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以来,广东省出现了罕见的持久高温天气,而山东省济南市则因为试行集中供冷“出圈”,两者都成了网络热门话题。实际上,广东早在2004年就开始提供集中供冷,目前广州珠江新城、广州大学城、广州万博中央商务区、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地区都实施了集中供冷。
集中供冷有何优点?是否能够大范围推广?普通住宅是否能享受集中供冷?区域集中供冷价格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建筑、能源专家和供冷企业负责人,他们一致认为,目前在中央商务区推广集中供冷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专家表示,近年全国掀起一股集中供冷项目建设热潮,越来越多的中央商务区和工业园区上马区域集中供冷项目;不过,集中供冷并不适合无差别推广,现阶段而言,居民区使用分体空调的费用比使用集中供冷要低。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伟良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伟良 实习生 陈千一
集中供冷并非新事物:
广东2004年已有区域集中供冷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联合国环境署哥本哈根气候中心研究员陈卓伦曾为深圳前海、广州珠江新城、珠海横琴新区等区域集中供冷提供设计咨询服务,近年来作为技术团队负责人,代表联合国环境署在近20个发展中国家推广低碳高效的区域供冷供热项目落地实施。
陈卓伦说,区域集中供冷并不是新鲜事物,在国外已经有较为成熟的体系,像加拿大、美国、新加坡、阿联酋和日本等国家都实施了区域集中供冷,迪拜棕榈岛全岛都是集中供冷。而在国内,主要是大城市的中央商务区会进行区域集中供冷,目前广州大学城、广州珠江新城、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珠海横琴新区、重庆江北城CBD、武汉光谷软件园、南京南部新城等地区都有已建成或正在设计、施工的集中供冷系统。
据悉,广州大学城从2004年开始集中供冷,广州珠江新城从2010年开始集中供冷,深圳前海从2016年开始集中供冷,这些区域目前主要采用冰蓄冷技术。冰蓄冷技术主要利用夜晚用电低谷的时候由冷站开始制冰,白天用电高峰时冷站融冰成水,通过连接区域内建筑的网管,将冷水提供到终端,风机盘管将冷水化为冷气向终端用户输送。
集中供冷优势:
减少白天电力负荷 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与传统自建中央空调相比,集中供冷有何优势呢?采访中专家和供冷企业都提到可减少高峰用电的电力负荷。广州珠江新城能源公司总经理滕林介绍,广东省发改委2017年颁布了相关文件,提供了6.5:1的峰谷比蓄冷优惠电价政策,此举非常利好各类蓄冷技术的应用。在政策出台后,在省内落地的区域集中供冷项目无一例外的大规模应用了蓄冷技术。
陈卓伦介绍,像新加坡滨海新区的集中供冷采用大规模的冰蓄冷技术,通过对制冷设备用电的移峰填谷,用电峰值可降低约30%;滕林介绍,珠江新城核心区最高可削减14000kW的峰期电力负荷,极大缓解了区域电网的迎峰度夏压力;广州大学城投资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大学城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段单次最高可为广州全市降低峰值电力负荷40000kW;深圳市前海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建平表示,前海区域集中供冷,10个冷站全部建成以后,与传统常规空调相比,可以削减前海区域内约120000kW电力峰值负荷,相当于少建一座220kV变电站。
可创造就业机会
陈卓伦认为,集中供冷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例如目前在国际广泛采用的Cooling as a Service (CaaS),能够激发各类型投资者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并将公共基础设施节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分配给用户。“国外很多地方都将集中供冷定义为公共服务,就像自来水、用电等一样,并可以创造大批的就业机会。”
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采访中,专家和相关企业也提到集中供冷在节能减排上的“威力”。滕林介绍,珠江新城核心区集中供冷由于取消了配套冷却塔,用冷建筑物周边的温度、噪声、空气等环境质量大为改善,提升了建筑物的商业价值。
