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大湾区动力
刚打开笼子,一只样子呆萌、体形壮硕的中华穿山甲便如“离弦之箭”般往林子里跑去。这是今年年初,广东省、韶关、乐昌市林业部门和相关野生动物救护机构共同在乐昌市杨东山十二度水省级自然保护区举行的一次穿山甲放归活动。近年来,我省在韶关、河源、东莞、潮州等地均发现了穿山甲的洞穴。
中华穿山甲种群“复苏”的过程,正是广东以重点物种保护带动其他物种的普遍保护,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发展的缩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目标既定启新程,击鼓催征稳驭舟。作为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韶关依托“以生态兴产业、以产业促生态”的发展思路,走生态与产业双赢的新型林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了“特色经济林基地、竹木精深加工、林下经济、森林生态旅游”四个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为大湾区经济发展筑牢了绿色发展根基。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赖金艳、黄凯辉、谭玉玲、龙全明
林下
有群“娘子军”绘出特色经济“风景画”
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近日来到始兴县最远的乡镇隘子镇满堂村黄竹塘。在村民官贵娟的林下灵芝种植基地里,一群农妇正在给山地撒石灰。“我们撒点生石灰给土壤消毒,待到灵芝‘宝宝’种下去后才能健康成长。”
官贵娟是土生土长的隘子镇满堂村人。2010年,官贵娟从村民手里流转了山林500多亩,开始尝试种植灵芝。“我们村山林茂密,一贯有靠山吃山的传统,因此第一年的尝试就很成功,这让我们有了信心,扩大了种植规模。”她们在大山深处,走出了一条“制种+生产+销售”的产业链条化发展之路。
“曾经有一个网上的订单,一单就达一万斤,收入前景十分可观。”经过11年的发展壮大,官贵娟的林下灵芝种植基地成了广东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目前灵芝种植规模扩大至500多亩,年产灵芝干品1万斤。
官贵娟还成立了“祥源农副产品合作社”,吸纳周边富余劳动力131人,户均实现年收入1.2万元。“这里面有不少员工都是留守农村的中老年妇女。出去打工不好找工作,留在山里收入微薄。在合作社里,既能照顾老小,又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如今,官贵娟的专业合作社正在“雄心勃勃”地扩建养猪场,种植鸭稻米,发展木耳、蘑菇等林下食用菌。她也成了当地有名的“巾帼致富带头人”。
始兴县是全国闻名的林业县,森林覆盖率达77.77%,当地探索出了一条特色林下产业发展之路。
“我们科学规划布局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生态服务等三大类林下经济产业,编制了《始兴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5),形成‘一心三区四带’发展格局。”该县林业部门负责人解释说:“具体就是始兴县林下经济集散中心;北部林下采集加工区、中部森林旅游综合发展区及南部林下种养区;始兴林下经济精品观光带、北部林下采集加工体验带、南部林下种养体验带、东部生态旅游体验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下经济。”
目前,始兴县已探索出了“流转林地+林果基地”“流转林地+家庭林场”“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林业产业发展模式。至2020年底,该县林下经济种养面积5.25万亩,其中油茶种植面积达到了3.45万亩,林下中草药、菌类种植面积5800亩。林下产业规模达11.8亿元,带动了17000多农户致富,实现人均林下经济收入8620元。
韶关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韶关市林下经济面积已达300多万亩,省级以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1个、从事林下经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43家,参与林下经济的农民人数达到了23.28万人,林业产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正逐步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林间
飞越千年 古老茶油成“碳中和网红”
“员木,南方油食也。”这是《山海经》中所记载的中国人古老的食用油。这里所说的“员木”即山茶油。时光飞越千年,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近日认定,一款“网红”电商的有机山茶油成为广东省首个碳中和食品,也是全国首个山茶油碳中和产品。
碳中和是指一段时间内,特定组织或整个社会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植树造林、海洋吸收、工程封存等自然、人为手段被吸收和抵消掉,实现人类活动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
这款山茶油原材料来自韶关近3000公顷有机油茶种植林地、370多万株油茶树。近年来,相关企业对该市油茶林基地进行了生态改造,从过往单一作物改为油茶林与碳汇阔叶林混种。虽然单位面积内油茶树数量有所减少,但却带来了鸟类和昆虫,平衡了生态,油茶授粉自然完成,农药使用量下降,总体经济价值反而上升;同时,增加了二氧化碳捕集量,促进实现碳中和。
而在茶油的生产环节,韶关也加大了使用清洁能源力度,以光伏独立发电作为基地能源来源,并持续提升已建生产设备利用效率。因此这款有机山茶油从原材料的获取到生产和运输全生命周期内达到“净零排放”,成功实现了产品“预先碳中和”的目标。
