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黄文生 通讯员李渊深、梁俊杰摄影报道)记者昨天从恩平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日前,该保护区工作人员通过分布在保护区的35台红外相机,监测到两只中华穿山甲在野外活动。
经动物专家鉴定,此次监测到的中华穿山甲均为成年体。“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护区再次发现野生穿山甲的踪迹。”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宣教科负责人陈小芸说。
还监测到其他保护动物
据了解,恩平七星坑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3年,2007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它位于恩平市西部,总面积8060.3公顷。经过十多年的严格保护,保护区内森林生态逐步完善,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据悉,在这次保护区收集的监测视频中,除穿山甲外,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褐翅鸦鹃、凤头鹰以及国家“三有”(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保护动物鼬獾、果子狸、野猪、灰胸竹鸡、红嘴蓝鹊等。
据悉,近年来,珍稀野生动物频频亮相七星坑,去年10月,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开展野外调查工作时,巧遇30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栗喉蜂虎。
这是该地首次记录到这一物种。栗喉蜂虎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小鸟”,栗喉蜂虎主要繁殖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我国海南、广东和福建的部分沿海等地区有分布。它主要以蜂类、蜻蜓、蝴蝶等昆虫为食,专门捕捉飞行中的昆虫,被称为“蜂虎”。它颜值高,实力强,飞行技术高超,能做出急速飞行、滑翔、悬停、急速回转和仰俯等高难度动作。
七星坑是珠三角“物种宝库”
据介绍,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面积3200多公顷,占总面积的40.7%。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原生性的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热带常绿阔叶林两种植被类型以及其他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水资源。
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珠三角珍贵的“物种宝库”。目前,保护区记录到野生动物619种,隶属44目175科,其中昆虫377种、野生鱼类41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01种。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穿山甲、小灵猫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蟒蛇、黑冠鳽、褐翅鸦鹃、香港瘰螈等34种。
另外,七星坑自然保护区植物分布呈现种类多、分布广的特点,维管植物就有1053种,比如桫椤、苏铁蕨等11种珍稀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以及乌檀、七叶一枝花两种省级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在动物资源方面,七星坑自然保护区内有陆生野生动物162种,种类涵盖兽类、鸟类、爬行类以及两栖类。
近年来,恩平市大力推动生态保护建设,积极创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累计完成县级生态公益林扩面13266.67公顷,搭建“城乡绿廊有机串联”的市域公园体系,生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濒危物种种群数量不断增加。