滕林介绍,珠江新城核心区集中供冷项目4万冷吨的总装机容量,即可满足区域内6万冷吨的用冷需求。此举可削减超过2万冷吨的制冷设备和配套的供电系统,反溯到这些设备设施的生产过程,还可减少大量的能耗及碳排放。而随着制冷主机的减少,也同时削减了约10吨的氟利昂充注量。滕林表示,珠江新城的集中供冷一年预计能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3983吨,相当于572亩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傅建平介绍,前海区域10个冷站全部建成以后,与传统常规空调相比,每年可节约1.3亿千瓦时的电,可节约1.6万吨标煤,减少12.3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5000亩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万一遇故障也能持续供冷
此外,陈卓伦介绍,大部分的集中供冷站都有两路市电供电,冷站基本不会断电。“一般主干管网都有泄漏监控系统,若被破坏马上可反映到区域供冷系统的控制中心,运营方可马上组织措施补救。加之空调供冷会有滞后性,万一遇到管道被挖断,集中供冷的大楼的冷水还能持续供冷一段时间,终端用户不会感受到管道故障带来的不便。”
未来集中供冷将是趋势
中央商务区、工业园区更适合推广集中供冷
有专家表示,集中供冷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并不适合所有的地区。如集中供冷管网、设备投资成本较高、回报期长。傅建平介绍,前海能源的冷站多年来都是亏损运营,直到2021年才开始扭亏为盈。
广东省能源研究会智慧区域能源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牛冰长期从事区域能源集中供冷站、工业园区、物流园区规划咨询与工艺制冷设计、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改造研究、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专项改造研究工作。她表示,广东省的高温天气较长,有必要在容积率高和负荷密度大的规划新区、商业集聚区、工业园区推广区域性能源站。
集中供冷符合“双碳”要求
夏季是用电高峰期,牛冰表示,如采用冰蓄冷、水蓄冷等储能技术设置集中能源站,采用柔性用能,将有效缓解白天工业园区的用电负荷。“目前集中供冷在苏州工业园有示范项目,越来越多的工业园和TOD、CBD采用集中能源站的方式进行能源的综合利用。”牛冰表示,如今能源是行业的风口,集中供冷在模拟运算上相对于分散建设空调系统会更加低碳,但实际运行效益是由整个供冷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牛冰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区域集中供冷、供热与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将是一种趋势。“全国多地在上马集中能源站,不仅符合‘双碳’的要求,又能减少能源污染,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不赞同无差别推广”
滕林介绍,目前广州除了珠江新城核心区和广州大学城实施集中供冷,还有广州万博中央商务区也实施了集中供冷。而今年9月随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学,广州又将多一处集中供冷区域。他表示,区域集中供冷行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近年来到珠江新城核心区集中供冷项目参观考察的同行日渐增多,国内出现了一股集中供冷建设的热潮。不过他认为,区域供冷的实施需要严谨科学的前期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必须立足于专业机构经过科学分析得出的数据,不能靠拍脑袋一拥而上。
傅建平也认为,集中供冷要考虑周边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区域内建筑的使用规律和特点,做论证研究后才能做进一步考虑。“无差别推广集中供冷,我个人是不赞同的。”
普通住宅区能否集中供冷?
专家:住宅集中供冷条件目前还不成熟 分体空调成本更可控
集中供冷在工商业领域不断开花结果,那能否也在普通住宅中大范围推广使用呢?
陈卓伦表示,与商业项目一样,住宅项目的集中供冷也需要提前规划,如果后期改建,会存在较大的困难。他告诉记者,普通住宅项目实施集中供冷目前并不多见,此前上海有部分高端住宅实现了集中供冷,但都是在规划之初就考虑使用的。“对于已经装修好的住宅项目,集中供冷需要加装风机盘管及相应的冷冻水供回水管道、用户控制器以及电源等。”
“在普通住宅推广集中供冷需要一个过程。”陈卓伦表示,居民住宅各家各户使用供冷的时间不一致,而且家庭用户的供冷时间相对较短,系统使用效率较低,一般不适合采用集中供冷。“建议从中高端住宅楼开始试点集中供冷,再考虑大范围推广。”
至于普通住宅供冷费如何收取,陈卓伦表示,若定价过低可能会导致用户节约能源意识淡薄,但若是费用过高,能源单位可能会遇到收费困难等问题。“普通住宅集中供冷,合理的定价机制很关键。”
