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16日,青年舞蹈家李响跨界执导的首部戏剧作品《影·响》将登陆广东省友谊剧院。该剧把现实社会中无处不在的评价体系,与充满秩序感的未来职场嫁接,展现“人性与科技”的碰撞。尤值一提的是,李响在剧中还特别出演了虚拟形象“影”,同时又身兼舞者、歌手与主题曲的词作者。这部作品是一次“思想实验”。观众跟随舞者,探寻科技和人类的关系,领略肢体与戏剧的融汇碰撞。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素芹
致力于探讨人类与科技关系
原创舞台剧《影·响》由王迪联合导演,梅生、王迪编剧,吴洲凯、马鑫、吴悠以及贰捌零号剧团的演员王晨阳、朱建坤等共同出演。
《影·响》是一部充满未来感与仪式感的作品。剧中,年轻人踏入职场之后,姓名被“性别+代号”取代,他们未来的事业、生活与情感走向,开始由智能系统给出的评分决定。为了追求更高的评分,他们渐渐沦为 “机器”。有意思的是,由人类研发的虚拟程序“影”,在为人类服务之时,慢慢变得有血有肉,成为具有人类思维、人性温度的“生命”。
这些对比和反差,带出该剧关于人类与科技关系的思考:科技让人类的生活变得高效、便捷之余,大数据、云计算也制造出大大小小的信息茧房,令评价体系不再客观,使得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变得脆弱。
该剧的创作初衷,正是想反思这种评价体系。剧中,人们机关算尽,为的只是赢得“好评”。而三五同事时常以古希腊戏剧中的歌队形式,对其他同事评头论足,则与网络世界“键盘侠”的行为有了呼应。而“影”是这种环境中与众不同的存在。它虽然具备了主体意识,可是在无法满足人类需求被抛弃时,仍希望能与人类和睦相处。它犹如一面镜子,让观众思考在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环境里,应该如何自洽,怎样与他人及社会建立正常的关系。
李响 诠释“影”
肢体与戏剧的融汇碰撞
“影”作为推动剧情进展的关键角色,每次出场均颇具分量。李响用歌舞并重的方式,对该角色做出立体诠释。
青年舞蹈家李响于《舞蹈风暴》被观众初识,因《披荆斩棘的哥哥》为观众熟知。他曾担任过央视春晚的领舞,获得过桃李杯、荷花奖等重大赛事金奖,是观众眼里的“神仙舞者”。
这一次,在《影·响》中,李响除了使用舞蹈语汇展现“影”渴望与人类交流的心声之外,也与其他演员一道,利用肢体动作展示该角色与人类的反差,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该剧此前已在重庆、西安等地演出。看过的观众如此评价,“之前在《舞蹈风暴》等节目中,见识过李响深厚的舞蹈功底,现场看他跳舞,震撼是沉浸式的。他演绎的‘影’像个独行侠,令人心疼。”
此外,李响还在剧中完美献唱主题曲《观演者》。这首由李响首次填词、著名音乐人丁可作曲的音乐作品,与该剧的主题非常契合。一句“影响众生蜕变的幻想”,道出“影”渴望改善与人类的关系却又无能为力的心理。
谈到此次跨界填词,李响认为这与他担任导演一样,都是有意思的尝试,也都是舞蹈根系发出的新芽。“艺术都是相通的。我通过这么多年的舞蹈经验,获得了一套对于舞台审美的标准。排练这部作品时,我拿这套标准要求自己,也要求演员。填词时,没有为了押韵放弃诉说感,就像跳舞时不会为了动作的好看放弃思想的表达。”李响希望尝试用有别于舞蹈的形式,表达自己在艺术上的多样追求。
李响同时表示,《影·响》不是舞剧也非传统话剧,包含舞蹈与戏剧两种语汇,他与王迪以及执行导演、形体设计和白雪一起工作时,没有让舞蹈与戏剧强行结合,注重的是如何让话剧的“语言节奏”与舞蹈的“肢体节奏”,完美融合碰撞。
文创前沿
借助舞台完成的一次“思想实验”
《影·响》用点线面构建出诸多几何造型,这些造型的有序组合,将舞台空间进行有机分割,也营造出未来世界的科技感与虚幻感。舞美通过“构成”的方式,带来多种环境的变化。多媒体使用跳动的数字、变动的影像,制造出紧张感。灯光通过切割造型,找到特有的表现力……
剧中人类的服装,整体上偏向现实风格,但在工作服与制服的设计上,加入了块面与层次的元素,与舞美视觉效果形成呼应。“影”几套风格化的服装,均强调“人性”的质感。其中的一套白色服装,双层的设计透出红色的线条,体现了“影”希望与人类共生的心态。
王迪曾执导话剧《晃晃悠悠》《深夜甜品店》等口碑佳作,这些作品兼具电影的手段、灵动的调度、细腻的叙事等特质。这一次,《影·响》的科技外衣,又让该剧有了独特气质。
王迪表示,《影·响》这部作品是全体主创及演员借助舞台,完成的一次“思想实验”,虽然展望未来,关注的却是当下现实。“被科技与网络裹挟的人们,在戏里俨然成了数字衡量的工具、评分造就的产物。但生活中不能如此。我们引领观众进入不可预见,由我们想象的未来世界,也希望能与观众一起,借机审视自我、生活、工作、理想、情感、家庭以及社会关系,去掉贴在我们身上的各式标签,赋予生命应有的尊重与温度。”王迪说。
据悉,该剧在广州演出之后,还将在厦门、杭州、武汉等城市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