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铭刻英雄故事 致敬百岁老兵

广州开展“八一”走访慰问将关心关爱送到百岁老兵身边
呼春仪
林生
黄河清

  百岁老兵们在战火纷飞中奋勇前进,也在沙场硝烟中用热血守护祖国山河,他们的经历就是一部爱国奉献的“鲜活教材”。

  不忘峥嵘岁月,传承红色精神!今年“八一”百岁老兵走访慰问活动启动以来,广州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四级联动,历时一个月总行程近千公里,向全市37名百岁老兵送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问候,对他们为祖国所作的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

  据悉,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已建立走访慰问百岁老兵常态化机制,依托各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对百岁老兵时时关怀,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服务准。关爱百岁老兵已成为羊城新风尚。

  文/张丹羊、邱晓婉

  图/邱伟荣

  呼春仪:“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走进广州市白云区水利局离休干部呼春仪的家中,映入眼帘的是客厅墙上的一幅军装照:白发苍苍的他身穿老式军装,佩戴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右手高高举起敬了一个军礼。走过烽火岁月的枪林弹雨,见证了祖国日益繁荣昌盛,这位百岁老兵军帽上的红五星依然鲜亮。

  1947年7月,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原第45军135师403团1营2连的一名战士。次年10月,锦州战役打响。“在火车站附近战斗时,敌人和我们激烈交火,我带的手榴弹都用完了,对方还有手榴弹投过来,其中一颗手榴弹在我身后爆炸了,我们二排用三挺机枪才解决问题,我被担架抬下了战场。”由于在作战中表现英勇,打了不少漂亮仗,呼春仪在伤势痊愈后被提拔为排长。随后不久,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解放锦州后,呼春仪随所在的部队南下,先后参加平津战役、广西剿匪等。由于身体不好,“很瘦、体重才45公斤”,他于1952年就地转业,投身地方建设。

  在广州,呼春仪先后任江高镇镇长、太和供销社主任、和龙水库工程总指挥、白云水利局电排站站长……无论岗位如何变动,他始终都有一个信念:“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在未实现机械化的当年,和龙水库是如何修建起来的?“全靠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力量。当时,周边近10个公社的村民都领了任务,近8000人一起努力才完成。”呼春仪说,挖土、运土、爆破……最壮观的时候,几千人一起在工地上干活,喊着号子,干劲很高,有时日夜开工。

  作为和龙水库工程总指挥,呼春仪带领着几名助手一起,要操心几千人的吃住问题。修建过程中,为了提高施工效率,他还通过以前的老战友找来几辆卡车帮忙运土方。那几年,呼春仪几乎“钉”在了和龙水库工地上,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收尾工作完成。即便离休多年,他心里仍然惦记着和龙水库。和龙水库参加评优了、水质稳定提升了……这些好消息都让他开心不已。

  “我不承认自己有功劳,我只是实实在在做事。党的关心和爱护,让我从一个穷小子到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说这话时,这位百岁老兵笑得眉眼弯弯。

  林生:一颗子弹“长”在骨头里70余载

  盛夏的午后,在广州市荔湾区西华路附近,年逾百岁的林生从住处缓缓走下5层楼梯。因为左腿微瘸,老人家走得很慢,有时还要歇一小会儿。

  他的左膝曾经中过子弹,骨头里嵌着好几块弹片,至今未取出。左膝上方还有一道长约10厘米的“沟”。这处伤痕和弹片是在四川富林的一场战斗中留下的,已经陪伴了林生70多年。

  1949年11月,28岁的林生跟随部队一路南下,奉命追击敌人至四川富林一带。“当地好多山,我们顺着山坡一路追击敌人。”对面山头的子弹射来时,林生正在爬山。“砰”的一声,一颗子弹射入了他的左膝,他应声扑倒在地。“子弹射入后就爆开了,裂成了几片……好痛,当时没有止疼药,就简单敷了药包扎了一下。”