牛冰则认为,对于普通居民住宅采用集中供冷,虽然全国也有一些地方在推行,但相对而言,普通居民住宅的能耗相对较低,用时不稳定,加之能源费用的计算和收取等因素,目前大范围推广还有一定难度。“普通居民住宅,实际情况是各家各户买空调产生的费用更低。”牛冰说,目前来看普通住宅用的分体空调更节能、成本更可控。她表示,相较于北方集中供暖的刚需,南方的集中供冷是一种舒适型的需求,可以考虑优先在高档小区推广,并做好项目成本效益分析。
前海、珠江新城住宅不集中供冷
在实际运行中,前海、珠江新城并未将区域内的普通住宅纳入集中供冷范围。傅建平认为,集中供冷适合办公、酒店、商业等有规律使用冷气的用户,而住宅的冷气使用相对分散,并且住宅会有一定的空置率,影响集中供冷的规模效应。他指出,电价是集中供冷使用过程中最大的成本,集中供冷执行的是商业电价,而住宅执行的是居民用电,两者有较大的差距,若各家各户自行买空调,在电价上可享受到居民用电的优惠,因此使用成本上更低。
滕林则表示,现阶段珠江新城还未有住宅项目应用集中供冷,主要原因在于其开发规划阶段中并未按照使用集中供冷进行设计,而建成后的改造难度和成本较高。“普通住宅内部不具备中央冷水系统,如果增设这部分设施会增加建设成本。”
建议:
发挥引导监管作用 制约供冷企业靠垄断赚取暴利
傅建平介绍,近些年全国各地新开发区都对集中供冷较为关注,前海常常会接待来自不同地方的考察团。他认为,集中供冷需要把政府、供冷企业、用户三者的关系处理好,发挥各自的责任。
傅建平解释,集中供冷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一个区域只能有一家供冷企业。“政府需要发挥监管作用,制约供冷企业依靠垄断赚取暴利。”对于供冷企业,则要通过专业能力提供可靠、稳定的服务;而用户要服从规划使用集中供冷。傅建平介绍,前海的集中供冷在规划时就引导用户使用集中供冷,把接受集中供冷作为土地出让的条件之一。而目前广东一些有意上马集中供冷的地方也在借鉴该模式。
傅建平认为,集中供冷需要地方政府的引导,比如在土地出让、报批报建阶段就要求拿地企业接受集中供冷的条件,将集中供冷做成公共基础设施。他表示,很多资本关注到集中供冷,但这需要政府进行监管,不能让“捞一把就走”的资本进入集中供冷的领域,要设定20年~30年的长周期规划,保证供冷企业能盈利,但也不能让供冷企业赚取暴利。
滕林表示,目前集中供冷还没有行业标准。现行的暖通空调行业的标准暂时没有对集中供冷形成完整的覆盖,导致增量项目的实施和评价缺少参照标准,对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不利;此外他表示,缺乏清晰有效的顶层设计也会导致供冷企业与用户无序博弈,成功项目的经验难以复制。
陈卓伦则表示,区域集中供冷不仅需要顶层设计,还需要提前规划、预留土地以及网管的铺设等,因此光靠市场不行,需要政府发挥整体规划及市场引导的功能,适度地介入。
终端用户集中供冷费用高?
企业:区域集中供冷全年“一口价” 有物业公司执行分时段定价
相比传统中央空调供冷,享受峰谷电价的集中供冷是否价格更低呢?一些写字楼终端用户反映集中供冷价格偏高,但相关供冷企业表示,冷费全年不分时段“一口价”,但物业公司会分时段收费,从而产生高冷价。
按照前海管理局的规定,供冷价格不能高于用户自建冷站的制冷成本,被纳入公用事业管理。傅建平介绍,前海集中供冷实行两种模式收费。第一种模式是“初装费+冷量使用费”两部制收费模式;第二种是受开发商、物业公司委托,提供空调末端运营服务模式。
在第一种模式中,初装费就是接入费,向区域内各建筑的开发商收取,冷量使用费向楼宇的物业公司收取。“接入费按照各建筑的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面积收取,按照每平方米115元-125元-135元三档进行收费,对应的冷量使用费为0.58元/千瓦时-0.57元/千瓦时-0.56元/千瓦时。”傅建平说,前海的冷量使用费相对其他集中供冷区域较低,而且前海集中供冷的初装费一般是用户自建中央空调机房费用的70%左右。但傅建平说,他们提供给物业公司的价格并不是用户使用的最终价格,物业公司要在供冷单位的基础上增加运营费用和利润,才是最终用户的冷价。
傅建平透露,之前一些终端用户反馈冷价高,是因为物业公司执行的差别定价,如物业公司在加班的时间段对终端用户收取较为昂贵的供冷费用。傅建平说,实际上前海供冷单位的冷费是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执行一口价。对此,前海管理局也介入物业公司和租户之间的协调,并最终促成物业公司和租户达成和解。
滕林也介绍,对于部分终端用户反映冷价高,是因为写字楼实施的两费制空调收费模式。“在自建制冷系统的建筑内,正常上班时间的空调费并不高,而在加班时段,加班供冷需要安排人手操作制冷机等设备,从而产生额外的电费和人工成本。”
滕林强调,珠江新城核心区全年任何时段的供冷收费均为同一个价格。目前珠江新城核心区的集中供冷收费原则是“一部制”收费,即按月根据用户的实际用冷量进行收费。“经过统计,绝大部分建筑物的物业单位缴付的用冷费用分摊到该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后,集中在7元~10元/平方米/月的范围内,低于广州地区以自备制冷系统模式管理的甲级写字楼的空调收费标准12元~14元/平方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