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美韶关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卜瑜 通讯员侯莉、游晓青、刘颖怡
悠悠武江自湖南岑水出湘入粤,淌入乐昌三溪,蜿蜒至韶城与浈水合流后汇作北江,一路向南,最终注入广袤南海。三江交汇,造就了韶关这座千年古城水网纵横,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历史。以船为家,漂泊于三江绿水碧波之间,曾经是韶城数以千百计的船民们祖辈如一的生活。但这种他人看起来单调乏味的生活,却造就了今年66岁的韶关市曲江公路养护中心退休职工温德胜老人一身“浪里白条”的好本事。
“每当看到船长,便不由地心安。”住在韶关曲江乌石附近的百姓,曾经用“船长”来亲昵地称呼他。为了救助一名名落水的陌生人,温德胜一次又一次跳入水中,托起生的希望。从22岁那年救上第一个溺水者起,一生与江河为伴的温德胜在波涛汹涌的韶关三江洪流中累计救出13条鲜活的生命,他因此荣登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昨天,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走入这位“三江老船长”鲜为人知的救人世界中。
一身好水性:艰苦的水上生活造就
温德胜的生活,与韶城的三条大江仿佛有着不可分割的因缘关系。出生于浈江区犁市镇武江附近的他,父辈就是一名船家。在文人的笔下,韶关三江船民的生活闲适而诗意,但实际上,选择了水上人家,就是选择了一生的漂泊。
“我的童年记忆,大都是与打鱼、游泳、开船相关。”想起已然有些模糊的童年,老温的记忆中还是离不开水上生活。“我们一家9口人,就生活在一条大约只有7米长的小船上。”
这种船以蓬为顶,开有门窗,内有小床桌椅以及各种生活用具。在那些漂泊的岁月中,有多少船民一生的喜怒哀乐都发生在这艘小小的船上。对于世代漂泊在韶关三江之上的船民来说,家就是船,船就是家。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七兄妹中的长兄,温德胜小时候在船上便要忙于照看幼小的弟妹,生怕哪一个顽皮的熊孩子一个蹦跳就跳河里去了。略大一点,便要跟着父辈开始在武江河中打鱼。
“从小我就能吃很多饭,别人吃一碗,我要吃两到三碗,所以我的力气很大。就连放的渔网也比别人大,抓到的鱼也比别人大。”谈起年少时的“威水史”,老温神色中浮现出几分与年龄不太相符的俏皮,也就是在陆地上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生活中,练就了他一身的好水性。
“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夏天,渔船在阳光与水汽的交织下犹如一只蒸笼;冬天,孤灯如豆寒风刺骨,在万人酣睡之时,渔民们却要一次又一次地撒网谋生活。这种生活直到他十八九岁那年,才有了改变。不过,那段艰苦的生活,在老温的眼里却成了有趣的历练。
第一次救人:顾不上多想,仿佛条件反射
因为一身好水性,温德胜进入了曲江乌石渡口,成了渡口一名工作人员。“我凡事都喜欢想一想,做好计划,总结经验。下班后别人去打牌,我就在看书。”温德胜的工作从起初的绞盘工,到渡船船长,再到乌石渡口所的所长,这一干便是一辈子。
1978年,当时只有22岁的他“猝不及防”地与“救人”相遇。“当时界滩一名村民,从山里砍下了一捆竹子,扎成竹筏撑着下来了。当他撑到乌石渡河中央时,不知何故突然掉落河中!”这名行船人明显是土里刨食的农民,他不仅撑船技术不过关,游泳技术更是让人着急。只见他双手紧抓竹筏,艰难把头仰出水面,只能大喊救命。
呼呼的江风,将断断续续的呼救声吹到了当时正在岸边工作的温德胜耳中:“完全顾不上多想,几乎是条件反射性的,听到有人喊救命就冲出去了。”温德胜撑船出河,驶向落水者,虽然落水点距岸边有300米,但他凭借过硬的撑艇技术,仅用了一分多钟就救起了落水者。
最危险的一次救人:冰冷的河水跟针扎一样疼
谈起一生最危险的一次救人,温德胜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在1993年3月8日上午。”当时刚过立春,北江上春寒料峭,江风刺骨。那时已经担任渡船船长的温德胜正一如既往地驾驶着渡船,全速开至河对岸。正当他全神贯注地掌着舵时,突然听见船上有人焦急地大喊:“快来人啊,有个女人跳河了!”
