片、手稿、稿抄本、印版等多种形态,共包括十大类型。

 
     标题导航
~~~广州国家版本馆“中华版本概览”展示中华版本的演变历史
~~~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6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7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A8版:浪漫七夕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大湾区观察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文娱·体育
   第A15版:健康周刊·百科
   第A16版:健康周刊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FSA14版:追热点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三百件版本穿越数千年
陕西:争当时代弄潮儿高质量发展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