一股绿色低碳变革,正在乡村徐徐展开。作为广东首批碳中和试点示范市,韶关意识到“碳达峰”“碳中和”是发展方式的系统性变革,大力发展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产业是该市发展的重大机遇。
今年5月,韶关碳市场服务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以“韶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韶关数据中心集群绿色服务”为重点,在双碳技术、林业碳汇、生态资源、环境保护、能源、金融等各类要素资源领域开展工作,助推粤北地区绿色经济体系建设。
林外
一根小毛竹撬动农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
在位于韶关市仁化县长江镇的广州会馆(建于1885年)中,一座镌刻于清光绪乙酉年的古老石碑上“长江纸贵有胜洛阳”的字迹仍清晰可见。仁化县种植毛竹面积逾35万亩,其中长江镇被中国林学会评为“中国毛竹之乡”。
一根小毛竹,轻轻撬动了农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走进长江镇,公路两旁的镇标、道路绿化、景观节点、美丽乡村等,随处可见竹文化元素。长江镇毛竹面积达20万亩,是仁化最大的毛竹抚育基地,也是广东省“一镇一业”毛竹特色专业镇。
产业发展,文化是魂,生态是根。久负盛名的玉扣纸以竹为原料,作为清朝“贡纸”,一度远销东南亚。该镇的“土法造纸技艺”因此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们在凌溪村建立了传承保护基地。但同时凌溪又是中共五岭地委领导粤赣湘28个县革命武装斗争的所在地。”仁化县推出“寻根粤北红色资源,探秘仁化竹海茶乡”旅游线路,被认定为广东省森林旅游特色线路之一。
如今,红色文化游、农耕采摘体验、科普教育等特色旅游新业态在这个古老的乡镇蓬勃兴起,越来越多村民及返乡人员在家门口发展民宿客栈、农家乐、文创产品。这让传统粤北乡村发展动能迅速转换,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农业与信息、旅游、文化、康养、餐饮等产业融合越来越明显,生态产业链明显延长,小乡镇也迈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阶段。
数字看发展
“四大绿色产业”齐头并进
据韶关市政府介绍,近年来该市坚持“以生态兴产业、以产业促生态”的发展思路,走生态与产业双赢的新型林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契机,韶关依托农林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和打造了一批以茶叶、油茶、中药材等绿色惠民产业为主体的优质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018年以来,韶关在广东省率先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该市新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县5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0个,新增发展林下经济面积27.76万公顷,油茶种植面积增加1992.96公顷。
优化整合森林资源,打造富有韶关文化元素特色的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和森林旅游重点品牌。近年来,韶关新建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试点)12个,累计在全省率先评定市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29个,11条线路和12个品牌地入选广东省100条森林旅游特色线路和100个森林旅游新兴品牌地,数量广东第一。
自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开展以来,韶关市10个县(市、区)93个村开展林业碳普惠申报,完成交易124.36万吨,实现交易额3075.3万元,助推林业产业和乡村振兴发展。目前,韶关已形成了“特色经济林基地、竹木精深加工、林下经济、森林生态旅游”四个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专家观点:
大力发展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产业
来自韶关市委党校的学者于忠龙表示:“韶关要立足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数字经济新赛道,大力发展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产业,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要以思想观念创新打开发展局面,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他建议:“韶关要科学有序地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低碳技术,倡导简约适度的生活风尚,使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政府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建立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健全碳普惠机制,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稳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韶关要在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建设走在前列,努力建设湾区‘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