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鹏飞、黄子宁 通讯员陈奕彤
“恭喜!母子平安。”7月18日15时许,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感染科三楼的隔离病房内响起了一阵恭喜声,在该院妇产科医生黄秋英、助产士曾倩婷以及儿科医生龙冠秀的帮忙和守护下,来自封控区顺德龙江镇麦朗村的王女士顺利分娩。此时,龙冠秀连忙赶到救护车内,陪同另一名刚抢救过来的新生儿到方舱CT房间拍片,这名新生儿也是来自麦朗村。而抢救新生儿的护士张凌子趁着这个空隙,马不停蹄来到其他病房照顾病人。数十个小时的连轴转、被汗水湿透了的衣裳,可见医护人员的辛苦。
自从疫情发生以来,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便加入了这场疫情防控战,为封闭在中高风险区域内市民的安全保驾护航。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发挥“互联网+”医院优势,启动远程会诊程序,并安排有经验的医生护士进入隔离病区,对从中高风险地区转运过来的病人展开悉心照护。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医护人员在背后的默默努力,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助力。
30多个小时的守护
只为保障母子安全
7月12日,因疫情防控需要,麦朗村东兴街一巷子、麦朗村振兴路七街被划入高风险区,麦朗村(甘竹溪以南区域除外)被划入中风险区。7月17日10时50分,来自龙江麦朗村的孕妇王女士被转运至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7月18日15时许,王女士顺利分娩。在该院医护人员守护下,王女士与诞下的孩子的身体状况十分不错。
“17日中午,我突然接到通知称,一位封控在麦朗村的孕妇将被送到医院就诊,让我做好准备。”回想起当时的情况,助产士曾倩婷表示,半个小时后,她拎包来到医院开始的闭环生活。“当时王女士怀孕39周,足月破羊水。”曾倩婷说。为了确保孕妇的安全,她和产科医生黄秋英全程轮流看护等待孕妇进入产程。
“由于孕妇羊水破了后,疼痛的时间比较长,在她精神很疲惫的时候,我们便给她上了镇痛泵进行无痛分娩。”黄秋英告诉记者,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孩子于18日15时许分娩。曾倩婷表示,由于孕妇是来自封控区,在接待病人时医护人员要进行三级防护,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带来的热量是医护人员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真的是太热了。”黄秋英表示,她要穿防护服和手术服等,在接生的时候要戴上四层手套。而手术室里不能开空调,手套又勒得很紧,每每脱下防护服,里外的衣服都像泡了水一样。
黄秋英坦言,由于王女士是顺利分娩,因而遇到的难题不多。如果分娩不顺利需要进行手术的话,就需要进行中转,这才是最麻烦的,因为既需要进行手术时间调整,又需要对人员管控等。“由于管控,分配的人员并不多,分娩现场只有一名产科医生、一名助产士、一名儿科医生。”黄秋英说,儿科医生还要负责其他新生儿的病情,因而只有她和曾倩婷轮流守候病人。“我们每隔四小时就换一次人,从孕妇入院当日一直守候到第二天下午6时,轮着守候30多个小时。”黄秋英说。
持续两小时的抢救
让新生儿转危为安
“龙江医院一名新生儿由于肺炎导致呼吸困难,急需转移到暨南大学顺德医院治疗。”在接到通知后,儿科护士张凌子做好准备等待着新生儿的到来。7月18日12时30分许,新生儿被送到医院。“接到小朋友时,她的呼吸十分急促,起码达到70多次(正常的50次左右)以上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张凌子告诉记者,当时,新生儿的血氧情况也不是很好。
由于隔离病房位于医院感染科,病房里的设备都是针对成人使用的。为了让新生儿得到及时的救治,于是紧急协调从新生儿科将保温箱、无创呼吸机等设备全部拉到了感染科。“我们首先帮助新生儿保暖,然后清理她的呼吸道。”张凌子说,这时,新生儿的血氧值下降到70%,然后就用呼吸球囊给新生儿加压给氧。经过一系列的抢救,新生儿的血氧值终于提上来了。“我们从13时开始对新生儿进行抢救,一直持续到15时左右。”张凌子称,为了进一步抢救,新生儿必须被送到方舱CT房间进行检查看肺部情况如何。“这就是很麻烦的地方。”张凌子表示,因为新生儿需要被负压救护车运送到另外一个地方,在这个情况下要将新生儿送出去中间可能会出各种情况,可能就需要及时抢救。而那个时候就只有一个医生在车上,车上很多抢救设备都没有。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当日下午5时许,新生儿的病情稳定了。
“这算是我作为儿科护士以来,首次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新生儿进行病情处理。”张凌子表示,与平时相比,这次抢救最大的不同就是抢救的环境不一样。“平时对新生儿进行抢救会放在辐射台上,而这次抢救则是在保温箱里进行抢救。”张凌子告诉记者,再加上为了保障安全,手术室并没有空调,且医护人员需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和戴上隔离面屏,对给病人做穿刺等带来影响,增加了抢救难度。“不过在看到新生儿被抢救过来,我们的心里都是很开心。”张凌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