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花都区最北部梯面镇的大山深处,一个千余亩的原生态古茶园隐藏其间。村民一边唱着浑厚明亮的客家山歌,一边熟练地从茶树上摘下嫩绿的芽头。为什么千亩古茶园隐藏在大山深处鲜为人知?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茅輋,走进这片神秘古茶园。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董业衡、耿旭静、邱伟荣
通讯员花宣
讲古:鼎盛时有万亩茶园 茶叶远销国内外
古茶园位于红山村西面的茅輋自然村,茅輋村海拔322米,是花都海拔最高的一条自然村。
梯面镇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茶,长久以来都是梯面的特产之一,自古以来梯面老百姓就有种茶和饮茶的习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梯面茶其质之优,产量之大,远近闻名,销往国内外。当时的花县就有10多间茶庄专门收购梯面茶叶供出口之用,由于买卖大宗,特设立一把公共茶枰,每交易白银一两,即扣除枰银三分,此公枰每年投标白银千元。按照当时购买力来算,等同于一斤上等细茶可换30斤大米,非常珍贵。那时候梯面年产上等细茶50吨以上,茶的收入占整个镇经济总收入50%。”
据了解,鼎盛时期,梯面有茶园万余亩,遍布在所有居民区周围的山头,有‘十窝九岭都是茶’的美誉。当时的梯面还诞生了不少种茶专业户,少则三四十亩,多则六七十亩,专门请工人摘制。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当地农民逐渐弃种、弃管,茶园荒废,这一特产也不复当年盛况。
发现:开发六个采茶点 村民铺就“致富路”
梯面红山村茅輋原生态古茶园消失已久,是如何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的?
对于记者的疑问,梯面客家嫂党支部书记吴展红告诉记者:“2020年,我担任红山村第一书记,在一次走访入户调研时,村民热情地拿出自家制作的茶叶泡茶给我品尝,这茶喝起来浓厚香醇,足韵悠长,于是我现场询问村民茶的来源。”村民告诉吴展红,这些茶叶是在茅輋大山里的百年老山茶树上采摘下来制作而成,当地人称为‘老茶婆’。当时吴展红立刻意识到这种茶可能具备一定的养生和开发价值,就向镇党委有关领导做了汇报。“领导们非常重视,特意指示我们尽快开发出来。”
“在各方的努力下,我们初步估算茅輋的茶树种植面积有一千多亩。截至目前我们已在茅輋村六处山岭初步清理出古茶园620亩,开发了六个采茶点。据茶叶专家现场考察后研究论证,在茅輋当地有百年以上毛叶茶、清桂大叶和广州青(紫)小叶三大本土品种,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行走在茶园里,记者发现,所有的古茶树身上都被工作人员系上了亮眼的红丝带,方便后续进行更好的保护和研究。
要想富,先修路。看着脚下用小石子稀稀疏疏铺起来的崎岖小路,记者不禁问道:“这条路感觉刚刚做好,是怎么来的呢?”63岁的茅輋村村民王金全自豪地说道:“我们村民自己动手铺起来的。”为了响应政府开发古茶园的号召,茅輋村村民立刻行动起来,每日早上背起干粮进入大山,通过一下一下挥舞锄头,最终在大山深处开辟了这条通往茶园的“致富路”。
新生:打造科研产业创意园 打响广州茶叶品牌
“这是近年来首次在广州市发现如此数量巨大、类型丰富的古茶园,急需加以开发和保护。”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红茶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资源与育种研究室主任吴华玲告诉记者。
“从2021年11月开始至2022年春,我们团队先后4次深入茅輋大山深处,进行古茶园实地考察。初步判定该地区的茶树资源种类包括:清桂大叶、广州青心小叶、广州紫心小叶、毛叶茶、类金花茶等,茶树资源类型丰富,堪称‘广州瑰宝’。”吴华玲说道。
长久以来,由于保护不够、茶叶加工技术落后等诸多原因,茅輋仍然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如何让更多人的了解古茶园、走进古茶园,如何在保护古茶园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有效利用,这是后续工作研究的重点。”吴华玲表示。
开发古茶树旅游线路、复壮濒危古茶树资源、新建部分生态观光园、筛选优异茶树新品种……据了解,当前,红山村正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力谋划建设茅輋古茶园科研产业创意园,围绕茶叶核心产业,做优茶叶生产、做强加工流通、强化科技支撑、拓展农业功能,实现茶科技、茶文化、茶产业三产融合发展,打响广州茶叶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