  “行进路上,遇到好走的路段战友们用担架抬着我,崎岖的路段都是战友背着我前进的。”林生回忆说。因为伤情较重无法行走,跟随部队前往湖北休整后不久,他于1950年回到了广州。养伤期间,林生入读广东省革命残废军人学校,也正是在那里他把自己的名字由“林耀根”改为了“林生”。

  “我是番禺沙湾人,最初当兵只是为了能吃饱饭,那时候饿得捡香蕉皮吃,也没什么文化。”林生说。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东北参加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等,并于194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打仗时好艰苦的,当年我们还是年轻人,有得吃就吃。见到有吃的,就用随身带的(军用)口杯装起来,当作备粮。有时候要翻山越岭去完成任务,山很陡,经常爬着爬着就有人摔了……”提起70多年前战场上的一幕幕,林生感慨道,“并肩作战的战友有的牺牲了有的受伤了,现在想起来我还是很难过。”

  战场上一次次出生入死,有没有感到过害怕?“我们是军人,没什么好怕的,冲锋号一响,大家都向前猛冲。”提起那段烽火岁月,这位百岁老兵的眼里闪着光。让他感到遗憾的是,因为六级伤残,他未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原来,他在广州养伤时,所在部队休整后回到东北,不久后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我也想尽一分力,要是腿没受伤就好了。”几十年来,这句话他和家人说了无数遍。

  黄河清:一波三折投身革命,保家卫国永无悔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对已届103岁高龄的老兵黄河清来说,在他日常哼唱的军歌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可能是哼唱频率最高的一首。一枚“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的背后铭刻着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黄河清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42军126师跨过鸭绿江,成为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战士。那时,他30岁出头,在冰天雪地的战场上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

  “我年纪大了,有些细节想不起来了。”今年八一建军节前,黄河清感慨地说,“我们126师376团在东线阻击敌人,那时候我们刚解放,武器装备上不占优势。一次在东线一座大山战斗时,我们就挖工事,在山洞里藏起来,敌人来一个我们就打一个。”

  每一场战斗都很艰苦,每一场战斗都是生离死别。硝烟弥漫的战火中,黄河清的脚曾经受过伤。在他看来,从上战场保家卫国的那一天起,自己早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1919年9月,黄河清出生在四川省梁平县(今重庆市梁平区),出生后没多久就失去了母亲。“那个年代家里的日子过得挺苦,父亲在他们兄弟三人中是最小的一个。后来,兄弟三人先后都被抓去当壮丁。”小儿子黄泽平说,父亲早些年曾跟他讲述过其当年投身革命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我最后偷偷跑出来了嘛!”黄河清接过话茬,脸上绽开了笑容。据黄泽平说,黄河清被抓去当壮丁后,几次寻找机会想逃脱,但都以失败告终,又被抓了回去。“最后一次逃跑出来时,他遇到一位好心人,对方带着他一起去到了解放区,后来找到革命队伍,就这样参军了。”

  朝鲜战争正式宣告结束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陆续撤回国内。1957年,黄河清转业到了广州市公安局工作。“我父亲辗转去过几个单位,最后在省委办公厅信访处离休。”黄泽平记得,“以前在家看到战争题材的影视剧或纪录片时,父亲都会跟我们讲一讲当年战斗的故事,说打仗很辛苦、也挺艰难,要我们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专题

 
     标题导航
~~~广州市天河区爱心企业“足球小将”项目助力山区孩子圆梦
~~~广州开展“八一”走访慰问将关心关爱送到百岁老兵身边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
   第A3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
   第A4版:紧跟总书记 奋进新征程
   第A5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国际
   第A9版:产业·医药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理论周刊
   第A12版:理论周刊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文创·闲情
   第A15版:生活周刊·美食
   第A16版:生活周刊·旅游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元宝女足”是大山里的骄傲
铭刻英雄故事 致敬百岁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