温德胜立即让副船长暂时驾驶船舶。当时渡河水深有4米多,那名落水者已经漂到了150多米外,险象环生。“救人一定要快,可能就是那么几十秒的时间,她就沉下去了。”温德胜怕穿救生衣影响游速,仅脱掉外衣便跳入了冰冷的河中。“天太冷了,水温很低,人跳进去,浑身跟针扎一样疼。不过哪顾得了那么多,人命关天啊!”
温德胜艰难地游到落水女子身边。女子这时紧抓他的一只手不放,拼命挣扎。回忆起鬼门关口走的那一遭,老温声音都有些变了:“我本来就已经感觉体力不支了,这下就只好用双腿和另外一只手划水,拖着她往岸上游去。”100多米的距离因为寒冷和溺水者的挣扎显得那么遥不可及,温德胜紧咬着牙关:“我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都要游上岸去!”
在距离岸边还有20多米远的时候,已经接近筋疲力尽的他和溺水者,被开快艇及时赶来的同事救了起来。
最近的一次救人:65岁的他用2分钟救起81岁的她
退休之后,老温还是难改救人的“本性”。2021年6月2日中午12时许,已经65岁的温德胜散步途经韶关市曲江区江畔小区附近路段时,突然看见距离岸边50米处的河面有一名溺水老人时隐时现。
时值“龙舟水”期间,江河水位较高,岸边群众无人敢贸然下河营救。眼看溺水者被湍急的河水越冲越远,温德胜当机立断,衣服也来不及脱下,快步疾跑扎入水中,以最快速度游向溺水者。
为防止溺水者被江水所呛,温德胜从背后将其抱住,使出全身力气往岸边游,成功将溺水的老婆婆救上岸。“整个过程只用了2分钟左右,那是一名81岁的老婆婆。”因施救及时,老人被送往附近医院救治后当天就出院了,身体并无大碍。
救人心得:
勿与溺水者“面对面”
45年间救起落水者13人,无一失手。温德胜希望通过记者传授自己多年救人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首先要及时,不要拖延时间,要尽快赶到遇溺者的身边。因为可能就是短短十多秒时间,就是生死的坎儿。其次就是游到溺水者身边时,不要正对着他,切忌‘面对面’,要从背后接近他。人溺水时在水里不管抓到什么,都会死死地抱住。你一旦被溺水者死死抱住身体,那你也很危险了。第三要想办法托起溺水者的头,不要让他呛水,这样他会没那么慌乱,然后再想办法把他拉到岸边。”
“每次救完人之后,我心里都特别开心,毕竟这是一条宝贵的生命啊!”自小走南闯北的水上人家生活,让老温性格热情爽朗。“只要行驶在同一片江河之上,无论哪只船在水上遇到困难,其他的船都会伸出援手。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老温说。
记者观察:
凡人有微光 星火可凝炬
“人心善,风物美”,是韶关这座千年古城建设“善美之城”的核心要义。打造“善美之城”,早已成为这座粤北山城的城市发展新定位。这不仅契合了韶关生态良好、文化包容、民风淳朴的城市个性,又引领着这座古老的城市成为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温德胜老人的故事,实际上正是“善美之城”建设的一个缩影。短短几年时间内,韶关就有邓玉莲、何万松、胡名杰、吴火生、张爱光、张宗飞、张志明等荣登“中国好人榜”,而获评“广东好人”“韶关好人”和“感动韶关十佳道德模范”者就更多了。
微弱的灯,总能照亮寒夜赶路人的心扉。这些生活在你我身边的平凡人,点亮了善行义举的“微光”,勉励自己、温暖他人。而这些微光终将聚拢起来成为星河,迸发出耀眼光芒,照亮这座城市向善向上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