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亲的育儿观里,孩子满18岁,父母对他们就没有抚养义务了。然而他同时又有一些传统思想,觉得孩子再大也是孩子。作为父母,尤其父亲,对他们拥有终身指导权。但他所说的“指导”,在我看来就是指令。
三十多年前,父亲为我选择了“有机化工”专业,想法很质朴,那时电视上铺天盖地都是洗发水、沐浴露、牙膏之类的广告,父亲觉得这一行大有前途。我入学后第一周,学校组织新生参观化工厂。一去顿时凉了半截,那些化工厂都在远郊,如同荒野中的孤岛。它们的产品并非日化用品,而是“聚乙烯”“聚氯乙烯”……
毕业分配时,我进了一家企业。没想到企业连年亏损,我不得不为改行谋生存做些打算。父亲再次“指导”我学家电维修,原因是他一个徒弟停薪留职开了家维修店,一个月能挣以前八九倍工资。
然而我不擅长学理工,电工学成绩尤其差。父亲认为不打紧,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好在我没听他的,偷偷拿了一张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文凭,进了一家杂志社,做了自己喜欢的事。而父亲很看好的家电维修,没几年就每况愈下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人家家电用旧了,还没坏就已经换了新的。父亲那位徒弟,早就关了小店打工去了。
“是我耽误了你!”今年初,病床上的父亲开始了自我反省。他说应该让我去学师范,因为他一位熟人的儿子,后来当了本区教育系统一把手。“唉,谁都没长后眼睛。要知道,我怎么也得让你去当老师。”父亲叹了口气,竟还在琢磨他那些“高明”的“指导”。
不久前看了一段视频,一主持人在节目上说,他大学毕业后决定去南方应聘电台主持人,但那时他父亲已经为他在老家找了一份体制内工作,认为铁饭碗更稳当,南下打工前景难料。可是思来想去,这位父亲最后还是尊重了儿子的选择。“父亲弱势一点,儿子往往会变得比较强;父亲如果很强势,儿子往往比较弱。”这位主持人如此感悟道。
如今我们同学聚会,一群五十几岁的老头、老太坐在一起,基本验证了这位主持人的判断。听父亲话长大的同学,年过半百依然拿不了大主意。如果父亲去世了,遇到重要抉择,就会去听老婆、老公或兄长、朋友的意见,可能已经不可逆地丧失了决断力。
要想让自己的孩子真正长大成人,在他们的成长阶段中,不妨“甩手”,多尊重孩子的选择,尤其是如我们这般一生经历都很平淡的人,怎么就会有信心,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指导”一定管用?
做父亲不妨“弱势”一点,“甩手”,在某种角度看,其实是更负责任的态度。
(朱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